close

    印度的宗教十分複雜;除了印度教還有回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祆教、猶太教和基督教,其中以印度教、回教和錫克教為三大宗教,印度教人口幾乎佔全國的絕大多數。所以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行為受印度教的影響很深,連同的其建築、文學、藝術莫不充滿濃烈的宗教色彩。在印度,宗教不僅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也規範印度人的行為、思想、婚姻、社交和社會階級地位。


u印度教(Hindu--初稱婆羅門教


    印度視恆河為聖河,認為恆河為濕婆神頭髮源遠流長,濕婆的故鄉在喜瑪拉雅山,吻合恆河發源於喜瑪拉雅山,都是印度教膜拜的神祇,星期一是拜濕婆神須禁食。


一、歷史


    印度教並不像其他宗教有一位創教者,也沒有一位可認定的救主,它是由許多不同種族的信仰、觀念,哲學等組合而成。早在四千年前,已有印度部族的人居住在印度北部的印度谷(Indus Valley),他們有自己的統治階層、風俗習慣、信仰等。五百年後,從中亞黑海附近(波斯)來的雅利安人(Aryans)入侵印度谷,將婆羅門教(Brahman)引入(婆羅門即潔淨或寂靜之意)。


    雅利安人本是相信天神(Indra)、火神(Agni)及水神(Varuna)三位男性神,入侵印度後就將當地原住民所信奉的女神認領過來,於是兩種文化就混合起來,漸漸形成印度教。


    當地的原住民本名為Shindu,但入侵的雅利安人因無法咬清字首的 "s" 音,而把他們稱為Hindu。這字後來也應用在這些原住民的宗教信仰。但印度教徒卻喜歡稱自己為 dharma,即「永恆的宗教」之意。


    在雅利安人入侵後的一千年間,他們編成了吠陀經(Vedas)及優婆尼沙論說集(Upanishads),就些是早期的印度教經典。階級的制度也開始建立,祭司(Brahmins)就是這時期形成的。到了之後400年左右,印度教的內涵已算是全部發展齊全。


    印度教本是一個發展穩定的宗教,因為它是世代相傳的,他們也不注重向外傳播。後來因一些大師積極鼓吹,印度教才開始外傳。


二、信仰


    印度教本身有很多不同的信念,但歸納起來,卻有下面數點是印度教中各門各派都能接納認同的。


1.因果律:


    印度教相信因果,認為今生行為會影嚮今生及來世。今生行善使來生得到更高地位,且為今生帶來福氣。今生行惡不但得惡果,而且來生可能變成奴隸或牲畜。


2.輪迴:


    印度教相信當人離世時,其靈魂並不是轉到天堂或地獄,而是轉世到其他人或生物身上,至於轉世為甚麼,則看前生所積的善果有多少。善果越多,則轉世至較高的地位,更近涅槃的境界;惡果越多,則降至比前生更低的地位。這完全是因果報應,今生影嚮來世的觀念使然。人需要經過多次轉世,直至修行妥當而脫離肉體的束縛,才會結束,因而稱為輪迴。


3.涅槃:


    是得解脫之意,也就是印度教的得救觀。印度教相信人可以透過不斷輪迴、行善積功德等途徑,終有一天會打破輪迴的束縛。當人的自我與婆羅門結合歸一,就打破輪迴的束縛,進入涅槃境界。為了要達到涅槃的境界,印度教徒用不同的方法去爭取:


1)瑜伽及冥想:


    瑜伽是一種管制思想及身體的方法,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前已流行於印度人中。印度教徒相信操練瑜伽及冥想能幫助人增加靈界的知識,因而是有效的方法。


2)對神的敬拜:


    在家的敬拜及上廟都是印度教徒慣用的方法。不少印度教徒家中設有神像或神龕,他們常在家中向所敬奉的神燒香禱告。印度教雖沒有每週舉行禮拜的規定,但信眾可隨時到廟中敬拜,求取福氣。


3)善行及功德:


    都是為了積善果。而朝聖的就是增加功德的方法之一,因而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印度教信眾往七大聖城朝聖。甚多人到恆河沐浴,希望能洗去罪污,加添功德。垂死病人甚至願死在恆河,認為死在恆河可直上天堂。


    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印度教教義對於教徒的生老病死、思想、行為、階級,都有嚴格規範。屬於印度教的節慶和祭祀儀式,是印度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印度教有大梵天(Brahma)、毘濕奴(Vishnu)、濕婆(Shiva)等三位一體神祇。大梵天代表創造,毘濕奴主掌保護,濕婆神主掌破壞。印度教徒不僅膜拜諸神祇、英雄和鬼神,對於自然萬物例如:太陽、月亮、星星、河流、湖泊、動物、植物、花朵...等都是祭祀對象。


三、細說印度教眾神


 印度教以善惡二元論來概括宇宙:天神是仁慈的化身,以光明的力量統治大自然與人世;惡魔則以黑暗的破壞力來與天神抗爭。惡魔不斷擾亂本來已經建立秩序的天地,天神也只好不斷派出化身來拯救世人……。


 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印度教博大精深,短時間內無法一窺全貌,但是從印度廟裡的神像、壁畫與儀式,可以大致窺得多數印度人信仰的脈絡。


    印度教有三大主要的神:創造神大梵天(Brahma)、保護神毘濕奴(Vishnu)和破壞神濕婆Shiva)。


1.創造神大梵天(Brahma):


    大梵天在創造宇宙之後,已經達成任務返回天上,所以很少有供奉大梵天的寺廟。他的妻子是智慧神(Sarswati),或稱學習神。


2.保護神毘濕奴(Vishnu,又名Narayana):


 印度廟最常見的是保護神,也譯為毗濕奴,是眾神中地位最崇高的,祂有時候會以動物形體出現,有時則化身為羅摩Rama.、黑天神或佛陀。他的妻子是財富神(Lakshmi)。每當惡魔翻天覆地之際,保護神就會化身新的形象來拯救世界:藍皮膚的愛情神、大雄神、釋迦牟尼等都是保護神的化身。


 在我們普遍的認知中,佛教起源於印度,卻在中國、泰國、日本等地發揚光大,似乎在印度沒什麼力量。但是當地導遊告訴我們,印度人也拜釋迦牟尼,只是他們把釋迦牟尼視為印度教的一支,釋迦牟尼是保護神的第九個化身,所以他在印度還是有尊崇的地位。


3.破壞神濕婆(Shiva):


 破壞神(Shiva)另一常見的譯名是濕婆神,因是生命之籽,傳統舞蹈主角喜歡扮演其的角色。其妻子是力量神(Baidati) ,有雙重面貌:一為善良的雪山女神,一是凶惡的時母Kau。。濕婆神專司打擊世上的奸惡之徒,是印度教中最受敬畏的神祇,因此印度境內到處都有濕婆神廟。破壞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再生。由於濕婆神兼具毀滅和創生能力,所以廟裡面都供奉一具靈甘(Lingam),這是濕婆男性生殖器的象徵,代表性力與繁衍。


    傳說濕婆神長年在外征戰,好幾年不曾回家。有一次回到家中,發現家裡有一雙男人的鞋,一時怒火中燒,便把迎面而來的陌生男子的頭砍下;沐浴完畢的妻子看到了,悲傷地責備他不分是非,竟然砍了自己兒子的頭,要他趕快找另外一個頭顱來彌補。濕婆神出門後最先遇到的生物是一頭大象,於是他把大象的頭砍下,接續到兒子的頸上,所以他們的兒子便成了象頭神(Ganesha)


    象頭神主管財富、愉快、安寧、愛情等人間美好的事務,並擅長清除各種障礙物,印度各種車輛上畫的多是象頭神,意在祈求道路暢通,所以象頭神成了最受印度人普遍膜拜的神。


4.戴維女神:


    代表性力,戴維女神被視為宇宙之母,印度教所有女神都是她的化身。戴維女神兼具毀滅和創生,是母性和性力象徵。印度教徒相信:濕婆和性力女神的結合,就是人類創生的原動力。所以在印度教寺廟中,可以看到象徵男性生殖器的靈甘,置於象徵女性生殖器的雅尼(Yoni)之中。


5.杜卡女神(Durga)


    也是印度人最愛膜拜的神。印度知名的《羅馬亞那》史詩中,描述在一次神魔大戰裡幾乎正不勝邪,於是每位天神都捐出自身一部份功力,齊力創造了杜卡女神。所以以獅子為座騎的她擁有一千隻手,每隻手都有超級神力,終於打敗了群魔。所以杜卡女神象徵力量。


    據說,印度教設計廟宇的邏輯是以母親的身體為依據,每座廟就是一個席地而坐的母親,所以從廟門、窗櫺、龕台,每一項設計都可以應對到母親身體的各部位,而「神」之所在,自然也即是最高境界的「心」之所在。至於古廟牆上的性愛石雕,其實常常也是這種抽象隱喻的對應,因為,唯有當人能拋開愛慾嗔癡等最基本的需求之後,才有機會接觸到心中的神性。


    印度教寺廟裡面供奉神像的地方,稱為胎房〈Garbha-Grihya〉。其中濕婆神廟供奉濕婆靈甘,毘濕奴神廟供奉毘濕奴神像、或各種化身,戴維女神廟有的供奉女神各種化身,有的則是無形的象徵。


u伊斯蘭教(Islam


    伊斯蘭教進入印度是西元7世紀左右,當時有許多阿拉伯商人來到印度經商,從此回教徒開始入侵此地。到了西元12世紀末期,回教徒在德里建立第一個回教政權。西元1506年,巴伯爾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使得回教文化在印度更加發揚光大。回教教義與印度教差異極大,回教主張同胞愛,因此反對種姓制度,摒棄偶像崇拜。在印度,雖然回教徒與印度教徒,時常發生衝突,但是有些地區由於印回兩教混合之故,產生許多特殊的文化風情。


u錫克教(Sikh


    是出身於旁遮普地區的Nanak1469-1539年)於15世紀末融合印、回兩教教義所創的,主張一神論,反對種姓制度,排除偶像崇拜,原是溫和教派。16世紀初遭受宗教迫害後,領悟到武力自衛的重要,乃將教徒加以整編訓練成一支紀律嚴謹的Khalsa宗教軍團,成為一般人眼中強悍好戰的教派,時常與印度教徒發生衝突與紛爭。


    錫克人規定男子名後要加Singh,意為獅子,女子名後要加Kaur,意為公主。錫克教約有1900萬人,是印度第四大宗教。印度教尊重布施。錫克教則有“餓死不為丐”的訓條。因此印度乞丐雖眾,很難發現錫克人為丐。


    錫克教徒外觀打扮與印度教徒明顯不同,錫克教徒身材較為高大、男性一律蓄有鬍鬚,手上帶著一只鐵製手鐲,象徵不可違背的教條,從小到大都不剪髮,頭上繫有特定樣式的頭巾。但可以和印度教徒通婚,其日常生活習慣、認知,與印度教徒十分類似。錫克教的聖廟是旁遮普省第一大城安姆利則(Amritsar)的黃金聖殿(Golden Temple),殿內供奉有錫克教聖典,每天都有許許多多信徒在此虔誠膜拜。


u佛教(Buddha


    佛教創始人是印度淨飯王和摩耶皇后之子─悉達多(Siddhartha)。悉達多王子家族姓氏是喬達摩(Gautama),屬於釋迦族(Shakya),後人尊稱為釋迦牟尼。佛陀憑著佛性和自我修鍊的功夫,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揭示了世間苦難的根源,將涅槃看成是佛法修行的最高境界。佛陀所提出的佛理,大致可以歸為恆變論和因果律。恆變論是說明天地萬物都處於變遷的狀態,物質世界中沒有所謂的永恆,任何事物都會因為時間的流轉而改變或消失。因果律是指人類的命運、除了受到自然因素影響外,本身的所作所為也是主要前因。佛陀死後,佛教雖然分成好幾個宗派,但是都以佛陀為宗師。佛教起源於印度,並沒有成為印度人的主要宗教,卻在日後成為亞洲地區第一大宗教。


u藏傳佛教四大教派


    藏傳佛教分有四大教派,其中以寧瑪巴(Nyingmapa)教派最古老


1.寧瑪巴派(Nyingmapa):最古老,因穿紅色衣帽,俗稱紅教,以蓮花生為祖師。


2.薩迦派(Sakya):俗稱花教,是貢覺杰布(10341102年)所創立的。


3.噶舉派(Kagyu):俗稱白教,創立者是塔布拉吉‧索朗仁欽,曾拜瑪爾巴(Marpa)的弟子米拉熱巴(10521135年)為師,是首先創立活佛轉世制度(Tulku)的宗派。


4格魯巴(Gelugpa)教派:俗稱黃教,是宗喀巴(13571419年)改革創立,目前流亡至印度德蘭薩拉的14世達賴喇嘛,就屬此教派。


u耆那教(Jaina


    Jaina”是指征服世間一切煩惱、慾望之意。耆那教創始者是伐馱摩那(Mahavira),與釋迦牟尼同一時代,都是剎席利族的後裔。主張否定種姓制度與一神論,將詐欺、貪婪、偷竊、暴力、色慾視為人生大罪,同時把去除殺生的念頭和行為看成無上的美德。耆那教僧侶為了避免呼吸時、不小心殺害空氣中的生物,經常以一塊白布蒙住嘴巴和鼻子。耆那教是非常嚴苛的禁慾教派,以“苦行”達到清凈的解脫境界,掃除俗世罪孽。正信、正知、正行是其教義三寶。


u祆教(拜火教)


    也就是唐末盛行於西域的拜火教,崇拜智慧之神阿胡拉,排外性強,禁絕異教徒進入火神廟。公元前六世紀,瑣羅亞斯德在波斯東部創立崇拜遵敬水、火,土地三樣東西的瑣羅亞斯德教,俗稱拜火教。八世紀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後,一部分瑣羅亞斯德教徒不願改信或繳納異教徒稅,來到印度西海案定居。被稱為“帕西人”。擅長經商。塔塔財團創始人就是出自帕西教。


u基督教(Christian


    基督教何時進入印度,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據說54年傳教士聖湯瑪斯(St.Thomas),就已經抵達南印度的喀拉拉地區。1542年,聖方濟各‧沙勿略(Saint Francis Xavier)在南印度正式展開宣教活動,繼之而來的是葡萄牙的傳教士、以及來自丹麥、荷蘭、德國的傳教士。目前印度基督教徒大約佔人口的2.4%,以南印度地區居多,幾乎囊括各種教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