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achwerk」是德國舊時常見的民居,這種房屋的骨架是用很多木料作成的木架結構,牆面的木格清晰可見,中間用草泥或磚鑲嵌,屋頂爲陡峭的雙面坡頂。這種房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多數傳統木框架建築是將木框架漆成黑色,牆面除了框架以外的空隙則塗成白色,顏色對比明顯,建築造形簡潔樸實。


    「Fachwerk」的前身是一種簡單的支柱性建築「Pfostenbauten」。Pfostenbau是將房子的垂直木頭支柱埋入地裡的建築,然而這樣的建築方式,一來不能完全支撐屋頂(尤其在沿海地區即使加大了支柱的承載力,依然有些搖晃),二來埋入地底的支柱很容易腐朽,因此,人們轉而將柱子底部埋在石塊中,來鞏固牆壁並且防止房子傾斜!「Fachwerk」即是由此逐漸發展出來的:「Fachwerk」內部的牆壁被嵌以傾斜的柱子和橫樑,而這兩種結構組織有效地承載整個房子的力量!直到15世紀,人們才想到以門檻「Schwelle」來解決柱子底部和地面銜接的問題,換言之,房子被架高、不與地面直接接觸!


    由於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影響,「Fachwerk」又有一次新的演變:人們慢慢發展出裝飾牆壁的美麗彩繪或陽台!直到16-17世紀間,「Fachwerk」的建築結構才整個發展到高峰!而不同地區的「Fachwerk」也有些不同:有別於南德充滿藝術的彩繪牆面,北德的「Fachwerk」著重在梯形山牆(Giebel)和陽台的發展!由於「Fachwerk」是木造建築,一來容易毀於祝融之手,二來不受世人重視,所以保存不易!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Fachwerk」,是在Minden(漢諾威南方小鎮),整個小鎮放眼望去盡是古老的傳統建築!有些老式建築的大門又小又窄(約160公分左右),原因是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期)的德國居民身材較矮小,加上不時流行瘟疫,許多人營養不良,因此當時的德國人較瘦小,跟今日身材高大的德國人截然不同喔!


    受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Fachwerk」外觀上慢慢花俏起來!有些在外觀上彩繪、有些則是有美麗的木製小陽台。半圓狀的圓形花飾是最常在Fachwerk見到的裝飾圖案,也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圖,叫做玫瑰花飾「Rosette」,應用在建築上就是所謂的圓花窗或圓花飾,主要的圖形當然就是玫瑰花,飾有許多不同的變化,最原始的是源自文藝復興時期和古希臘時期的貝殼玫瑰花飾「Muschelrosette」!花飾通常出現在小陽台上或者是木頭支柱上,在德國NiedersachenGoslarMinden等城,還可以看到不少保存完整的框架建築,德國有一些地區有集中分佈的Fachwerk!有興趣的人不妨去這個網站去瞧一瞧:www.deutsche-fachwerkstrasse.de/de/cont.php3


    如何從民房來區分窮富呢?其實很簡單,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房屋是石結構的,這些石塊非常昂貴。如果建築從上到下都是石頭建成,那這家一定是富商,如果只有房屋下部爲石結構,那這戶就是普通有錢人家。這種房子上層樓往街面突出來,有4個好處:第一,房子要交地稅,但只算底層的地皮,這樣樓上可寬大一點。第二,頂樓多半是儲藏室,糧食貨物要用吊車往上拉,樓上層往前蓋,東西吊上去時不易碰壞牆。第三,樓上住久了,樓板中部常會向下沉,樓上層往前蓋,上面的牆與下面的牆不在一條線上,產生的力量可以防止樓板中間部位往下沉。第四,工匠的房屋空間不大,他們常在門口工作,上面的牆還可以稍稍擋雨,下面泥糊的牆也容易保持乾燥。


    中古時代救火技術原始,又沒有自來水,只能用提桶到噴泉取水灌救,所以一遇火災,常常整條街都燒光。補救的方法是每棟房子之間留空,有一家房子失火,鄰居可在自己房子上淋水阻止火的蔓延。有的兩間房子中間的縫留得比較大,1樓有個小房間,這就是兩家公用廁所,大小便不用水沖,往下掉到一個坑裏,到一定時候要進縫裏清茅坑,拿去做肥料。由於坑不能蓋住,所以夏天臭氣熏人,現在城市都有下水道,老房子整修時外表不變,裏面都裝抽水馬桶。中古時代的人十多天到公共浴室去洗一次澡,或用水盆洗,戰後老房子才慢慢加建浴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