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沙漠明珠-莫高窟(翻拍)


 


一早起來,敦煌的太陽在沙塵中顯得有些淺灰黃色,雅蘭一度還誤認成月亮哩!



莫高窟地圖



進入莫高窟前先經過牌樓-上題「石室寶藏」



9點到莫高窟時遊客漸漸多了起來,160元的門票不便宜,由於規定相機不得帶進去,只好拜託吳導代為保管。每個參觀團20-25人一組,由導覽員帶著說明,約2小時,每組只能參觀10個洞窟,5個主要窟相同外,有興趣者可在這批結束後跳至下一隊。



莫高窟(翻拍)


◆千佛洞-莫高窟



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在神秘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懷抱中,閃爍著絢麗的光彩。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的大泉河谷裏,南北長約1600。莫高窟開鑿於西元366年,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樂樽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歷經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而止於元朝。唐朝時莫高窟已達一千餘龕,因此又稱「千佛洞」。


 


當年樂樽的石窟早已無法分辨,經過風沙侵蝕的莫高窟至今仍保存洞窟492個,珍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是世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是集建築、雕塑、壁畫三位一體的立體藝術寶窟,內容極豐富。歷代民間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基礎上,吸收並融化外來文化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敦煌地方特色的佛教藝術。這些規模宏大、為數驚人的宗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地理、宗教、社會生活、民族關係、中外友好往來提供珍貴資料


 

 



1、建築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完整地保存千百年來的建築形式。現在的492個洞窟中有形式多樣的石窟,它是設置宗教雕塑和壁畫的神殿,是僧侶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的外來形式窟,到隋唐時期的覆斗式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頂,後壁一龕。晚唐至宋元,被洞窟中央的佛壇代替,騰出一整塊石壁繪製大型壁畫。從建築形式的演變,反映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時,不斷融化吸收成為中華民族的形式。



2、彩塑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在石窟中佔主要位置。彩塑多為一佛二菩薩的三身組合還有阿難、迦葉、十大弟子及羅漢、天王、金剛、力士等。莫高窟現存彩塑2400餘身。其造型從北魏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為後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79身彩塑群像。藝術風格趨向雍容華麗。唐以後許多優秀作品-輕倩柔媚的菩薩和剛勁勇猛的金剛、力士,充分體現藝術家的嫺熟技巧。這些塑像與西壁、頂部壁畫。地面的蓮花磚,構成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天堂。




3壁畫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數量最大、內容最多、色彩最鮮的壁畫藝術!現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是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壁畫內容豐富,分佛像畫、故事畫、經變畫、山水畫、動物畫、佛教史跡畫、神話題材畫、裝飾圖案畫等。從藝術上它顯示各族藝術家非凡創造才能和高度藝術成就。從歷史上它反映中國歷代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科學技術、音樂舞蹈、民族風情、衣冠服飾等等。內容之廣泛,形式之多樣,歷史之悠久,技藝之精湛,實乃舉世罕見。各個朝代不同的繪畫風格,構成了一部中國古代美術史。


 


敦煌地處西北的大漠戈壁,由於宋代以後海運開通,古絲綢之路漸趨冷落,莫高窟默默無聞地沉睡在三危山麓。清光緒26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清理洞窟流沙時偶然發現16窟甬道的北壁,有個不知何時封閉的小石室。裏面珍藏數以萬計的經卷、手稿、文書、織繡。因沙漠乾燥,保存非常完整,這就是17窟「藏經洞」。


當王圓籙用一雙枯瘦的手打開寶庫的洞門後,一批批外國探險家、考古家接踵而來,有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俄國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等。他們想方設法、挖空心思從王道士的手中拿走大批文物,分別收藏在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地的博物館。從此莫高窟的珍貴文物流散到國外,其輝煌的藝術也隨之介紹到國外,震動國內外學術界,吸引不少學者對莫高窟的遺書和造型藝術進行專門研究。形成一門國際顯學-敦煌學。



十七窟藏經洞洞口(翻拍)



藏經洞內唐大中5年碑文(翻拍)



藏經洞內洪辯 真容塑像(翻拍)



敦煌第96窟的大佛殿,高9層樓,是莫高窟兩座大佛窟之一,內有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北大佛


 


我們跟著的導覽員個性平和、口齒清晰,她的有問必答,加上孔媽學過廣論,提問專業,最後她忍不住問我們「打哪兒來的?從事那種職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湘 的頭像

    愛湘隨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