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餐後,我們決定先去走徐先山推薦的「後山步道」+「奇龍山」,「後山步道」從日本神社石階遺址開始。昭和14年(1939年),校門左側建了一座神社供人參拜,這舊石階便是神社遺跡。昭和14年正值中日戰爭期間,興建神社是當時的「皇民化運動」。台灣光復後,神社被拆毀,神殿沒留下任何遺跡。
到上面的蓄水塔有兩段石階,石階相當寬闊,第一段感覺比較新,應該是重鋪的,第二段(小平台-蓄水塔)才是原來的古石階,階梯終點的蓄水塔應該就是本殿的位置,
雖然沒有神社可看,但可以去走走「後山步道」,於是我們左轉沿著石板走。
「後山步道」是一條蕨類豐富的步道,加上爬奇龍山,走下來約40分鐘。
不久石板路的左邊出現黃色的蹺蹺板。
接著石板路右下的空地出現盪鞦韆…
我們在旁邊的小山徑看見騎龍山的登山指標,既然只要30分鐘,那就走走吧!
經過一小段的爬坡,我們終於到了騎龍山山頂。
在平緩的柳杉林中,我們認真尋找 徐 先生說的那顆日本人鎮壓騎龍山的「總督府」基石…
YA!終於找到這顆「總督府」基石,紅紅的字好鮮明啊!
繼續下行,我在這叉路異想天開,想走捷徑,走到沒路只好折回…
摸摸鼻子乖乖沿著山徑往下走…
不知名的白花
沒多久就走到竹35線與「劉興欽逃學步道」交會處。那…就繼續走「逃學步道」吧!
「劉興欽逃學步道」全長約1.5公里,步程約1小時30分鐘,步道前段約1公里是原始路面。
中段是窄小的花崗岩步道。
後段是較陡峭的產業道路。不知情的我和阿娟因為已經開始變天,這回謹慎多了,先打電話 向徐 先生確認才繼續走下去。
漫畫兼發明家的劉興欽,從小就是個鬼靈精,他說「很多發明靈感就是從逃學而來。」橫山鄉長因此開闢「劉興欽逃學步道」,讓其他人也感受頑童逃學的樂趣。
終點從這藍色鐵柵欄門旁出去後,左轉沿著竹35線繼續走,就回到「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啦,當我一踏進走廊,豆大般的雨開始狂下, 徐 先生開玩笑說我們時間掐算的剛剛好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