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薩迦寺附近民宅的牆也是白、黑與紅三色,氂牛糞餅整齊地堆在牆上….



沿途美麗的油麻菜花田



5228的嘉錯拉山離定日245公里,是離開中游雅魯藏布江河川地,完全進入喜瑪拉雅山脈的地理標誌。從山口北側穿過那座彩牌坊,就可以清楚看到南面喜瑪拉雅山脈。



山口處兩側山坡上到處是石頭壘起的小瑪尼堆,有的還紮著白色哈達。



    海拔4300的定日藏語意思是「定聲小山」。傳說一位喇嘛擲石,「定」的一聲,落在該地。後來在該地的小山上修建了寺廟,即取名定日寺。定日地處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為西藏自治區邊境縣之一。特產主要有蟲草、黃連、雪蓮花、銀腰扣、銀碗、陶罐及多種高原畜產品等。境內的珠穆朗瑪峰、卓奧友峰、絨布寺等名勝相繼對外開放。珠穆朗瑪峰為世界第一高峰。卓奧友峰與珠穆朗峰遙遙相望,被稱為姐妹峰。



山上的廢棄古堡具長城氣勢,山腰處是一座曲德寺。山下就是我們今晚要住的地方。



住完這一宿,明天起我們將從聖母峰一路往海拔平均4千以上的阿里地區前進了...


 



熹的高原反應一直沒好轉,且更嚴重,今晚已經需要使用氧氣了,若繼續走下去情況會惡化,加上若要送醫需3-4天的時間,這是非常危險的!經吳導勸阻後,孟熹答應前往日喀則檢查。於是隔天一早由何師傅開車,加上吳導女兒小婧子陪同下山,先到日喀則再轉拉薩就醫。



 


u西藏傳統建築-邊瑪牆


http://www.tibet3.com/chinese/art/content/2008-06/05/content_597912.htm


來源: 中國西藏雜誌   20080605


    藏區寺院建築中的重要殿堂,如大的「紮倉」 (寺院團體單位名稱,最大單位為「措欽」,其下「紮倉」,再下為「康村」,最小單位是「米村」) 及頌經大堂女兒牆,都是與白牆成鮮明對比的赭紅色牆體。由於它的材料是由藏語稱為「邊瑪」的灌木樹枝捆紮、染色製成,所以叫「邊瑪牆」。


    邊瑪牆從建築角度來講,是藏族人民智慧結晶,藏族建築師利用當地材料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在建築品質、美觀均獲得最佳效果。邊瑪牆是邊瑪枝幹去皮、曬乾,切成30公分長短,捆紮成手臂粗細壘砌而成。砌築邊瑪牆時,先把捆紮好的邊瑪樹枝鋪一層,再上加一層黏土夯實,這樣重複砌築,到頂部還要進行防水技術處理,牆體基本築成後,在牆面上塗一層赭紅色顏料,邊瑪牆就形成了。這種牆體可減輕牆體頂部重量,對高層藏式建築有減重作用;從建築外觀裝飾來看,邊瑪牆的色彩反差裝飾,獲得美感效果。藏式建築牆體以白色為主,白色牆體上有赭紅色女兒牆和窗戶邊的黑色條,牆體顏色從單調變成多彩,從輕淡變成凝重,增加建築莊重感。布達拉宮、大昭寺、及三大寺就給人這種感覺。


 


大昭寺


    藏史上赭紅色的邊瑪牆是特定建築的「特殊待遇」,不是任何建築都可以享有。在政教合一的舊西藏,寺院建築享有邊瑪牆、金頂、寶幢、寶瓶的待遇,因為宗教至高無上,人們把最美、最上乘、最崇高的禮遇獻給佛的處所。除宗教外,世俗世界也有等級之分,統治階級與平民百姓不可能平等,這在建築的規模、層高、裝飾,乃至大門前的上馬石等都可以看見。除層高規模外,貴族建築也可享有修砌邊瑪牆的待遇。在老式貴族宅院式建築中,會發現一些建築有邊瑪牆,最典型的是八廓北街的沖賽康建築、朗孜夏建築、八廓南街的桑珠頗章建築,這些建築是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式貴族宅院式建築,它們的主人在西藏貴族階層中曾是世家貴族。除了它們外,在藏式傳統建築中再也看不到邊瑪牆。



    邊瑪牆是藏式牆體建築技術的一大發明,這種創意的靈感從何而來?筆者認為是源於平民百姓的建築。留心觀察西藏農區建築,可發現農民宅院建築中院牆的牆頭上整齊地壘一圈木柴或牛糞餅,顏色上與白牆形成反差,本來這是農家利用牆頭空間堆放柴火,一來節省地盤,二來防盜賊躍牆偷盜。聰明的藏族建築師從中得到靈感,將之用於建築牆體的砌築技術上。


    邊瑪牆在藏式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但由於材料稀缺,製作過程繁雜,成本昂貴等原因,在現代藏式建築無法大量使用,作為傳統藏式建築領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邊瑪牆材料的分佈、邊瑪枝幹的加工工藝、邊瑪牆的砌築技術,還有其產生的作用,應做一番搶救的普查整理,使其永久保存下去,在西藏古建築維修中發揮作用。(編輯 貢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