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餐,我們先到東清國小晃晃~
美麗的東清國小馬上吸引我的目光
霖決定先在發呆亭睡一下午覺...
精神奕奕的我則開始東拍西拍~
校舍就像一幅大型的馬賽克拼貼畫,其中又以廁所最美麗!
教室建築以馬賽克拚貼出蘭嶼的自然生態~
東清部落位於蘭嶼東北岸,是台灣第一道曙光照耀的地方,達悟語為「I-ranmeylek」,意指這裡有許多「ilek」(指天竺舵魚、低鰭舵魚),另一地名「Ivazogan」,意謂著太陽最先昇起的地方,或說是強勁的東北季風之地,而古老傳說Iranmeylek地名由來,是天神將女兒嫁給東清部落男性的口傳歷史事件,因此前人稱此聚落為Iranmeylek,指天神的女兒。
部落傳統地界自東清溪與野銀部落為界,北至雙獅岩朗島部落為界,東清部落沿溪移動並遷徙8次,最後遷徙至現居地。
飛魚文化是達悟族文化的核心,飛魚季為達悟族重要的季節,約有五個月的時間(陽曆的3月至7月)。達悟族人對各種魚類的觀察極為細膩,其中對飛魚更是獨到,根據飛魚到蘭嶼的時間、數量的多寡、體型的大小等性質,加以分類並決定每種魚類的捕食方法。
飛魚季的祭典約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出動大船有關的儀式,其次為小船儀式,最末是結束漁季的儀式。飛魚季初期,船組的十人漁夫在祭主家共宴,並往返祭主家與海灘間,共舉行三次祭典。大船夜間出海,以火把引飛魚群靠近,再用寄網將飛魚撈上船內。返航後,船屋成了所有船員集體共住的地方。目前每個部落原有的傳統船屋區域,因現代化硬體建設、環島公路的佔用,使原有的船屋區支離破碎,船屋解體,大、小拼板舟成了無殼蝸牛,有的族人把自己的船寄放家屋。
部落左右後方是田園耕作地,居民擁有各自的田地,自行引水灌溉芋頭田和種植根莖作物、果樹等。部落前方美麗海灣的灘頭是祭儀活動的地點,天然珊瑚礁岩是部落婦女採集海菜之地,海域則是男人從事海上活動之地,而祖靈居住地是部落左方茂盛的叢林。
山林海洋資源豐富,當地人常說:「山林是我們的倉庫,海洋是我們的冰箱」以表感恩之情。
東清灣在東清部落的海灣旁,是蘭嶼主要漁港,也是蘭嶼的第一大港,更是台灣迎接每天第一道曙光的地方,還是居民們捕漁的最佳地點。
正午海水的藍簡直可以媲美義大利的藍洞!
炎炎夏日,玩水最是消暑啊~
近年來飛魚季過後,東清部落開放讓遊客體驗拼板舟,同時結合黄昏市場發展出東清灣夜市,是暑假下午到晚上遊客必遊的景點。
午休結束,告別美麗的東清灣...
我們再度經過鱷魚岩~
達悟人稱鱷魚岩為「ji-macinger」,形容岩石造形細長,猶如腰段被束緊過而成細長的樣子。如果你夠幸運,鱷魚岩常有放牧的羊群攀岩而上,彷彿被張開大口的鱷魚吞噬,相當有趣!
鱷魚岩與坦克岩皆是火山集塊岩構成的獨立岩,早年自母岩崩落於珊瑚礁群體中。因珊瑚礁不斷成長,常將集塊岩體包覆其中。地殼隆起後露出海面,經長年海蝕風化形成獨特的外型。前者類似一鱷魚頭,張大嘴巴昂首向天。後者像一部正在搶灘上岸的坦克,只差一根砲管。
到坦克岩的時候也傍晚了~
索性在這裡看完夕陽再回家~
這張拍模糊了...手持單眼拍就別太計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