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古蹟看盡王朝興衰 作者:不詳
從阿育王以後從來沒有一個王朝能統一印度,因此印度每個省都會看到不同風格的宮殿建築,從不同建築建材也可體驗每個王國的興衰與過往傳奇。隨王朝的強盛,各國還會融入他國的建材,因此多色系的皇宮也成為王朝強盛的見證。
印度的建築,由於泰姬瑪哈陵的名聲過於響亮,會以為印度的建築就是如此,去過印度,才會發現泰姬瑪哈陵雖然絕美,但值得看的建築絕不只這一座。
宮殿建築,基本上可以說是平衡結構的極致表現,此外,像是在廟宇用得極多的雕刻藝術,發揮於宮殿中,也是可圈可點──由於宮殿建築採取厚重石材打造而成,所以,就連廊柱與天花板上的雕刻,也全都是從同一石材上一氣呵成,不論從平衡對稱或三度立體的角度來看,都毫無瑕疵。而雕工之精湛,也非「細膩」、「精緻」這樣的字眼可以形容,那模樣是因為有溫度、有靈魂,所以,才教人戀戀不捨。
印度宮殿建材主要分為大理石及紅砂石兩類,其中拉賈斯坦省主要生產大理石,因此無論是天文台或安珀堡,都是用大理石建築而成,至於盛產紅砂石的右庇省,從皇宮到勝利宮,都是一系列赭紅色的建築。
在建築風格上,融合印度教、回教、佛教甚至基督教的建築,更是印度皇宮的最大特色。由於印度各地的國王會因戰略目的,和鄰近各國聯姻,為配合不同宗教信仰的妃子,便建築不同風格的宮殿,如摩爾(MUGHUL)王朝的阿克伯(AKBER)國王,一共娶了12個妻子,所以整個王宮就充滿多元化的風格。但無論怎樣多元化的建築,皇帝的信仰一定是皇宮型式的基調。以信仰印度教為主的拉賈斯坦來說,就是以蓮花的壁畫為主要裝飾:至於信仰回教的右庇省,則是以茉莉花石雕為建築裝飾基調。
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eror)對印度建築的影響
蒙兀兒帝國是西元1526年來自中亞帖木兒王朝(Tamerlane)的王子─巴伯爾(Babur)所建。巴伯爾在印度並沒有留下任何建築,1556年他孫子阿克巴〈Emperpr Akbar〉繼承王位後,才開始興建宮殿。阿克巴大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統治印度期間有感於印度教和回教經常水火不容,所以作出許多改革,包括廢除印度教徒必須繳稅的規定,以及重用印度教徒擔任將領或隨從。
當時,阿克巴為拉攏拉吉普特人(Rajputs),迎娶安伯爾王公的女兒久德哈拜(Jodh Bai),這位王妃是印度教徒,她所生的兒子是後來繼承王位的賈汗季(Jahangir)。阿克巴一生不識字,但對文學繪畫和藝術的贊助不遺餘力。蒙兀兒時期最有名的細密畫和肖像畫,迄今仍是獨一無二的作品。
阿克巴的孫子─沙賈汗(Shah Jahan)非常熱衷建築,他在阿格拉、德里、喀什米爾和現在的巴基斯坦,都建有宮殿、花園、清真寺和陵墓。沙賈汗王所建的泰姬瑪哈陵,只是為了紀念自己心愛的王妃,如今卻成為印度的無價之寶。沙賈汗王的兒子─歐朗傑伯(Aurangzeb)是位狂熱的伊斯蘭教徒,對於蒙兀兒文化和藝術一屑不顧,最後還將父親軟禁在阿格拉堡內,抑鬱以終。歐朗傑伯去世後,蒙兀兒帝國開始沒落,到了英國殖民地時期已經名存實亡。
蒙兀兒建築特色
古印度人在建築方面,早就表現出他們的智慧。現在我們看到的石窟寺廟、岩雕寺廟或古城遺址,都足以證明印度從古代起就擁有精湛的建築工藝。15世紀後,蒙兀兒帝國統治印度三百年,建造許多皇宮、城堡和清真寺。印度傳統建築因為受到伊斯蘭教入侵,產生微妙變化。
蒙兀兒建築特色是以中亞回教風格為主,融入印度傳統雕刻和鑲嵌技術,至今仍被視為印度建築最佳範本。最具代表性的宮殿,早期有阿克巴建的法特普希克里,後期是沙賈汗王在阿格拉堡興建的幾座宮殿;阿克巴建的宮殿採用紅色砂岩石材,以白色大理石裝飾圖紋,充滿粗獷風格。沙賈汗王建的宮殿採用白色大理石為材,裝飾著彩石、鏡片、貴金屬或寶石鑲嵌而成的花紋,具有女性纖細特質,以泰姬瑪哈陵為代表。
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崇拜偶像,所以清真寺或陵墓,連寫實的植物花卉都不能出現,大部分都裝飾整齊排列的幾何圖形、抽象花草或藝術化的可蘭經文。蒙兀兒帝國建造宮殿之初,除了徵召中亞或波斯工匠外,更借重印度工匠的技術。早期印度工匠興建伊斯蘭建築時,內心有些不滿,因此會有意無意在細節部分加入印度傳統花紋。這種融合印度工藝和伊斯蘭樣式的建築,現在已成印度各地爭相模仿的風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