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網路圖片)


從空中俯視,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葉,四面雖無城牆,但崖岸直立如削高達30多米,形成天然壁壘。因兩條河水繞城而過在城南交彙,故名「交河」。當地人稱雅爾和圖,意為「崖兒城」。全城像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牆外處在深溝中,無法窺知城內情況;牆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城中佈防極為嚴密。



二千多年前這裏是西域36國之一「車師」的首都。故城在唐代曾進行一次有規劃的重修改建,從城市佈局來看,一方面受中原傳統城市建築規制影響,另一方面又具地方特徵。以街巷為骨架的交通網絡、城門及其它建築,營建時無不把軍事防禦作為主要考量,整座古城就是一個巨大的軍事堡壘,13世紀下半葉後,交河古城屢受戰亂禍害,破壞嚴重,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該城已廢,現今所保留的古城為唐代遺存。




交河故城幾乎全是從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最高建築物有3層樓高,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大也是保護得最好的生土建築城市。故城由廟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築組成,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



「南門」是古代運送軍需糧草、大軍出入的主要通道,也是參觀的入口。



瞭望台



南北向的「中心大街」長約350,寬約10,把城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側(左邊)有軍營、民居;西側(右邊)有許多工作坊。



「中心大街」北端為佛塔(位於我身後的路底),南端為南大塔。整個城區大致分6個區塊:佛塔以北至東北佛寺為「寺廟區」;中心大街西側為「西城區」;東側以「東西大街」為界,「東西大街」以北為「東城區」;「東西大街」以南為「官署區」;南大塔以南為「南城區」;東北佛寺以北為「墓葬區」。大街兩側高約4、厚約2的土垣,垣後是被縱橫交錯的短巷分割的「坊」,臨街不開門。「坊」內有居住遺址和紡織、釀酒、制鞋等手工作坊。



整座城市大部分建築基本上用「減地留牆」方法,從高聳的臺地表面向下挖出來,特別是街巷狹長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戰壕。



東西大街,由此可通往「中心大街」。



東西大街以北的「東城區」。



東西大街以南的「官署區」。



東南方有座宏偉的地下宅院,頂上有11見方的天井,天井東面南道,沒有四重門柵,天井地面,有一條寬3,高2的地道,長60,與南北大道相通。據考察推測,可能是安西都護府住所,後為天山縣的官署衙門。



井戶



嬰兒古墓群有200多座嬰兒墓,可能是高昌回鶻時的遺存,至於為何在官署區裡集中安葬死亡嬰兒?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民居利用原生土掏挖而成:或掏洞為室、或挖地成院,或夯土成牆,屋宇多為2層,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臨街不見門窗,穿巷方見大門。




「東門」門道寬1.4,兩側土崖聳立著雙闕,門道至河底高約8(孔爸攝)



東門也是城內居民平時進出城的主要通道,門右側有一藏石塊的土坑,可能是抵禦外敵入侵用的武器。



東門門區內有「甕城」也有藏兵洞,當敵人攻入城中時,守軍可以由此突出,阻斷援軍,使城中敵軍反而陷入包圍。



寺廟區


大道北端是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北部的寺院區,此區建築面積約9萬平方米。建築多是長方形院落,院落門向著所臨街巷。從每所院落的平面佈置來看當為寺院,尢其是主室裏都有一個方土柱,應是神壇或塔柱。



大佛寺是城內最大的佛教寺院,約5100平方米,主殿位於寺院後面。




殿中央的塔柱四面開龕,龕內有塑像和彩繪痕跡。



主殿兩側和寺內三面均殘存建築遺蹟,顯示出當年的雄偉氣勢。




佛塔(左邊)與中心大街




佛塔


 


參觀時即使撐傘仍炙熱難耐,出來後忍不住買支冰棒來消暑啊!


門票:30/人。注意保護文物,不得隨意攀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