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突如其來的一陣大雨,把我們困在燈塔展示館裡,好不容易終於等到雨停,我們連忙殺去福正沙灘看當地人拾貝討沰。討沰ㄊㄨㄛ:馬祖方言[tola],ㄊㄛˇㄌㄚˋ,到海邊採集螺貝類。Tola本無可對應的中文,後由一位老師找尋中文相應的字,討沰ㄊㄨㄛ,「沰」是「腳踝浸至水裏的狀態」。

 

 

福正沙灘是馬祖少見的沙岸,平緩的沙灘上佈滿細軟潔白的砂粒,這裡正是人們白天體驗踏浪採蛤、晚間「踩星沙」的地方。

 

 

退潮時可明顯看到礁石、沙灘和泥灘地,不同的海邊地理十分特別。

 

 

擱淺的船靜靜躺在沙灘上

 

 

台灣海岸潮差一般約2-3公尺,馬祖東莒的潮差隨便都有4-5公尺,農曆15前後3天還能達到7.3公尺

 

 

如此大的潮差讓礁岩區的生態相當豐富,退潮時隨便就能挖到各種花蛤、淡菜、海膽、觀音螺、九孔、石蟳、佛手、海鋼盔等,因此福正潮間帶又有「東莒冰箱」的美稱。這個東莒大冰箱到了夏天就更加肥美,厲害的漁民甚至1個小時就能挖出10斤花蛤,一天下來可挖出近百斤,而且顆顆肥大鮮美。

 

 

徒手挖的成就感讓當地人和遊客都難以抗拒!

 

 

這裡也是釣客的天堂。

 

 

一般的潮間帶看的是生物與生態,但潮間帶在東莒更是當地人生活的縮影。每天潮水一退,老老少少就會帶著鏟子與桶子,各自找到合適的地點開始動手挖掘,直到潮水漲起才離開。到了晚上這些肥美的海鮮就變成佳肴,果然是靠海吃海的生活啊!

 

 

犀牛嶼因形狀似犀牛而得名。海水漲退間,島嶼會與東莒本島分合,形成「陸連島」景觀。

 

 

苔蘚?

 

 

海蝸牛

 

 

小海葵

 

 

小海膽

 

 

馬祖話中,船隻在灣澳防波石滬內避風的位置稱「滬裡」,又叫「福裡」,聚落位於澳口正面稱「澳正」,福正村正是「福裡」、「澳正」的總稱。全村背倚燈塔而築,閩東式花崗石屋,緊湊地錯落在小平地上….

 

 

從前由於漁獲豐富,加上大量國軍駐守,福正聚落曾是島上最繁華的村落,但後期漁源枯竭,國軍裁減,村民大量外移討生活,如今只剩十餘戶人家。

 

 

人去樓空後,一間間依山傍海的石屋宛如一座靜默的石頭城,遺世而獨立。

 

 

曲折巷弄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福正依山面海,往後看,亂石砌的老房子搭配燈塔….

 



東莒每年在福正澳口舉辦盛大「花蛤節」,吸引許多遊客前來,不過今年很詭異,都快到「花蛤節」了,卻還不見花蛤?

 

 

天上聖母廟

 



田將軍廟(右)

 

 

樸實的福正聚落彷彿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歡迎蒞臨「馬祖莒光環境藝術季」!

 

 

「白馬尊王」是馬祖各島各村民眾最普遍的信仰,因此在馬祖白馬尊王廟是數量最多的廟宇,其次才是奉祀媽祖娘娘的天后宮及其他神祇的廟宇。但對白馬王崇拜,來源卻相當分歧,東莒的「白馬尊王」是祭祀唐朝末年五代十國的閩王王審知,由長樂沙洋鐃鈸境白馬忠懿王宮(史書上王審知也號「白馬三郎」,但廟號卻為「忠懿王」)迎入村內供奉。

 

 

馬祖廟宇的封火山牆大多數採用火焰般造型,據說這樣的火焰造型可以防止火災發生。經過時間的演變,除了防火,還採用誇張造型+鮮豔色彩,非常引人注目。這棟白馬尊王廟火紅的封火山牆已成為福正村的地標。誇張的火焰造型像大寫的M,剛好是馬祖英文Matsu的字母

 

 

遺留在福正的細沙、花蛤、戰車、白馬尊王廟及古井,彷彿不斷對世人述說,在大自然美景中,福正曾有過的先民生活點滴,及許多軍人戍守於此,保國衛民的忠貞情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湘 的頭像

    愛湘隨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