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坵回到北竿後,我們決定留下來好好逛逛橋仔村。橋仔村是北竿最北的村落,也是北竿本島距離大陸福建最近的村落,天氣稍晴,對岸的黃岐半島清晰可見。橋仔地處北竿壁山山陰,昔日雨量豐沛,雨水與地下水從山谷流下,匯流成小河,導致村裡的小橋流水特多,因福州話「仔」有「小」之意,橋仔因而得名。
橋仔北有山阻擋凜烈東北季風,南風對港灣影響不大,形成一處天然良港,是早年北竿往返大陸的轉口港,商業活動頻繁,漁業鼎盛,人口超過千人,是北竿第一大村,而前往大坵、高登也是在此搭船。
自古漁鹽不分家,漁獲豐滿的橋仔,也是販售公鹽的村莊。鹽帶來的龐大利益牽動鹽幫間的糾紛,為禁止鹽幫迫害漁民,清同治8年(1869年)閩浙總督府在塘岐與橋仔各立一個刻有相同文字內容的石碑,碑文明示禁止鹽幫威逼漁民。塘岐鹽碑已移至馬祖民俗文物館,橋仔鹽碑仍保存在漁村展示館,碑文字跡模糊,顯示其年代久遠。
橋仔村昔日人丁興旺,大小廟宇林立,供奉五靈公、田元帥、白馬尊王等神祇,以「一村八廟」之姿冠絕全縣,是馬祖地區廟宇最多的村莊。
曾幾何時,橋仔風光不再,現住人口極少,造成「神明比人多」的奇特現象,因此又有「廟村」之稱。
村內三座臨近的「北極殿玄天上帝廟」、「山西靈臺公周大人廟」、「玄壇宮正乙玄壇公廟」,合稱「三合殿」。
紅牆綠瓦,廟頂誇張高聳的封火山牆,是海上遠眺橋仔的鮮明目標。
橋仔的傳統建築大都面海,以利觀測海面上的動靜。
「人字砌」牆面說明了這棟房子的主人曾是橋仔望族,如今只剩堅固外觀,屋裡面雜草叢生,人去樓空…
北竿各村居民多數操福州話,但早年在橋仔村南邊卻有十幾戶人家講閩南話,是馬祖列島少數的閩南族群,當地居民稱之為「南人」,現已全部外遷。
這家中醫「同春號」開設於橋仔村漁業、商貿、文教達到空前盛況的民初時期,當時還有內外馳名的「源生事業群」、醃製魚露銷往內地,廣受歡迎的「永豐店」、經營渡船及漁貨批發仲介的「昌盛號」、釀製老酒,供客商飲的「永記店」、中藥鋪「元盛號」等。
各種大小的酒甕或在牆上或在角落,為橋仔村增添生活空間的美感…
橋仔魚寮
橋仔漁村展示館位於橋仔村廣場下方,有導覽人員免費為遊客解說服務。
展示館門口的對聯「橋頂橋頭橋尾橋橋懷古情」、「仔好仔順仔利仔仔出賢人」出自村裡陳雄飛(好吃的炒魚麵那家)老爸之手!
館中除了有早年當地各種漁具、漁船模型,及介紹捕撈作業方式外,也展示馬祖歷史、建築形式、常民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文物。
規模雖不大,但各式傳統漁具、捕魚作業方式資料的陳列,匯集先人智慧,也見證了馬祖漁業的興衰起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