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精彩的聖母大教堂,接下來我們要去參觀萬神殿

uPantheon萬神殿

21.48.jpg

  萬神殿是羅馬的「眾神之殿」,pantheonpan是指全部,theon是神的意思,指必須供奉羅馬全部的神,當初雖然是為了不得罪任何一神而建,但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已超過原始意圖。在西元1436年布魯內列斯基在佛羅倫斯於完成百花大教堂前,萬神殿圓頂一直是世上最大的圓頂,因此被米開朗基羅讚歎為「天使的設計」。

21.46.jpg 21.47.jpg

羅馬萬神殿的前庭有一個中央豎立著高大的尖頂方碑的噴水池,方碑基座雕有古羅馬神話場景。

 

  西元前27-25年時,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里巴(Agrippa)所建。但在西元80年時毀於祝融,直到西元 125 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重建,重建的萬神殿在建築上採用許多創新手法,開創室內重於外觀的新建築概念。新廟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 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 的字樣,乃拉丁語,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廟」。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TERTIVM表示三的意思,拉丁語本應為tertium,但是因為中世紀以前沒有“u”,只有“v”。至中世紀vu。這段文字讓人們誤以為柱廊是阿格里巴時期遺留下來的,直到 1892 年人們才發現柱廊所有的磚頭印記都在公元 125 年左右,才證實整幢建築其實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西元 609 年因瘟疫肆虐,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Boniface IV,在教宗的命令下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萬神廟的正式名稱)。之後更因定為義大利國立教堂,萬神殿才在後來倖存下來,沒有被視為異教建築而毀滅。

21.49(圖片來源:google).jpg

  萬神殿正面有個寬 34 公尺、深 15.5 公尺的長方形柱廊,前排8根,中、後排各4根,共16根,高12.5的科林斯柱式柱子,柱底基座直徑 1.43 公尺,每根都是用整塊花崗石製成,柱頭和柱底座則用白色大理石加工。直徑43.3 公尺的穹頂,其最高點也是 43.3 公尺,簡言之~萬神殿是一個寬與高相等的「巨大圓柱體+半圓形屋頂」。內部牆面兩層分割也接近黃金分割,因此常被作為通過幾何形式達到構圖和諧的古代實例。穹頂和柱廊原來都是用鍍金銅瓦覆蓋的,西元663年,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下令揭下運往拜占廷。735年以後,羅馬人用鉛瓦覆蓋。17世紀上半葉,柱廊的銅質天花也被人拆走了。(圖片來源:google

21.50.jpg

  萬神殿內寬廣空曠,無一根支柱,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蹟。穹頂正中央直徑9公尺的圓形大洞,既有採光和計時的實用功能,又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21.51.jpg

  為減輕穹頂的重量,建築師巧妙地在穹頂內表面作了28個凹格,分成5排,這些裝飾性凹入的藻井不僅使牆厚的遞減更為合理,也增加了萬神殿內部的美觀性。支撐圓頂的鼓環厚達6公尺,磚砌拱圈嵌入牆的結構中,分擔圓頂的重量,大圓頂才能屹立千年。

21.52.jpg

下雨天怎辦?別擔心,其實地板上暗藏小排水孔呢!

  萬神殿的基礎、牆和穹頂都是用火山灰製成的混凝土澆築而成,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拿坡里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然後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基礎部分底部7.3公尺厚,牆和穹頂底部厚達6,越往穹頂頂端厚度逐漸削薄減少,到頂部時僅 1.5 公尺厚。

  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結晶,對西方建築史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無數的建築師們曾到此取經。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被應用在許多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築物上。殿內的7座壁龕,分別供奉戰神和朱利奧·凱撒神明和英雄等,殿內側面的小堂是拉斐爾、義大利國王維克托·伊曼紐二世、翁貝爾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長眠之地。

21.53.jpg

中央祭壇定期舉行彌撒及婚禮慶典,祭壇寶座上的銅雕華蓋是貝尼尼設計的。

21.54.jpg

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維克托·伊曼紐二世之墓,青銅裝飾的墓背後還有一段典故。

  16世紀中葉,當教廷準備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時,教宗烏爾班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這些作為引起羅馬人的不滿,拉丁諺語「巴波里沒做的事,巴波里尼做了」(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由此而來。「巴波里」(babari)就是拉丁語中「野蠻人」的意思,而「巴波里尼」(Barberini)則是這位烏爾班八世的姓氏。義大利人最終還是報了仇:在為義大利第一位國王維克托·伊曼紐二世造墓時,人們熔化聖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來做墓地裝飾,象徵性地奪回了萬神廟的青銅。

21.55.jpg

萬神廟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葬於此的除義大利國王皇后外,還有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

    參觀完萬神殿,接著我們到附近的神廟遺址聖母教堂參觀

u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神廟遺址聖母教堂/密涅瓦神殿上的聖母瑪麗亞教堂

21.56.jpg

這是座13世紀教堂,由其名可知,教堂建築是在智慧女神Minerva密那瓦神廟遺址上重建。教堂呈T字型,是羅馬唯一一棟歌德式建築,在羅馬式、巴洛克式建築充斥的羅馬市區很少見。有不少富麗堂皇的小祭室,也有不少的藝術品收藏,教堂立面是17世紀重建,外觀十分樸素,只有大片白牆及壯觀大門。

21.57.jpg

教堂座落在密那瓦廣場上,最受矚目的是教堂前的埃及方尖碑,建於西元前6世紀的,是從埃及運來羅馬中最小的一座,這支方尖碑是在教堂修院花園裡發現,

21.58.jpg

象是古代智慧與虔誠的象徵,方尖碑則代表學問。

21.59.jpg

底下的大象由貝尼尼設計,費拉塔(Ercole Ferrata)雕刻而成,所以被稱為大象方尖碑,底座有教宗亞歷山大七世寫的一段文字:「強烈的意志需要堅強的知識來支撐」

21.60(圖片來源:google).jpg

外表樸實的教堂,一踏入卻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歌德式的風格就在眼前出現!主祭壇,燭臺正下方是錫耶納的聖凱瑟琳之墓(圖片來源:google)。

21.61.jpg

主祭壇左側有件手持十字架的基督像,是米開朗基羅1521年完成的《密涅瓦的基督Cristo della Minerva》,,那並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或許和他未親自完成這件作品,而是由學生完成有關,但仍可看到米開朗基羅在日後最著名的《聖殤》中耶穌臉孔的雛型。

1、天花板

21.62.jpg

第一次看到教堂的天花板是藍色,而且藍的很美很飽和,中間還交錯著金色的線條~

21.63.jpg 21.64.jpg

藍色和鍍金星空的天花板,拱頂以艷麗的紅色裝飾。

21.65.jpg 21.66.jpg  

拱頂交錯著,坐在教堂椅子上抬頭望著天花板,一種仰望星空的感覺油然而生~

21.69.jpg

17世紀的卡羅馬德諾(Carlo Maderno)19世紀的Fra Girolamo Bianchedi等人曾多次修建教堂,幸好沒有嚴重破壞它的哥德原貌,使它在羅馬市區中保持獨樹一幟的風格。

21.68.jpg

這個教堂曾經發生過一件歷史大事,1633年提出哥白尼「天體運行說」的伽利略,就是在這裡接受審判。當時被判有罪的伽利略還唸唸有詞說著:「即使是這樣,地球還是在轉動著」

21.70.jpg

彩繪玻璃窗 

2Carafa Chapel卡拉法禮拜堂

21.71(圖片來源:google).jpg

這裡有利比修士(Filippino Lippi)的精彩壁畫,1488年利皮移居羅馬,受羅倫佐··梅迪奇的推薦,前往神廟遺址聖母堂為奧利維洛·加拉法裝飾家族禮拜堂(圖片來源:google)。

21.72(圖片來源:google).jpg

《聖告》、《聖母升天》(圖片來源:google

21.73(圖片來源:google).jpg

《聖湯馬斯的勝利》(圖片來源:google

21.74(圖片來源:google).jpg

天花板(圖片來源:google)       

3Cappella Capranica卡普拉尼卡禮拜堂

21.75卡普拉尼卡禮拜堂.jpg

也稱為玫瑰禮拜堂,這裡有樞機主教多梅尼科卡普拉尼卡的墓,為早期文興復興帶來清新及人文畫風的安杰利柯修士(Fra Angelico),一生的創作都在翡冷翠,在羅馬唯一的創作,就在這個小禮拜堂,1455年死於這座教堂而下葬於此。

4Chapel of Saint Dominic altar聖道明教堂祭壇

21.76聖道明教堂祭壇.jpg

祭壇是1725年由建築師Filippo Raguzzini完成,聖母像是Saint Dominic 委託Paolo de Matteis繪製。

5Tomb of Pope Benedict XIII教皇本篤十三墓

21.77教皇本篤十三墓.jpg

6Tomb of Urban VII  

21.78 Urban VII之墓.jpg

Urban VII是任期最短的教皇,只有短短的13天,在加冕儀式前死於瘧疾。他另一個獨特的記錄是制定世界上第一個禁止吸煙的規定。他當選後不久,威脅任何人在教堂內使用煙草就要開除誰。他的墓由Ambrogio Buonvicino1614年所完成。

7Cappella Aldobrandini阿爾多布蘭迪尼禮拜堂

21.79  Cappella Raymond of Penyafort.jpg

這是由Giacomo della Porta所設計,最後由Carlo Maderno1611年完成。

8Cappella Raymond of Penyafort

21.80 阿爾多布蘭迪尼禮拜堂.jpg

Cardinal Juan Diego de Coca樞機主教之墓。牆上壁畫是耶穌基督作為一個法官,判定兩位天使之間的Melozzo da Forlì~

arrow
arrow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