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往紮達的路上仍能看到隱藏在雲霧裡的神山,吳導決定停車等雲散開,11點多,岡仁波齊終於肯露臉了,大家連忙拿起相機狂拍!



在神山拍下出發以來第一次的大合照



像爸爸般照顧大家的李師傅



憨厚的齊師父



吳導與眾師傅們





神山岡仁波齊周圍四座名山簇擁,東邊是萬寶山﹔西邊是度母山﹔南邊是智慧女神峰﹔北邊是護法神大山。神山在眾神簇擁中巍然穩坐在蓮花寶座上。岡仁波齊山頂如金字塔被時間磨去尖頂,迎向太陽的一面白雪覆蓋,在陽光照耀下閃著銀光,宛如水晶雕成。



u印度教、耆那教、苯教、佛教徒的萬神殿-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藏語意為「神靈之山、雪山之寶」,位於西藏阿裏地區,海拔6656。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書》、《岡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從這些記載推測人們對岡仁波齊山的崇拜可上溯至西元前1千年左右。這座充滿宗教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及種種動人傳聞的神山,對印度教、耆那教、苯教和佛教徒來說,正如麥加對伊斯蘭教徒、梵蒂岡對基督教徒,是世界性的宗教聖地。岡仁波齊及瑪旁雍錯是印度教、耆那教、苯教、佛教徒心中「世界的中心」,位居西藏三大神山聖湖之首,被稱為「神山中的神山」、「聖湖中的聖湖」...




1、印度教傳說-濕婆住處



梵語稱岡仁波齊為「濕婆的天堂」。據古老梵文文獻記載,岡底斯山早在西元前2千年就已確定神山地位。古印度人認定岡仁波齊為世界中心,眾水之源。日月星辰皆以此為軸心往復環繞,並各行其道。《往世書》認為印度教財神閻婆羅統治的國度就在此山,周圍山峰就是財神的寶庫。印度人稱這座山為Kailash,印度教裏三位主神(創造之神婆羅賀摩、保護之神毗瑟奴、毀滅之神濕婆)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就住在這裏。


濕婆雖然身為毀滅之神,但他尚有無數各具特色、各司其職的化身。既可毀滅,亦能創造世界萬物,所以又稱「再生之神」。他還是苦行之神、舞蹈之神-世界因濕婆的舞蹈而運轉而節律。有關濕婆的故事,在印度教經典中,在印度的民間傳說中比比皆是。印度和尼泊爾的濕婆廟內不設偶像,只以牛或男性生殖器模擬作為濕婆的象徵而向之祈禱祭祀。在文學藝術的描述和塑造中,他則是一個額上有目、頸纏蛇飾、頭頂新月的形象。作為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濕婆,其宮殿理所當然位於岡仁波齊上。他的妻子烏瑪女神則坐在他的膝蓋上與他一起度過未來。另外一個說法是,烏瑪女神每日在瑪旁雍措湖中沐浴,他倆千萬年的交媾使精液積為雪山,由於眾神的不滿和詛咒,此地才成為缺乏生命的雪線荒漠;印度古代詩人們則認為濕婆的笑是白色的,冰峰雪嶺由濕婆的大笑積累而成。


2、耆那教傳說-創教人解脫地


西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岡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被視為一座靈性的聖山。耆那教是一個以慈悲為宗旨的宗教,產生年代早於佛教。據說,在佛教產生之前已出現裸體祖師25位(該教崇尚裸體修行),第一位祖師曲卻,最後一名培成瑪哈微,他是與佛祖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該教許多信條都與佛教有著姻親關係,主張世界是苦海,人應該解脫苦海成佛等理論。祖師曲卻曾在岡仁波齊苦修,嚴守戒律,後在岡仁波齊神山前的「桑結許赤」成佛。因此耆那教認為岡仁波齊是獲得解脫的聖地,至今仍陸續有耆那教信徒朝拜神山。


3、苯教傳說-九重萬字山


歷史上岡底斯一帶曾為古象雄國的勢力範圍,在佛教傳入西藏前,藏地為苯教天下,苯教起源於象雄並成為象雄國教,以岡底斯山為中心勢力的象雄部族聯盟,正是以苯教信仰為精神的凝聚力來鞏固民族聯盟。岡仁波齊之主自然始於苯教。苯教徒認為天像一頂八幅傘蓋,地像一朵開放的八瓣蓮花,岡仁波齊就像撐傘的把柄和蓮花的根莖,它處於世界中心,是諸天神的駐錫地,是天神下凡和升天的天梯,故具有聯結天地的繩索功能。因此岡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苯教360位神靈居住在此。苯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苯教信徒轉山時採逆時針方向。


4、佛教傳說-須彌山


佛教徒把岡仁波齊視為世界的中心須彌山的象徵,其山頂為帝釋天之居。《底斯山湖志》有言:主峰岡仁波齊是國王的座床,周圍群峰是他的的臣民,向主峰低頭圍繞;東邊的萬寶山是佛祖釋迦牟尼腳踏過的山,西為度母山、南為智慧女神峰、北為護法神大山……相傳佛教高僧Milarepa10401123年)與苯教的Naro Bonchung以法力的高下來決定誰有權住在岡仁波齊和瑪旁雍措。先在聖湖比試,Naro一步就跨過聖湖,Milarepa則用身體蓋住整個湖面。又比試轉山,兩人從相反的方向開始,結果在Doma La卓瑪拉山口相遇,便以誰拉對方返回原路決一勝負,確立神山之主。由於勢均力敵相持不下,又比賽壘石,仍不能決出勝負……於是約定在十五月圓那天先到岡仁波齊峰頂者為優勝。太陽升起前,Naro站在鼓上飛向頂峰,他四下張望看不到Milarepa,於是到處尋找Milarepa的蹤跡。當第一縷陽光照在岡仁波欽峰上時,Milarepa乘著光線一下子到達峰頂,Naro驚得從鼓上摔下來,他妒忌地說:「你贏了,這塊聖地屬於你。我只請求這聖地也有我居住的權利。」Milarepa回答說「看在佛面上,加之你也穿了教派衣服,你就住在那邊吧」。說罷,抓一把雪撒在東面的山上。從此那山叫做本日山-苯教神山。那年正是藏曆馬年。


岡仁波齊山側一道冰雪不能淹沒的深溝,即傳說中當年Naro從山上掉下來的殘跡;而轉山道途中的卓瑪拉山上留下二人的足印。自此神山易主,崇拜神山一定不是佛教創始者的初衷。轉神山有明確的功利動機也不合佛教教義。這是非常有意味的佛教本土化的演變。西藏歷史上真有Milarepa其人,他之所以被奉為尊者並成為傳奇人物,是因他較其他高僧有兩個顯著點。其一是他自黑業轉為白業:他早年為報仇雪恥,從師學習黑巫術,咒殺仇人35人之多並降雹毀稼使全村顆粒無收。為此他悔恨不已,改投佛教大師瑪爾巴門下,由於心誠得其真傳;其二是他的駭人聽聞的苦行:在山洞修行的多年間,他赤身露體以尊麻葉充饑,及至後來連毛髮、膚色都成為綠色。


據傳釋迦牟尼佛在轉法輪時塑三尊佛像,分別供奉於神界、魯界和人間。羅剎王貢布崩用神變迎請人間的釋尊佛像供奉,但沒有坐床,於是想用神變背回岡仁波齊山。這時釋迦牟尼及5百羅漢立刻飛往岡仁波齊神山,在岡仁波齊南面的「五百羅漢聚盆」或叫「上壇城」的岩石上留下腳印,同時在神山四角各留一腳印,稱為「岡底斯不動地釘」,這樣羅剎王無法背走,如今在岡仁波齊背後可看到清晰的繩印及四周釋尊的腳印。


按佛教密宗說法,岡底斯是勝樂大尊的聖地,勝樂大尊為開創佛法,普度眾生,降除原來佔據此山的妖神魔怪。因此尊勝樂為本尊的佛教噶舉派歷來把此雪山作為他們的修行地,至今圍繞著神山還有許多修行洞的遺址。按顯宗說法,岡底斯是16羅漢中「出支羅漢」的聖地,主峰岡仁波齊山頂上有勝樂輪宮,宮下有5百羅漢,穴居山腰修行。據說當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峽(902-1054)一行入藏傳教,行至神山腳下,依稀聽到山上敲擊檀板的聲音,當是羅漢休息午餐之時,便對眾人說:「羅漢敲午鍾了,我們也吃飯吧。」傳說自此以後,凡來岡底斯山朝聖者,如是有福之人,便可聽見檀板敲擊之聲。


神山西面有座馬鞍形主峰,傳說這是當年格薩爾王坐騎的鞍具。人們說婦女騎上此鞍,從右下馬可生女孩,從左下馬可生男孩。神山腳下有一條小河,相傳這是當年格薩爾之妻洗頭髮的地方,有「污水順流而下又潔淨如初」之說。


u轉山


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的朝聖者最常採用的方式。印度教徒認為只要朝拜過岡底斯山,其他的山就不必朝拜,圍著岡仁波齊轉1圈(順時針)可洗盡一生罪孽,轉10圈可在500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轉上百圈,便可以升天成佛;佛教徒相信轉1圈可消除罪惡,藏民一般以3圈為起點,轉滿吉祥數字13圈則獲得轉內道的資格,轉夠108圈保證立即升仙,完全洗脫你前生後世的罪孽。據說馬年是如來佛修煉成功的吉日,也是佛教尊者Milarepa戰勝Naro的紀念年,馬年轉山1圈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13圈,最為靈驗也更能積功德。所以每逢藏曆馬年,轉山的朝聖者最多。在藏曆415齋會之日轉山,其功德遠勝於平日,因為這天是釋迦牟尼處胎、成道、涅磐之日。佛教徒轉山的路線一般有兩條-內圍和週邊。外線徒步需3天,磕長頭則需15-20天。繞神山週邊一周的距離是565千米,藏傳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順時針轉,苯教徒則是逆時針繞行。通常遊客轉山都需要2-3天。山上有可供住宿的寺廟,有熱水和被褥。



 


這段比直公路彷彿可以開到天際,天上的雲朵感覺好假啊


 



喔哦又要換輪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