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途中與偉大的吳導合照




原本吳導還擔心大家是否能順利爬到山頂,但大家都一一克服,連我都恢復正常了,走得慢是因為東拍西拍,拍了一堆相片,可不是高山症發作哦!




瞧!視野真



大家已經走下去了,我還依依不捨



回古格村前,再看她最後一眼



在土林中騎馬又是另一種風情



回程的馬伕是個可愛的小姑娘



午餐就在象泉河旁野餐



河中有塊「縫了幾十針」的石頭



古鐘式土林



象泉河




紮達土林




 紮達土林的天空


 


古格藝術


最早揭示古格及陀林寺宗教藝術的西方人當推義大利藏學家-杜齊教授。他的《西藏考古》(已有漢譯本,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中常以古格藝術為依據,論證西藏藝術的起源。書中附有古格壁畫的黑白圖片。那些壁畫有些至今尚存,有些永遠消失了。之後外國考察小組紛至遝來,用當代最先進的攝影、錄影、發電器材,裏裏外外,上上下下,把古格每一細部毫無遺漏地拍下來。


1、古格銀眼-絕後的佛教精品


布讓的北面,有一個名叫「魯巴」的地方,今天仍是達縣的一個鄉。藏語「魯巴」意為「冶煉人」。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以精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器,都由魯巴鑄造。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精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純金佛像。其中最神奇的是一種名叫「古格銀眼」的銅像,只有古格才能製作,更被視為佛像中的精品,因為極少流傳於世,所以尤為珍奇。


「古格銀眼」這尊頭戴化佛寶冠,4臂各執法器,結跏趺坐於獸座蓮台,頭生3眼,額上正中眼為縱目。3隻眼的眼球都採用鍍銀技法做成,在金黃色銅像襯托下銀光閃閃,晶瑩鋥亮,這就是所謂「古格銀眼」,看來的確名不虛傳。由此可見,古格王國時期金屬製造業已達相當高水準。 


2、古格壁畫


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勢宏大,全面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古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喀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


古格壁畫中最珍貴也最有研究價值的是一批直接反映古格王室、貴族、僧侶、平民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壁畫,可說這些壁畫是古格的「清明上河圖」。從壁畫可見當時古格王統世系;古格城堡的建築場面;貴族、僧侶朝拜佛像;高僧說法講經、喇嘛辯論;慶典樂舞、雜技表演;商旅運輸、外邦貢物;男人農耕、出牧、狩獵、騎射;女人擠奶、歌舞等一系列生動的場面,這也是其他地區寺院壁畫所少見。透過這些壁畫,人們不難窺視到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經濟活動及文化風情。


一幅畫面中,上下看各有兩人和兩個動物圖案,從左右看每邊又都是兩人和兩個動物,可見當時人們已具備相當高深的藝術水準。還有一幅描繪女性的畫面中,隆乳豐臀,腰肢婀娜,身上佩有各種極小的裝飾,堪稱絕妙的人體畫像。畫面著意刻畫人的生殖器部位,很可能表現的是對女性的崇拜,這在西藏其他地方壁畫中是絕無僅有的。


3、經書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劄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4、舞蹈


雖然幾十年來考古學家或探險家一直沒發現過古格人,但在劄達的藏族每遇慶典,還是會唱一些聽說是古格時期的歌或跳跳古格朝代的《弦》舞,那些婦女怎麼會跳古格人的歌舞呢?這些疑問在古格王國的廢墟壁畫中找到答案,原來在那些顏色鮮豔的古格壁畫上就有唱歌跳舞的畫面,當地的人就模仿學習跳起古格的舞蹈。


紮達縣是阿里民間歌舞的發源地之一,古格旋舞已有1千多年歷史。在文字不普及的古代,古格紮達人頑強地保存本地傳統、解釋山川萬物起源、強調道德規範的方式,就以這種古老的玄舞儀式。只有特別選定的老人們才能跳,以口口相傳的歌詞,一字不易地向後代重述其規定傳統。


岩畫


考察隊在象泉河北岸意外發現一片大規模岩畫群。這組岩畫分佈在長80的三層岩壁上,以動物形象為主,有犛牛、盤羊、鹿、狼、馬等。還有少量遊牧、狩獵和宗教祭祀場面。這些岩畫都是用堅硬的石頭鑿擊而成,形象拙樸、栩栩如生。專家分析後認為,它含有比古格文明更早的西藏古代象雄文明的因素,可能是象雄文明的遺存,由於岩畫距古格故城不到10公里,因此古格文明的腹地也可能是古象雄文明的中心地帶,亦即兩個不同時代文明的中心區可能重合。 


古格之謎


古格王國的疆域,基本是現在劄達縣的範圍,它也曾經兼併過現在屬普蘭、日土縣的一些土地。現在的劄達縣人口是五千多,那麼鼎盛時期的古格王朝究竟養活多少臣民?這個數字,出入極大。 葛健雄 教授在《走近太陽》裏推斷,古格王朝擁有數十萬臣民,依據是古格曾擊退印度號稱十幾萬入侵雄兵;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主任楊林推測古格大約有幾萬人。他認為光是古格都城就可能有一萬人左右,否則無法供養奢華的王宮和繁多的廟宇;張建林卻明確表示,古格絕不可能養活數十萬、哪怕是幾萬人,他甚至認為古格都城只有500人左右,據他考察現存的800孔窯洞並非同時使用,而是旋塌旋建。他的主要依據是,這裏的生存環境惡劣,不可能養活太多的人。


關於古格王朝的滅亡有兩種說法:一說是1630年被拉達克王僧格南傑所滅,一說是1840年亡于印度道格拉斯王朝。各說有理有據,且西藏歷史上確實在阿裏地區發生過這兩次戰爭。根據《拉達克紀年史》,前一說更可靠。16世紀末葉,黃教立足未穩,各教派角逐紛爭,拉達克王利用西藏內部的混亂對古格宣戰,以報復古格王對他家族榮譽的侮辱:古格王曾拒絕與其妹的婚事。戰爭持續15年,直到葡萄牙傳教士帶來的天主教引起政權內部對立,僧侶們引狼入室才使強大的古格遭到滅頂之災。


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個迷,從記載上看戰爭造成的屠殺和掠奪並不足以毀滅古格文明,事實上硝煙散盡的古格王國逐漸淪為一座龐大的廢墟。史書的記載難免有誤差,戰爭固然是個重要因素,但綜觀劄達縣的地理環境,現在的象泉河決不是當年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十分嚴重,當年能養活10萬之眾的這塊綠洲,今天已所剩無幾了,只剩下了一點點土林和戈壁,這種地貌形態的變化,或許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幾戶人家守著一座空蕩蕩的城市廢墟,而他們並不是古格後裔。當日十萬之眾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無影無蹤?什麼樣的天災或者瘟疫使得繁榮富強的古格文明突然間消逝?少量的歷史典刊,殘缺並且相互矛盾的記載,不僅沒揭開古格王國神秘的面紗,反而更增加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座巨大的迷宮,將西藏西部眾多的秘密深鎖其中。


結語


古格王國遺址是座規模宏偉、面積浩大的高原古城,它不僅為研究西藏歷史,且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提供重要的資料。小小的古格在西藏發展史上有何重要貢獻?第一是宗教上的意義,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法的根基就在古格,阿里地區當時開展大規模的譯經、建寺活動,對整個西藏的佛教傳播起一個關鍵作用;第二是政體,與西藏吐蕃政權後政教合一的政體不同,古格王朝是政教分離,延續700多年,一直是王權至上,這是很有意味的現象;第三是軍事上的意義,古格地處西陲,是衛藏的門戶,它的存在起到抵禦西面及西南方外來侵略勢力的作用;第四是獨特的地理環境,古格地處衛藏與尼泊爾、印度、中亞、新疆的樞紐地帶,為各地的經濟文化交往作出了貢獻;第五是獨特的佛教藝術與衛藏地區有明顯差別,在後弘期之初大量吸收印度、尼泊爾、喀什米爾佛教藝術的養份,並在13世紀初形成獨特的古格佛教藝術。


 



資料參考《尋訪古格王朝》http://www.cctv.com/geography/guge/index.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