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份是壁畫,現存45千餘平方公尺(面積約相等於7個標準足球場),曾有人做過統計,如果把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品排列起來,布置成一座高1.5公尺高的畫廊,則全長可達30公里之長,堪稱世上最大、最長的畫廊。這麼長的畫廊,不要說徒步欣賞,就是開車瀏覽一遍,也要1個鐘頭呢!壁畫創作年代始於北朝,終於蒙元,其間經歷隋唐、五代、北宋、西夏等時期,本身就是縮影的中國繪畫史。



壁畫可歸類為「尊像畫」,即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屬連環畫;「經變畫」是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蹟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人物故事;「供養人畫像」為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史;此外4千餘身的飛天是敦煌壁畫的瑰寶,是佛教中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飛天優美輕捷的身軀漫天飛舞,極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


敦煌石窟壁畫內容創下許多世界第一紀錄,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書籍、最早的紙、活字、報紙、火槍、馬具、星象圖、連環畫、樂譜、棋經、標點符號、栗特語文書、硬筆書法,以及最早的舞台演出圖等。


u佛教尊像畫及佛說法圖



莫高窟第74窟的菩薩像(翻拍)


佛教尊像畫為釋迦牟尼、阿彌佗佛、彌勒佛、藥師佛等,及菩薩像如普賢、文殊、觀音等,還應該包括天王、力士、金剛像、羽人、飛天、天女像等。



莫高窟第322窟佛陀說法圖


佛說法圖的內容或為釋迦牟尼說法,或為阿彌佗佛說法、彌勒佛說法,這些說法圖形式是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等


u佛教故事畫


敦煌石窟裡,膾炙人口的壁畫莫過於依據佛經內容創作的故事畫。寺廟和石窟裡的尊像和壁畫是宣講經義、勸導眾生的重要方法。賞心悅目的藝術形象遠比抽象的說教更容易被人們接受,何況那些生動感人的故事畫,其情節更能引導觀眾心靈上升到徹悟的境界。


佛經本身並非一味地說教,有許多經籍記載著佛陀給信徒們講的故事。有些故事發生在他以前的世代,有的是他一生中的種種經歷,及所見所聞、寓意深刻的事情。這些故事本來是古代印度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佛教徒將佛理的寓意注入其中,匯集於經藏,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故事畫在佛教藝術中發端甚早,新疆拜城克孜爾千佛洞古龜玆時代的石窟裡,就把許許多多的故事畫進券形窟頂上一個個菱形方格裡。在敦煌,故事變成畫幅,沒有方格的局限,通常採用連環畫的形式,橫卷的形狀居多,曲折的情節層層演進,引人入勝,發人深思。


1、本生故事


佛教講輪迴轉世,釋迦牟尼成佛前也不能例外,成佛是他累世修行的結果。佛在過去的無數世代修菩薩行,教化眾生,普行六度的事蹟,被稱為「本生故事」。所謂「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無非是要施捨自己的所有,持守戒律,忍受苦難,追求道德與真理直至圓滿,心止如水不起波紋,最後到達智慧的彼岸。


莫高窟最早的第257窟中,已有「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闍尼婆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月光王本生」、「快目王本生」等好幾幅本生故事畫,年代稍早,不甚工整,但激情沖湧,氣氛強烈。最好的本生故事畫見於北魏第254275窟,北周第428296299窟,皆構圖巧妙,形象生動,且創作個性鮮明。晚期的本生故事畫往往在一些經變畫中出現,缺少早期獨幅故事畫的個性。


1)尸毗王本生


釋迦牟尼生前的某一世為尸毗王。尸毗王樂善好施,立誓普救眾生,帝釋天等變成鷹、鴿,以試其志。鷹追逐鴿子而來,鴿子向尸毗王求庇護;鷹也向尸毗王訴說:若不食鴿,勢將餓死。為求兩全,尸毗王從自己身上割肉貿(以物交換)鴿,須與鴿身等重;己身肉將割盡,猶不及鴿,遂發大誓願,舉身坐入秤盤。善行驚動天地,帝釋天等恢復原形,亦使神力令尸毗王復原。



故事畫都著重表現尸毗王割肉貿鴿的場面:尸毗王半跏趺坐,一人跪地上割其腿上的肉,週圍眷屬、飛天圍繞;一旁,有一力士執掌天秤,尸毗王和鴿子分別坐在秤盤上。早期作品構圖儉樸,主題突出,集中表現故事情節的高潮。莫高窟北魏第254窟的畫幅相比起來就大得多,色調沉著,表現細膩,尸毗王神情鎮定,而身旁眷屬各自表現的敬佩、慨嘆、惋惜、哀怨等精神狀態,使主題思想更為突出。


2)九色鹿本生


「九色鹿本生」依據三國吳支謙譯《佛說九色鹿經》譯寫,原文詳見《大正藏》第3卷。在敦煌石窟中僅存於257窟1幅,此畫是國內外現存《九色鹿本生》故事中,年代最早、內容最豐富、藝術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故事情節從兩端向中間發展,形成高潮而結束。



在古印度的恒河邊,生活著一隻美麗的鹿,她身上的皮毛有九種奇妙的顏色組成,鹿角潔白如雪,因此人們叫她九色鹿。九色鹿與烏鴉結為好友,互相幫助,飲食著豐美的水草,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一天,九色鹿正在河邊悠閒的散步,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呼救聲,原來是有人掉到河裏即將被淹死,九色鹿奮不顧身跳到水裏把溺水人馱上岸。溺水人為了報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跪在地上願做奴僕,終生侍奉九色鹿,九色鹿謝絕後說:「我不需要你的任何報答,只希望你保守秘密,不要向任何人洩露我居住的地方,因為人們都貪得我美麗的皮毛、犄角,要是他們知道了我居住的地方,就一定會來殺害我的」。溺水人滿口答應著回家去了。



 



一天夜裏王后做了一個夢,夢見漂亮的九色鹿,醒來後要國王捕捉九色鹿,用美麗的鹿皮做大衣,用雪白的鹿角做拂柄,並說:「如果得不到九色鹿,我便會死去。」於是國王佈告懸賞:「若知道九色鹿住處者,就分國土和財產的一半作為賞賜。」



 



溺水人見到佈告後,心生惡念、見利忘義,來到宮廷向國王告密,並帶領國王和軍隊浩浩蕩蕩的到恒河邊捕捉九色鹿。



 



當時九色鹿正在山中睡覺,她的好友烏鴉叫醒了她,但太遲了,整個山都被國王的軍隊重重包圍,九色鹿一眼就認出帶人來捕捉自己的正是被她搭救的溺水人,於是九色鹿大膽無畏,理直氣壯的向國王訴說了搭救溺水人的經過。國王聽後十分感動,怒斥溺水人貪圖富貴,忘恩負義的行為,並下令從今以後任何人都不得傷害、捕捉九色鹿。溺水人因為失言渾身長滿毒瘡,口中發著惡臭,遭世人厭惡。這個國家的王后也因貪欲落空,又失去國王的寵愛,最後悲憤而死。


每一段落均附有文字榜題。顯然是繼承了漢畫的傳統手法。畫面以人物為主,襯以山石樹木。土紅地色上配以青綠山水,點綴花草,有濃厚裝飾風。畫中的建築物格式、車馬形制、駿馬形態等,都與漢畫中的形十分相似。情節交錯的手法是為了審美的考慮,畫卷北端是氣派的宮城,通向南端美麗的山野,情節靈活安置於統一的場景,構圖完整,形象生動,以優美的形式表現了懲惡揚善的佛教主題。


2、因緣故事


眾生接受佛法教化的各種事蹟皆可稱為「因緣故事」。譬如自生是種子為因,外界是農夫、雨露為緣,因緣相合方能開花結果。有「親因」又有「助緣」才有天下的萬物。有條件得到佛法教化才算得上是「有佛緣」。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難陀出家因緣。圖中心是釋迦像,左右下端繪難陀夫婦難捨難離的深情。


莫高窟壁畫因緣故事題材很多,如北魏第254窟的「難陀出家因緣」,第257窟的「須摩提女請佛因緣」、「沙彌守戒自殺因緣」、「弊狗因緣」,西魏第285窟的「得眼林因緣」、「度惡牛因緣」、「化跋提長者及姊因緣」,北周第296窟的「微妙比丘尼因緣」,第428窟的「梵志夫婦摘花墮命因緣」,等等,以上均見於北朝石窟。


晚期的重要經變畫題材之一的《賢愚經》(又名《賢愚因緣經》),是由河西沙門釋曇學威德等八僧在于闐大寺般遮于瑟大會上聽聞佛經,於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輯集而成,共六十九品,大部分是因緣故事,對河西一帶影響頗大,並在歸義軍時期在幾個大窟中以屏風畫形式繪製經變,現存畫面三十八品。


3、佛傳故事


佛傳故事又叫「本行故事」,顧名思義是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蹟


釋迦牟尼本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名悉達多,約生於西元前565年,卒於西元前485年,與孔子大致同期。人世間生老病苦種種磨難,引發悉達多太子的感觸與深思,並萌起尋求解脫之道的念頭,於是在29歲時捨棄優渥的皇室生活,踏上出家修行之路。經過6年苦修靜思,終於徹底解宇宙一切事物的真相,在伽耶城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以後他長途跋涉,為僧徒說法,教化眾生,最終在拘尸那國娑羅雙樹林中入涅槃,結束偉大的一生。他的生命藉由佛經和佛教歸於永恆。




莫高窟第275窟佛傳故事「出遊四門」,遇老、病、死、僧,悟人間諸苦,立志出家。這是路遇老人一節。



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人字披上的佛傳故事,是一幅長達27.5米、有80多個情節的連環畫,分上中下三段,這是其中一部分。


莫高窟最早的第275窟已可見到佛傳故事「出遊四門」,北魏第254窟南壁畫「降魔」,第431窟始見「乘象入胎」和「夜半踰城」,第263窟出現「鹿野苑說法」,北周第428窟有了「涅槃變」。情節完整的佛傳初見於北周第290窟的人字披頂,連綴80多個畫面。五代第61窟屏風畫佛傳,總面積45.8平方米,共128個畫面。


 


資料來源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敦煌莫高窟http://203.73.24.101/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0-01395


敦煌藝術http://www.chiculture.net/0509/html/a01/0509a0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