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週日,早上有我期待已久的牲口巴紮。一到現場便傳來陣陣騷味,維族人有開著一整車的羊來,也有拉著二、三頭驢的,他們進入牲口巴紮前須繳入場交易的規費,我們觀光客當然不用啦!



 



據南疆史志專家李呤屏先生考證,巴紮一詞是波斯語,意思是「大門外邊的事情」。由此可理解巴紮包括除個人與家庭隱私以外的所有事物。通常人們把巴紮翻為「集市」或「市場」的意思,但巴紮與中國內地的集市卻不太一樣。巴紮的首要功能是經濟交流,農民將自己生產的產品拿到巴紮上換回急需的生活與生產必需品,農民與農民間進行直接的產品交換。巴紮上也有專業商人但不多,巴紮的主角是農民,這是巴紮與城市的集市不同之處。綠洲的農民雖然習慣自成體系的生活,但不是所有生活與生產必需品都能自己生產出來,因此他們不得不到巴紮上尋找需要的東西。因為巴紮是四里八鄉人必去的地方,各種政治或宗教派別利用巴紮宣傳主張、招兵買馬,巴紮成為綠洲裏重要的政治、宗教活動中心。




一進入巴紮,會先看到一排賣繩子、鞍具等相關產品,維族人的審美觀在這些用品上可窺見一二。


 


各種綁牲畜用的粗細繩子




默默地等顧客上門的祖孫





這寬闊之地分成三大區:牛、羊及驢馬區,賣鞍具、繩索附近是牛區。




一群待價而估的牛


 


這一區都是小牛



這頭乳牛似乎明白自己走進大巴紮的命運,溫馴地接受自己的命運


 


小牛則顯得有些不安,一直想掙脫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