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後一個景點是克孜爾千佛洞,在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公里處,木紮提河北岸的明屋達格山赤褐色岩壁上。



克孜爾千佛洞建於3世紀(比敦煌石窟還要早呢!)到13世紀,共有236個洞,現存壁畫面積約1萬平方米,是中國著名四大石窟之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堪稱第二個敦煌莫高窟。是中國修建最早、規模最大、位置最西的石窟寺群和藝術瑰寶。




矗立在克孜爾石窟前的鳩摩羅什銅像


鳩摩羅什是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據考證,中國古代有名的高僧鴆摩羅什出生在龜茲。他的母親是龜茲王白純的妹妹。他 7 歲出家, 9 歲跟隨母親到北天竺,在名僧盤土多達多處學習佛經。12 歲與母親一起返回龜茲。龜茲王聽說他回來了,親自遠迎,並專門為他造了金獅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並請他升座說法。西域各國國王一見他升座,都在他的座側聽講。401 年鴆摩羅什到長安,後秦王以國師之禮款待他,從此在長安從事佛經的翻譯,與直諦、玄奘並稱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和他的弟子共譯出佛經74 部,384 卷,對中國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梁書》記載,漢武帝時有「外國澡罐一口」,銘云:「元封二年,龜茲國獻」說明佛教在2千年前已普遍傳佈龜茲,且「澡罐」這種佛教器物被作為一種貴重禮物獻給了漢武帝。




懸崖上一個個石窟層層相疊,鱗次櫛比,為保護文物不能帶相機進去,需寄放在下面的小屋裡。導覽員說今天氣溫特別高,我們的確快被熱暈了….還是快躲進洞窟裡吧!



千佛洞附近一條幽深山坳中有「千淚泉」。這兒流傳一個有關克孜爾千佛洞的民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龜茲國王有一個獨生女兒。公主年輕美貌,聰敏善良,被國王視為掌上明珠。有一年夏天,公主進山打獵,闖進這個荒山溝,遇見一位英俊勇武的小夥子,兩人一見鍾情,傾心相愛。青年向國王求親,國王提出苛刻的條件刁難他,要他3年內在山裏鑿出1千個洞窟。青年回到家鄉,便在荒山溝的懸崖峭壁上日夜不停地開山鑿洞。當他鑿了999個洞窟時,不幸積勞成疾,累死山中。消息傳到公主耳旁,她痛不欲生,立即趕到死者身邊,抱屍大哭,最後化成了一塊終滴水的岩石。這就是現在克孜爾的一處勝景「滴泉」,也叫「千淚泉」。這股長年滴不盡的泉水給茫茫戈壁灘帶來生命與活力,澆灌著山谷間3千多畝土地,也為附近石窟增添一片春色….






看完千佛洞,我被熱得受不了,雖然明知道吃冰是無法解渴,還是忍不住買了一支來吃,哦第一次吃冰要和溫度比賽,因為如果動作太慢,冰就全融化光啦!今晚琇要搭夜車回烏魯木齊,我們先送她去搭火車,希望她一個人能平平安安地到達烏魯木齊哦晚餐在庫車新城的行人徒步區解決,點完餐後突然整區停電,我們改到外面用餐,正為了找空桌煩惱時,巧遇2位男背包客,一老一少,分別來自台灣與香港,兩人結伴同行,一路從西藏玩到了新疆,既然今天有緣相遇,索性同桌共餐,就著店家點的蠟燭來桌大合菜吧!


u克孜爾千佛洞




庫車為2千年前亞利安人建立的古龜茲國所在地。古龜茲國於西元前176年建國,1001年被回鶻所滅,存在1千多年。龜茲國在漢唐之際是西域36國中的大國之一,其國土包括現在的庫車盆地綠洲、賽裏木綠洲、拜城綠洲、阿克蘇綠洲、新和綠洲、沙雅綠洲和輪台綠洲。據《漢書·西域傳》載:「龜茲國有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當地居民構成較複雜,人種上既有東方的蒙古利亞人種,也有西方的歐洲人種;民族上龜茲境內曾有羌、塞、月氏、烏孫、匈奴、突厥、回紇和漢人,但在漫長歷史長河中,他們逐漸融合成龜茲人。當地語言與焉耆、高昌一帶語言相近,俗稱「焉耆龜茲語」。龜茲本土的文字借重亻去盧文者甚多,屬婆羅米斜體字母。此外漢文、粟特文也是流通文字。


早在1世紀,約東漢明帝時,佛教就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新疆,到1314世紀伊斯蘭教代替佛教為止,佛教在新疆興盛1千多年。4世紀龜茲王國的佛教已很興盛,不僅修建很多裝飾富麗、規模宏大的寺廟,還集中能工巧匠和著名畫師等,大興土木建造氣勢恢宏的克孜爾千佛洞。歷代龜茲王對修鑿石窟群這項工作極為重視。龜茲王國的佛教在7世紀達到極盛,甚至連龜茲王宮都裝飾得有如寺廟般。《大唐西域記》載,龜茲有佛寺100 餘所,僧尼5000多人,每年秋分時節都要舉行迎像大會10餘日。節日期間各佛寺都用珍寶錦綺把佛像裝飾起來,然後載到彩車上,在城內街道上緩緩而行。上自國王、王后、貴胄、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脫掉帽子,穿上新衣,赤著雙腳,手拿鮮花出門迎接佛像。待佛像駕臨,人人頂禮膜拜,個個焚香散花,儀式極為隆重。


克孜爾千佛洞傑出的藝術成就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是洞窟的建築,二是窟內精美的壁畫。克孜爾石窟的特殊窟形,壁畫題材和藝術風格,多方面反映了古龜茲的社會生活,對於研究龜茲社會歷史、佛教、文化藝術以及中西關係,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洞窟建築


克孜爾千佛洞的第一大特點是窟的數量多。石窟群分谷西區、谷內區、谷東區和後山區,綿延3公里,現已編號的洞窟有236個,目前窟形尚完整的有135個。克孜爾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2種:一種為僧房(毗訶羅窟),僧尼靜修或講學用的精舍,多為居室加通道結構,室內有灶炕和簡單生活設施;另一種為佛殿(支提窟),供養佛像作禮拜用。佛殿又分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的「中心柱式窟」,還有部分是窟室較為規則的「方形窟」。最能呈現克孜爾石窟建築特點的是「中心柱式窟」,分主室和後室。主室正壁為主尊釋迦佛,兩側壁和窟頂繪有釋迦牟尼的事蹟如「本生故事」 等。看完主室應按順時針方向進入後室,觀看佛的「涅盤」像,然後再回到主室,抬頭正好可以觀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彌勒菩薩說法圖」。此外還有僧尼起居用的「寮房」,埋葬骨灰用的「羅漢窟」等。


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這些不同形制、不同用途的洞窟規則地修建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單元。從配列情況來看,每個單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見當年克孜爾千佛洞是龜茲地區一處佛寺櫛比、僧徒比肩的地方。窟內有泥塑若干具,其中新1窟內1尊佛涅長6余米,是龜茲石窟中現存最大的塑像。


2精美壁畫


克孜爾千佛洞的另一大特點是絢麗多彩的壁畫。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石窟寺建築及雕塑毀壞嚴重,僅一些壁畫保存較好,存有壁畫的洞窟約80個,壁畫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是僅次於敦煌畫的藝術寶庫,堪稱「中國第二敦煌」。克孜爾千佛洞壁畫內容豐富,不僅有表現佛教的「本生故事」(釋迦牟尼佛前幾世苦難苦行,積善積德的故事)、「佛傳故事」、「因緣故事」、飛天、伎樂天、佛塔、菩薩、羅漢等壁畫,還有大量的民間習俗畫,如牧畜、狩獵、農耕、騎乘、車船、建築、商貿、音樂歌舞、西域山水、供養人、飛禽走獸等內容。本生故事畫是克孜爾千佛洞的精華,不僅藝術水準高且數量也最多。比敦煌、龍門、雲崗 3處石窟的總和還要多出一倍,在全世界實屬罕見。


壁畫融合印度、鍵陀羅佛教及波斯藝術風格,使用暈染畫法,線條流暢剛勁,畫面層次清晰,富有立體感。這裏的壁畫不是畫在塗白的泥壁上,而是往泥壁上直接作畫,既用不透明礦物顏料(紅色含氧化鐵,日久已變為黑褐色)也用透明顏料,著色方法不但有平塗的烘染,也利用水分在底壁上渲染。這種具獨特風格的「暈染法」也稱「凹凸畫法」,史學界認為,它是古龜茲國人的一種創造。


 



「菱格」構圖(網路圖片)



克孜爾石窟壁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菱格」構圖。在每個菱格中畫著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供養故事和千佛故事,這些菱格含有佛教意義:蓮瓣表示蓮花,山為須彌山,樹為菩提樹,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徵。同樣表現「本生故事」,敦煌千佛洞多採取連環畫的形式,用許多場面展開故事情節。克孜爾石窟則是一圖一故事,每幅圖都是從一個「本生故事」中選取最典型的一個情節,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動物為構圖中心,四周輔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動物和背景等。卓越的畫師把複雜的故事巧妙描繪在一個菱形畫面中。如《獼猴王本生故事》是敍述釋迦牟尼前世為獼猴王時愛護群猴,最後捨生救猴群的曲折過程故事。描寫這個故事的佛經,16開雜誌大小有200多頁,這裏卻把這個長長的故事概括在一個畫面裏,令人叫絕!畫面上只見奔逃的猴群面臨深澗,追捕的獵人引箭待發,獼猴王前後腳攀住深澗兩岸的樹幹,以身為橋引渡群猴,牠衰竭的體力快支援不住,卻轉面焦急地顧盼稚弱的猴子。這幅畫把獼猴王捨生忘死,關心群猴安危之情描繪得活靈活現。


目前谷西區、谷東區已向遊人部分開放,如:10窟僧房窟,入門是甬道;27窟為中心柱式窟,供奉釋加牟尼,窟頂不是傳統的縱券式,而是漢化的方型頂;49窟修煉窟,僧房窟的一種,小而密封。其他還有第8173847窟。


8


中心柱式窟。中心柱正上方是立體的須彌山。窟頂是天象圖:有日天、月天、地天、風天、火天等,非常符號化,惟有風天以裸露胸肩的女性來表達,據說那是認為風神是一位漂亮動人但脾氣極大的女子。主像對面是天宮伎樂圖,作為對佛的供奉。兩側壁是菱形的因緣畫,佛身的袈裟全部不見,因為原是金箔日後被盜之故。兩側牆壁有一排方孔,推斷是搭橫木架、供放小型佛塑像的。後室是一個大涅磐台。


故事畫之冠:第17


中心柱式窟。前室已毀壞,主要佛像也不見。在主要佛像對面是《交腳彌勒兜率天說法圖》,筆觸流暢、簡潔。左右甬道是佛涅磐圖。兩側壁上面是菱形本生故事,一畫一故事,用類似特寫鏡頭的方式凝縮故事的精髓,線條以單線為主。其中一幅格外引人注目:只見一峰滿載貨物的駱駝昂首而立,眼望遠方。駝前2個腳夫頭戴尖頂小帽,腳蹬深腰皮靴,身穿對襟無領長衫,滿臉須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歡呼。他們為何如此興奮?原來腳夫前面還有1人,只見這人兩眼微閉,神態自若,高舉著正在熊熊燃燒的雙手,指明駱駝商隊前進方向!這就是「薩薄白氈縛臂,蘇油灌之,點燃引路」的本生故事。撇開宗教色彩,不難看出在當年絲綢之路上,駱駝商隊與佛教僧徒的密切關係。商賈、腳夫需要僧尼為他們祈求平安,僧尼不僅需要商隊的貨物與施捨,更需要與龐大的駱駝商隊結伴而行,西去印度求法或東去長安、洛陽傳經。


音樂窟:第 38


中心柱式窟。是一個特窟,一般不開放。兩側壁各有7幅音樂表演畫,每幅畫由11女組成,手持各種樂器,寫實、細膩,出現用粗細線條表達陰影關係的新畫法。壁畫描繪龜茲樂隊演奏的場景,左右兩壁上有20個樂師,每人奏著一件樂器。從手勢和樂器音位來看,都停在一個節拍上!從這些壁畫可以想像,當時龜茲國的繁榮景象。樂器有龜茲琵琶、排簫、手鈴、瓔珞和鈸、長笛等,舞者拿著瓔珞準備跳舞,跳舞的人多是體態輕盈的少女,穿緊身薄羅衫,上身半露。她們或立或蹲,或騰空而起如禦風行駛,或腳尖著地如陀螺轉動,舞姿優美,柔若無骨。還有一舞者已化好妝,拿著瓔珞回頭照銅鏡,照照看妝化得如何,回眸一瞥的神態栩栩如生!兩側壁的菱形畫中,背景都繪有菩提樹,畫面構圖更豐滿、充盈。後室是佛涅磐臥像,雙眼被挖去。



《須達拿施捨子女圖》(網路圖片)


此畫畫的是《太子須達拿經》中的故事。葉波國太子須達拿,樂善好施。因將國王的愛象施予婆羅門,被國王驅逐出國。途中有婆羅門乞馬、乞車、乞衣服,太子即與之。又有一婆羅門來乞其子女作奴僕,太子即以子女交給婆羅門。後婆羅門牽子女長街出賣,被國王買入宮廷,才得知太子下落。畫面表現的正是施捨子女的一幕,以細勁圓潤的線條及對比強烈的色塊來表現正邪人物,將婆羅門之兇惡、太子之仁善及幼兒驚恐之態,刻畫得十分生動傳神。此畫是德國人從克孜爾石窟第38窟盜去的壁畫精品之一。


47


大像窟。原大佛像已不知去向,根據對遺跡的比照、推算,大塑像應有16高、7寬。後室有涅磐台,涅磐佛像不見,殘存壁畫可見悲喜弟子和飛天,據說佛涅磐時,趕來的弟子們既悲佛的離去、又喜佛的升天。仔細觀察左右甬道壁畫,塗覆雙層顏色,內紅外綠,據說相差約1個世紀,可能是後來的供養施主對原畫不滿、請人另畫的結果。殘存的壁畫線條變化明顯豐富、陰影關係突出。


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第175 號石窟


克孜爾千佛洞不僅有大量宣揚佛教教義畫面,也有畜牧、狩獵、農耕、乘騎、古建築的真實寫照。如175 號洞中心柱右面通道裏,有2幅著名壁畫。2頭肥壯的老黃牛低頭甩尾,合抬一根木杠奮力向前拉犁。犁後的農夫一手舉鞭一手扶犁,正聚精會神地犁地。與這幅《二牛抬杠》相鄰的還有一幅《耕作圖》。頭頂小帽身穿短褲的農夫,手持一把「砍土曼」(似鋤頭的挖土工具)作向下用力刨土的姿式,這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的畫面讓人不禁為古龜茲畫師的寫實手法拍案叫絕!


早在西元前1世紀隨佛教的傳入,受到健陀羅藝術和波斯藝術的影響,裸體和半裸體風俗在整個西域發展起來。這種裸體風俗是和性愛結合在一起,龜茲壁畫中的新婚性愛圖等不僅表現在夫妻生活上,還表明裸體是當時女子的一種時髦裝束!壁畫還說明古時西域盛行過看少女跳裸體舞的風俗!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既有漢文化的影響,也有對外來文化藝術選擇地巧妙接受。他們用粗獷有力的線條,一筆勾劃出雄健壯實的骨胳;用赭的色彩,烘染出豐富圓潤的肌膚;輕輕一筆劃出佈置均勻的衣褶;又借助一條飄曳長帶,表現出淩空飛舞自由翱翔的意境,使人一看到那些「飛天」便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之感。克孜爾千佛洞的「飛天」比歐洲的「天使」在藝術表現上更成熟更浪漫。壁畫人物臉呈橢圓形,脖子粗糙,胸體健壯,身體修長,手背圓肥,手心豐滿而富有彈性,帶有幼稚純樸的美感,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審美觀相吻合。深刻反映龜茲民族的文化藝術水準,對研究龜茲社會歷史、佛教文化及中西關係具重要意義。


 


參考


新疆旅遊網http://www.xjtour.net/scene/kezier.html


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068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