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金黃色花蕾呈細長管形,端細末粗,像根針而得名。



金針花的花語是「歡樂」與「忘憂」


 


金針花是中國俗稱的「母親花」,這典故可推到「詩經」,從前的婦女住在靠北邊的廂房,房子北邊較濕暗,金針花喜歡這樣的環境,離家的遊子種幾叢給母親,讓母親透過照顧欣賞金針花的同時減輕對遊子的思念,「忘憂」的別稱因此而來。



詩經、唐詩都曾以萱草為題唱詠這樣的思念,巧的是平地金針花通常都在每年5月母親節前後開得最盛,金針花也就順理成章成為無可取代的母親花。


 


平地和山區的金針花季不同,西部針花期在每年的五六月,而花東山區因為海拔較高,花期則在八九月間。對東部金針三大產區的農民來說,高山金針開最盛時間是在每年7月底到9月初,特別又以88父親節前後花開最盛,稱之為父親花或許比母親花更恰當。



花東三大金針產區都是民國48年八七水災後西部移民前來開發而成,金針種這麼多年,從來不曾有人來賞金針花,這是因為金針花開就失去採收價值,農民們總趕在花開前就全採收完成。



這些年因大陸的便宜金針搶佔市場,金針採收所得不敷成本,碰到大陸便宜金針,自然失去競爭力,因此現在許多農民懶得採金針,任由花開花謝,才因此有了「金針花季」。



金針花是家常料理中常見的食材,含豐富的蛋白質和鐵質,營養成份頗高,同時有安神忘憂的療效。



以食用價值來看,大陸金針雖便宜但口感微酸不脆;平地金針入水後會散開彷如魷魚絲,失去鮮美的口感;花東的高山金針售價高昂,每台斤約400元上下,但遇水遇熱都不會散開,口感好,是較好的食用選擇。


 


赤科山,這座位於花蓮玉里鎮的山頭,因曾經遍佈的「赤科」樹而得名。日據時,整片山頭質地堅硬的赤科樹被日本人視為上等建材而砍伐輸往日本,較小枝幹做成槍托而聲名一時。赤科山早年以種植地瓜、玉米、花生等雜糧為主,民國52年才由嘉義梅山引進金針花;由於常年雲霧繚繞,加上特有的紅壤土,金針反而成為當地最主要農作物,每年8月至10月初,為赤科山金針花開時節。



隨著近年來休閒旅遊賞花風潮的興起,傳統金針農業也在蛻變,留著好花共賞,吸引都市人走近山林


 


多瓣金針花


 


一層層開展的花瓣真漂亮!



金針花有紅、菊紅、金黃、暗黃等不同色澤,繽紛多彩!



紅色金針花



焦紅色金針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