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板人這麼努力經營自己的社區,相信貓咪們在鐵板也會過得很快樂!

 


鐵板(仁愛村)地圖

 

「鐵板」是仁愛村的舊稱,曾是一座古老的漁村聚落,目前約有百戶人家,300位居民。之所以名為鐵板,是因為澳口大退潮時,在南竿極南端的灣澳,海床最低處會露出砂石混凝士,堅硬有如鐵板,居民便喚當地為「鐵板」。在民國40年代馬祖扮演「反共前線」的基地後,鐵板村就成為軍事設施重地,大量軍人進駐,加上又是縣政府所在地兼馬祖政經中心,餐飲、娛樂、日用雜貨取代了早期以捕魚為生的經濟型態,圍繞著阿兵哥衣食育樂的商業蓬勃興起。

 

 

相傳「馬祖」之名來自媽祖當年遺體漂流至南竿的馬祖澳,至今馬祖澳的天后宮大殿內仍留有媽祖的衣冠塚石棺,不過該寺已完全翻修,不見舊時風貌,想看馬祖較老的天后宮,就要到鐵板村來。鐵板天后宮有140年歷史,相傳為清朝時自稱「鎮海威武王」的大海盜蔡牽所建,蔡牽在福建沿海島嶼興建5座天后宮,其中4座在馬祖列島,南竿就佔了3座,另1座在東引。這4座天后宮建築僅剩鐵板天后宮保存較完整,其他3座都已整建為新廟了。

 

 

鐵板天后宮較特殊的是兩側牆面高過屋頂,而且門前的龍柱還高過門牆(左),同時供奉源於西莒的威武陳將軍,這是其他天后宮少見的。

 

 

鐵板天后宮最著名的是殿中供奉的媽祖像。這尊媽祖像不但是馬祖唯一的泥塑媽祖像,且面容清秀,宛如少女,最接近原型,最接近傳說,因為媽祖昇天時仍是少女,這樣的媽祖聖顏,不只在馬祖,在全台各地都很少見哦!

 

 

天后宮傳統建築刻畫著馬祖人獨有的文史脈絡,這段凝固的歷史也是鮮活的教材,期待人們珍視、守護,讓散在各村傳統形式的老廟,能在不斷拆廟的洪流中倖存下來成為列島中最彌足珍貴的瑰寶!

 

 

鐵板早期居民以捕魚維生,人口曾達千餘人,號稱「不夜城」。民國48年連江縣政府自復興村遷移至今馬報位址,村落空前繁榮,後縣府遷往山隴,榮景不再。近年來,村民致力於社區總體營造,鐵板社區協會屢屢獲獎,瞧!家家戶戶將浮球彩繪成信箱,就是最好的例子!

 

 

放慢腳步,沿著貫穿鐵板村、下接海邊的3 公尺寬的中央大道,幾乎已不見商家蹤影(除了阿珠虫弟餅),但仍充滿形形色色生活文化,仍能發現令人驚喜的小角落!

 

 

中央大道上最顯眼的就屬這棟揉合古今風味的2層樓木造建築-鐵板生活館(南竿鐵板社區發展協會)。

 

 

這裡原是2間破舊民宅,早期老房子都是木造結構,屋主搬走後門窗緊閉,木頭因長期通風不良逐漸腐蝕,以瓦片覆蓋的屋頂坍塌下來,成為髒亂淵藪,二、三十年來傾頹舊屋累計達四、五十間,不但有礙觀瞻,整個村的破敗荒涼氣氛更令人不舒服。於是社區發展協會創會會長劉羽茵和幾位擔任公務員的村民,決定利用假日動員起來清理家園,成為社區發展協會會館,2樓經濟實惠的房間則提供給學生或研究單位來做文史資源調查。鐵板聚落的古蹟保存,讓老屋注入新生命,又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豐富了傳統的生活文化。

 

 

中央大道中段有一古井,為林義和所修整,是早年村民民生用水生主要來源。



關於林義和的故事,引用時報資訊:《聽故事》鐵板、芹壁尋找海盜足跡  記者:王曉鈴  2007/11/08 09:18

 

鐵板與芹壁,一個在南竿,一個在北竿,乍看不相干,卻串聯起一段海盜傳奇故事。

 

民國30年,是馬祖傳奇人物林義和勢力鼎盛時期,據說他有3個老婆,每一個老婆居住地都有鑿一口井,還立了刻有「林義和」名號的石碑,在鐵板的古井就是其一。

 

有人說林義和是海盜,但馬祖人認為他組義勇軍是為了保衛家鄉。我在南竿與林義和三位外孫吃宵夜時,趁著酒意壯起膽子詢問:「有這麼傳奇的外祖父,你們以前有沒有特殊際遇?」大姐回憶,小時候的確有外祖父的部下常會拿好吃的東西請他們吃。

 

芹壁有一座「海盜屋」,是林義和部下陳忠平所建造,跟著北竿文化協會導覽員走進屋裡,福州杉、大石材打造出來的氣派的確與一般民宅不同。導覽員走到一處地板,說下面地窖傳說埋有黃金,現在已經封起來了;導覽員還說,當年陳忠平蓋好房子後,不付工錢,把工人殺掉丟到山上糞坑,但是還來不及住進新房子就被抓走了。

 

正如林義和的黑白爭議,導覽員也說,遊客到芹壁如果問當地人哪一棟是海盜屋,沒有人會承認的,就像石頭屋上寫的「消滅朱毛漢奸」,成為搞不清楚對錯的懷舊話題了。

 

 

 

 

閒置空間利用-小公園一隅1

 

 

閒置空間利用-小公園一隅2

 

 

閒置空間利用-小公園一隅3

 

 

閒置空間利用-小公園一隅4

 

 

鐵板不但有古蹟保存,有老屋新生,有閒置空間再利用,最重要的是它有別於北竿芹壁的樣本聚落,這裡,有豐富的生活文化

 

 

蜿蜒小徑錯落著石頭牆屋舍,披上深淺不一紅磚屋瓦,靜謐的街道在沿坡而建的高高低低房舍中,偶而可見傾頹廢棄的房舍堆滿雜物,不經意的轉角處,又冒出一片生機盎然的菜圃或綠地,令人眼睛一亮。

 

 

鐵板的貓有的自在大方,

 

 

有的警戒害羞,和這隻貓媽媽相遇兩三次,她總是一溜煙就躲進荒煙漫草的破屋裡。

 

 

她的小孩也躲得很快,我只能用長鏡頭盡量捕捉。小妮子躲歸躲,好奇心還是很重,偷偷在觀察我呢!

 

 

 


離去前發現天后宮附近的空地居然有個磚窯,不知有何用途呢?

 

 



PS.謝謝網友ㄚ峰的熱心告知,這個磚窯是鐵板每年9月舉辦燒塔節活動時要用的!

 

鐵板燒塔節(引自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

 

燒塔禮俗在閩東一帶已有傳承百年,是福州傳來的中秋節禮俗,目前全台灣僅存在馬祖鐵板村,故以鐵板社區每年舉辦的燒塔活動最具代表性,每年依舊於中秋節持續燒塔節的傳統。早期馬祖各村均有燒塔活動,塔的高度約1-3公尺不等,大多利用碎瓦片砌成。而較高的塔則是用磚塊搭建,約佔塔高的1/4,其餘再用瓦片疊砌。塔的頂端會留一個缺口,是用來投放燃料,將廢棄物於中秋燒塔時燒毀,表示除舊佈新、圓圓滿滿之意。燃料有木、竹、穀殼等,還會潑灑松香粉助燃,有時還加上鹽巴作為煙火效果,場面相當壯觀。

 

馬祖實施軍管後,軍方基於「燈火管制」的軍事需求,燒塔曾被禁止好一段時間,晚上連門窗、車燈都要貼上膠帶,百年歷史的燒塔節因而消失近五十年,幾乎被島民遺忘。直到軍管結束後,東引鄉公所曾經於民國八十七年中秋節,舉辦「假日文化廣場民俗活動--燒塔」,由樂華、中柳兩村進行比賽,燒塔習俗才在馬祖重新獲得傳承。

 

目前在馬祖鐵板社區,每年都會舉辦中秋燒塔活動,希望讓後生晚輩了解,早年因為物資缺乏,棺材板、茅廁板之類的器具不能當柴火燒。當這些東西廢棄不用時,就選在中秋燒塔時燒毀,表示惜福、尊敬,並有除舊送厄之意。現代雖然沒有這類古早廢棄物,但是在生活壓力下,人們內心卻充滿夢魘和陰影,因此,當地社區協會設計「除穢卡」,讓民眾寫下恐懼,透過塔的燃燒而遠離,進而充滿勇氣面對未來。

 

比賽燒塔的規例,是要把塔燒得全座紅透,就是勝利者,火不夠興旺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為負。勝利者能得到彩旗、獎金或獎品。鐵板燒塔節據說是個從元朝末年就留下來的傳統,當時為了驅除蒙古人,設定在中秋時分,以燒塔為信起義,後來慢慢流傳下來,反而形成一個象徵把過去不吉祥的事物燒去,帶有除舊佈新的傳統習俗。

 

一年一度的鐵板中秋燒塔祈福活動,都會吸眾多移居各村的鐵板兒女返家參加,甚至不少旅台鄉親也專程返馬共襄盛舉。晚間吉時一到,由縣長、議長、立委、鄉長、村長和天后宮廟管會主委等人,共同點燃火炬及磚塔,頓時火光沖天,磚塔越燒越旺;隨後並舉行多項趣味競賽及摸彩等活動,村民們在熊熊火光,一片歡笑聲中,共渡中秋佳節。

 

arrow
arrow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