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霖在航空雜誌上看見「西關大屋」的介紹,便嚷著回程在廣州轉機時要去看看,今早起來,我們把握時間趕去搭地鐵,廣州站好大,幸好地鐵的入口標示很清楚。



因為沒事先做功課,一出站我們連要往那個方向走都不知道,只好隨便抓個路人問,爺爺說這裡到處都有「西關大屋」,我們想看的是哪一戶?傻眼再抓個掃地的大姊問,大姊說,你們指的是「荔枝衝」吧?啥?「荔枝衝」?大概吧於是按著大姊指示,我們從現代化的地鐵站,拐進寧靜樸實的巷子裡,看著兩旁的建築,我想我們找到「西關大屋」了!


回台後,實在好奇「荔枝衝」的衝怎麼寫,發現網路上介紹的都是「荔枝灣」,沒「荔枝衝」啊以下是有關荔枝灣的簡介:


相傳西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來廣州向趙佗勸降,當時陸賈在今天的西村為駐地,且開始經營這一名勝。其後經過千百年來人工與天工的巧妙結合,成為廣州著名的消夏遊樂地。直到1940年代,隨著廣州城的擴展與人口增加,荔枝灣河溪兩面成為菜農、貧民聚居之地,居民為建房屋砍掉荔枝樹,加上成為工業基地,造成河流污染,再也難以適應荔枝樹的生長。1958年建立「荔灣湖公園」,保留部分湖泊和水道,河道仍能被通逢源橋,南至多寶橋,但水系的各條支流被填平變成街道;隨著周圍的工廠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灣水系已經淪為大污水池,1985年前後,荔灣湖至多寶橋的水道被覆蓋;1992年,隨著泮溪酒家至逢源橋的最後一段水道被覆蓋,荔灣湧的名稱徹底成為歷史,直到1999年的復建提案,經過多年努力,荔灣湖湖水終於在2010被引入河湧,曾經的荔枝灣從歷史變成現實。



「西關大屋」是清末豪門富商在廣州城西「西關角」(今荔灣區)一帶,極具嶺南特色的廣州傳統民間住宅。這種揉合西關大屋和西方樓房建築風格的房子,通常有2-4層樓高,同一街道的房子通常是連片並排,牆壁及窗臺雕刻圖案,窗臺有微型露臺。


西關在明朝已成為廣州城的商業中心,「西關角」形成於清同治、光緒年間,範圍包括文昌橋、大觀橋、泮塘、昌華園一帶。「西關大屋」集中在寶華路、多寶路、寶源路、逢源路。後來又擴展到西關其他地區,多為名門望族、官僚巨賈所建。19世紀中以青磚建築而成的「西關大屋」仿如雨後春筍,紛紛在廣州西郊湧現,大大改變了當時西關的面貌。



西關大屋的大門分三部分:矮腳吊扇門(又叫腳門)、趟櫳、硬木大門。



最外面的腳門由兩扇約1.5高的雕花門組成,這組腳門的木雕非常精緻。



「趟櫳」是一個活動欄柵,橫槓取單不取雙,用1315條堅硬的圓木條(一般為紅木或硬木)構成,橫向開合,上下兩根橫槓有固定和滑軌的作用。「腳門」和「趟櫳」有通風和保安功能,是因應嶺南炎熱多雨氣候發展而來的建築特色。大門一般用紅木或樟木,厚約8公分,門鈕銅環,門腳藏石臼中,門後用橫閂扣門,以防盜賊。



這棟房屋的腳門、趟櫳、硬木大門全都關上了。



巷弄裡掛滿整面牆的各形各色信箱。




小吃「炸粽」:有的炸粽是用糯米製成,也有的是用糯米加少許肥豬肉、出殼綠豆、蝦米等蒸成一盤,然後切片放入脆漿內撈勻,再放入生油鍋內炸脆。這是冬天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西關大宅門」位於龍津西路55號,面積有7百多平方米。



「西關大宅門」外有高大的西式羅馬柱,裏面卻是中式大宅門,在西關,這樣中西結合的建築屢見不鮮。



廣州的西關大屋多數在解放後變成職工宿舍、幼稚園、學校或出租屋,因此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最多外部還能看,內部結構完全遭到破壞。有些甚至從此消失了。



威武的石獅見證了這裏的輝煌與榮耀



逢源正街



西關大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兩側的牆上有幾首西關童謠



《猜呈沉》呈沈剪,呈沈包,呈沉糯米叉燒包。老鼠吾食香口膠,要食豆沙包。


《摸盲盲》出头巾,绑双眼,伸出双手,摸盲盲


《氹氹轉》氹氹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吾睇,睇雞仔,雞仔大,摞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


《打手影》  大頭明,打手影,做出猴子馬騮精。狗叫汪汪好精靈。


《滑梯》細蚊仔,口雪 滑梯,因住跌落 口黎,米學陳德,成日流鼻涕,跌 口親 籮柚唔好睇。



服務中心對面地上的楚河漢界棋盤,可惜沒有棋子,不然就可以現場廝殺一盤哩﹗



西關大屋劇場(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



荔枝灣大戲臺



德興橋



古時荔灣水道發達,很多西關人家的生活都離不開船。



如今荔枝灣引入6艘花船,花船上有導遊介紹西關的風土人情。



荔枝灣公園實在叫我太震驚了,公園裡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少,全都在做同一件事「踢毽子」﹗而且大家踢毽子的技巧之好,讓我們看得是目瞪口呆,佩服得五體投地啊﹗



蓮香樓好吃的點心(歹勢叫啥忘記了)



龍津路逢源大街21號是小畫舫齋的舊址,是新加坡華僑富商黃氏家族的別墅,據其主人黃景棠《倚劍樓詩草》記述,小畫舫齋落成於光緒壬寅(1902年),占地2千平方米,因園內有畫舫建築而得名。現為木偶劇團的辦公地點。




位於荔枝灣湧旁的小紅樓,兩層半高,是十三行絲綢富商的舊居,當年特地邀請德國的設計師設計。現在小紅樓已經成為荔枝灣景區的管理中心。




庭園面積達1千多平方米的陳廉仲公館,有仿羅馬、希臘的柱式及拱門,又有由峰巒、岩洞、亭台、路橋等組成的嶺南石山,石下有池,據說池水曾通荔灣湖,遊艇可至石山腳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