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喀羅」,是一座山、一條溪、一支泰雅部族的名字,是泰雅族語,是指「烏心石」這種樹木的意思,又稱「石加鹿」,因為這片頭前溪的上游盛產這種材質堅硬的樹木,約在250年前有一支泰雅族人從尖石鄉遷入當地,以此為棲身之地,並用來為部族命名。



話說…201111月底某天,因為阿娟的一通簡訊,然後,就有了這趟意外的「霞喀羅-養老段之旅」!




早上7點在竹北高鐵站與大家會合後,立刻驅車前往今天第一個休息站-宇老派出所



山裡的警車都是四輪傳動



明明山下還有20度以上,一到宇老派出所這個風口剩12度,只穿秋裝的我們全被冷得皮皮挫!



位於新竹縣南端的霞喀羅古道,全長約23k,東起養老登山口、西抵石鹿登山口,蜿蜓在海拔2234公尺高的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北端,橫跨尖石鄉與五峰鄉,是昔日五峰鄉「霞喀客羅群」(清泉段)及尖石鄉「基那吉群」(養老段)兩地泰雅族人往來的一條社路。



因為秀巒村屬山地特定管制區,記得帶身分證在「秀巒檢查所」辦乙種入山證。



日據時代日本人將其闢為理藩警備道路,由霞喀羅警備道路及薩克亞金警備道路貫穿而成,腳下奔流著「塔克金」與「薩克亞金」溪,為了監控泰雅族人,沿途約1-2公里設置一處警察駐在所,大的據點如田村台、白石駐在所,都配置火砲,以作為震懾泰雅族之用。



台灣光復後,霞喀羅古道成為林務局的造林及伐木道路,也成為登山客造訪的路線。



這條古道不僅有豐富的人文歷史,也以自然風光著稱,尤其每年深秋時候,更以楓紅聞名,養老段以楓香居多,足以與清泉段的紅榨楓分庭抗禮。



霞喀羅古道登山口(22K


步道沿線日本警官駐在所遺址的密度為台灣全島最高,駐在所以厚50公分的夯土為牆,外覆木板、內抹石灰,是「霞喀羅古道」獨特的建築。雖然多成廢墟,但在小林、田村台、楢山(青山)、朝日、石楠、薩克亞金(白石)、馬鞍等7個駐在所遺址,仍可看出昔日駐在所的規模。



終於要開始今天的古道行,出發囉!



養老步道-杉木景觀



養老步道-竹林景觀



步道平坦好行….



令人驚鴻一瞥的楓紅



這次沒帶重得要死的單眼相機,一路輕鬆走行,隨拍美麗風景….



過了第5座竹橋後,看見昔日留下的「木炭窯」,木炭窯大多直徑1.5-2公尺、高約1.2公尺,將寬約6-8公分的木頭(如少油脂的九芎樹),直立排列在木炭窯內,用黏土鋪蓋洞口與頂部後點火悶燒,等待數天後再取出木炭,就成為煮湯溫水取暖的柴火。



這些木頭應該是修步道要用的(總不會是要燒木炭吧?)



18.5K竹林中的栗園駐在所,建於大正九年(1920年),當時配置有巡查部長1名,10名甲種巡查。戰後改為「栗園派出所」。



駐在所的夯土圍牆



駐在所的夯土圍牆



續行在18K附近幾乎都是茂密的孟宗竹林,兩旁長竹高約一、 二十公尺 ,幽徑穿竹林,宛如綠林隧道



是巡山員的車吧?



走到沒路,只好往上爬



第一崩塌處



16.5K附近馬鞍駐在所,建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當時配置3名甲種巡查、1名乙種巡查、8名警丁。戰後改為馬鞍派出所,1959年廢棄。駐在所基地四周駁坎以砌石固定。有寬2M、長約5M12段石階的入口,並有15間的夯土牆面遺跡,有一段長6.9M的夯土牆。



馬鞍遺址的夯土圍牆



從大門樓梯仍依稀可見舊時駐在所有如馬鞍的外形。



馬鞍駐在所是養老步道入口和白石吊橋的中間點,今天的中餐就在這裡解決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