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今天最後一站應該是到羅孚,結果光是「溪口台部落」我們都只能匆匆參觀,只好等下次有機會再去了



別錯過台11855K叉路上的溪口長老教會



接著我們來到「溪口台部落觀景台」



「溪口台部落」分上溪口台與下溪口台,上溪口台為清時的Rahaw社址,泰雅語「Rahaw拉號」意思是「延伸的台階」。



溪口台地屬角板山河階群14個中最標準的一個,完全按曲流振幅之擴大而延伸,由高到低每一振幅的兩側完全對稱,因為很像浙江奉化溪口鎮的剡溪、武嶺山水風光,故稱「溪口」!



溪口台部落觀光地圖



泰雅體驗園區:愛加倍文教關懷協會 狩獵教學解說站,從路底的步道走下去就是「瞭望台」,只能等下回有時間再走了。



泰雅族竹屋:分「半豎穴式木屋」與「平地竹屋」2種。淺山泰雅族人之平地竹屋為長方形、兩坡屋頂,門面寬有10尺、7尺到36尺,縱身10-20尺,柱子下有柱腳石,下端深深埋在地下,屋頂分竹子、茅草、檜木皮、石板等4種,牆壁用木材或竹片。屋內全是泥土地,有2個房間,夾著爐灶相對。房間以竹子作為牆壁,一邊房間給男主人睡,另一邊房間給女主人睡。另外在男女主人房間外的地上鋪鹿皮或布毯,是小孩子睡覺的地方。晚上睡覺沒棉被,利用爐灶點火燒柴取暖。



早期部落各家戶或家族儲存榖類或酒類、醃肉類等食物時,會在家屋或附近空地上建一挑高的穀倉。原則上每戶各有1棟,但較富有者可能有23棟,或23家共用一棟,其間內部作隔牆,且各有各的出入口。



穀倉正面寬1213尺,縱身15尺,地板高度大約56尺,豎著4-6根的支柱。族人要上穀倉取糧食時,用木梯爬上穀倉,用完後立即卸下,以免老鼠沿著梯子爬上穀倉。



支柱在地板下面部份,嵌著帽簷形,2尺見方的木板,防老鼠侵入偷吃糧食。



解說板的 中文 泰雅語



溪口開圳紀念碑:建圳時間約於日據大正15年(1926年、昭和元年)12月開工,此圳的開鑿將泰雅族從昔日狩獵為主、農業為輔的社會,轉型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


當時負責水圳工程的是駐在Qop的日本警察-大和,族人叫他Yama To,他很會說泰雅語,他帶領族人開渠水圳,每天一大早打著火把從Qop出發,經過各戶便喊著:「走啦!去工作囉!」每人分一樣工具如鋤頭、十字鎬,大家一起工作,遇到岩石,就叫漢人來爆破開鑿,有一處叫cingan Asiy的岩石區,這是一個叫Asiy的漢人所爆破開鑿的。開圳的2年中部落族人生活非常刻苦,沒有時間種旱稻或小米,穀物短缺,只好以芋頭地瓜為主食,因為婦女能種的只有這些,雖然有些族人想放棄躲到山上耕地,但日本警察還是將他找回來,2年後水圳完成了,開墾水田的工作也如期完成,在耕耘水田的的季節,溪口兩個平台猶如明鏡的玻璃,溪口台成為當時復興鄉開闢水稻中的模範區。



紀念碑對面的「田園步道」可通往「泰雅文化廣場」,附近還有一條「環湖步道」,接上「石子步道」可走到香菇園,再沿著香菇園去接「休閒步道」,就能走到羅馬公路,左轉沿羅馬公路走就回到「溪口台部落觀景台」。哇這一大圈走下來至少要1-2小時吧



溪口吊橋建於日治時期,是連接角板山公園到溪口台的一個便道。



今天先在橋頭拍張「到此一遊」,下會再過橋看「佐久間紀念碑」和「吳萬生義行永昭碑」。



吊橋旁還有個碼頭公園,公園的廁所設計成泰雅族風格。




今天當然不可能走這些步道,單純練拍吊橋就好了



碼頭



「溪口天主聖三堂」創設於1957年,常為颱風所破壞,原教堂於1981年被颱風吹翻屋頂,幸賴教區和那義光神父幫忙整修,使原教堂有了一個水泥與鐵條做成的堅固屋頂。




天主堂三個字下面有標明三位一體的奧蹟。教堂的建築風格和「奎輝天主堂」很像,可惜門窗已改為鐵鋁建材,失去古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