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擁有山海美景的三貂角燈塔,適合戀人來此山盟海誓。


西元1626年,西班牙的船艦由菲律賓群島揚帆北上,繞經台灣的東北角,西班牙人望見三貂角,將此地命名為「San Diego」。隨後西班牙人在基隆的社寮島(和平島)登陸,展開在北台灣16年的統治。當時西班牙人也企圖將勢力伸入蘭陽平原,相傳位於三貂角南側的頭城鎮石城里的「石城」地名,可能與西班牙人在該地設立防禦堡壘有關。由於年代久遠,石城遺跡已消失,事實是否如此,已難考證。



馬崗村附近的岔路有步道可通往三貂角燈塔,我們將腳踏車放在步道起點,沿著指標開始一路往上爬。



寶誼一拿出傘,我們全笑著說可以帶這把傘去釣魚台了



下方的馬岡是最早迎接日出的村子。曬滿一地的石花菜、寬廣的海蝕平臺潮間帶、綠油油的石蓴,讓小小的馬崗顯得無比壯闊。



循指標上山,大約10分鐘後,我們終於爬到這座位於山丘上的燈塔。燈塔及附屬建築都是白色系。


 



燈塔廣場上的欄杆都漆成白色,充滿地中海風味,加上西班牙式的地名,頗有異國情調的氛圍。




三貂角燈塔與西班牙人無關,是日本人所興建的,有「台灣的眼睛」之稱。1929年及1931年,三貂角海域分別發生撫順丸及華南丸船難事件,因此台灣總督府在此地籌建燈塔。



燈塔於1935年完工,當時日本人特定進口水晶玻璃作為燈炮材質,在二次大戰時亦遭炸射損壞,至今傷痕依舊可見,當做歷史的見證,1946年重新修復,塔高16.5公尺,每28秒連閃白、紅光2次,射程約25海浬


 



白色圓柱型的三貂角燈塔塔高16.5公尺,為典型頂層外有環繞陽台之燈塔造型,聳立在太平洋航線上為來往船隻指引方向,曾歷經戰火洗禮。燈塔旁高聳的大圓球,是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所屬雷達台的導航雷達。至於三貂角燈塔則不隸屬交通部,而是歸財政部關稅總局管轄,這種行政編制是全世界僅有的特例,歷史背景可追溯至清朝。



二次大戰期間,燈塔遭盟軍炸射而損壞,戰後修復,恢復光明。現在的燈塔仍然留有當年機槍掃射的殘跡。



三貂角燈塔是北台灣唯一開放參觀的燈塔。燈塔主體下有間陳列室,陳列全國燈塔的分布圖、郵局發行的燈塔郵票及關稅總局的主要業務,並陳列不同的燈具零件及模型。



三貂角教堂原是三貂角燈塔燃油的堆放倉庫,位於燈塔旁。由於燈塔已不燒煤油,2010年將閒置的倉庫,以教堂型的圓拱、加上彩繪玻璃,打造成類似歐式教堂風格的建築、別名「三貂角教堂」。



燈塔廣場人氣最高的雙心雕塑作品


 



燈塔旁的觀景亭及步道佔據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裡的海景當然很有看頭,可在此看到台灣最早的日出,腳下可見排列整齊馬岡漁港及養殖場。


 



下山正準備繼續騎行,霖忽然發現我們的協力車前輪沒氣了,只好打電話請老闆來換輪胎



當我們躲在公路旁的涼亭裡等老闆時,附近放養的土雞跑來找我們….




涼亭裡另一對夫妻丟了些麵包屑,土雞馬上衝上前搶食,看來土雞們已經習慣遊客的餵食了



換好輪胎後,我們穿越馬岡村後,沿著海岸線來到寧靜存純樸的卯澳漁村,卯澳地名的由來,據說是從高處俯視灣澳,形似「卯」字,故而得名。背山臨海的卯澳右抱萊萊山,左擁荖蘭山,後方為狀若兔耳的山峰,灣澳自然天成,三條山溪匯集村落入海,提供村民日常用水,是東北角少數保存完整傳統風貌的小漁村。



石頭厝是東北角漁村的代表性建築,在卯澳隨意走動,仍可看到不少用石頭砌成的屋厝。卯澳的石頭厝是「就地取材」的最佳典範,石材是來自海岸的砂岩,屋架取自後山的竹材,屋頂在過去多以野生茅草鋪成。


卯澳的石頭厝大致可分成三種不同的格局與砌法,第一種型式為一條龍、亂石砌的格局,這是最普遍也最經濟的方式,特點是屋脊成一直線,有兩個門,牆面以大小相近的自然卵石或粗略打鑿過的石塊組砌而成,頗具粗獷之美。第二種型式是單伸手、水平砌的方式,先將石頭打鑿成高度相當的石條,再一層層水平疊砌而成,牆面簡潔有序。第三種三合院式的人字砌法建築型式,不論技巧、強度、費用都較高,牆面以加工過、大小等長的石塊斜倚約45度疊砌而成,灰縫曲折交織如「人」字,頗具特色。



早期村民興建石頭厝時都是由左鄰右舍的親朋好友互相幫忙來完成,唯一的花費就是打石師傅的工資了,通常我們可由石材加工的精緻以及石砌的形式來看出屋主的經濟能力。卯澳的石厝以吳家「樓仔厝」最具代表性,這幢曾是酒家、撞球間與碾米場的二層樓厝,風光過後,如今僅剩斷垣殘壁讓後人懷念過往的繁華。



吳家原為大戶人家,因漁獲豐富,興建當時第一棟的樓仔厝,後來改建為碾米廠,因設備及機具需要,採二樓建築形式,為附近村里碾米的地方,而碾米時會產生飛灰,且未乾穀物需曝曬及附屬產品米糠堆置等考量,乃設有寬廣庭院,及以石頭建成之圍牆,作為區隔。



石頭屋的砌法包括「平行砌」、「人字砌」及「亂石砌」,不同砌法代表不同身份的人的居住處,或建築的功能性,仔細觀察石頭屋的紋理,可瞭解石頭屋的歷史與興衰。



這是保正家,保正為日據時代名稱,及現今之村長,在地方屬有名望之大戶人家,村內重要集會會先到保正家商量再做出決議,故設有較大庭院,以供村民集會議事。本石頭屋的砌法為平整的「平行砌」,因為要找到長短、厚度一樣的石頭較難,有錢人家會請專人負責鑿石塊,蓋起來的房子工整又氣派,亦顯示屋主的身份地位。



今天時間不夠,下次有機會再去走卯澳漁村的公園步道。



因為高雄幫的要趕搭高鐵,參觀卯澳漁村後,我們一路飆回福隆,看見東興宮就表示離福隆車站不遠了



東興宮奉三府王爺、天上聖母、與福德正神。



東興宮前面的大廣場是欣賞福隆海水浴場和衝浪客乘風破浪的好地點。回車站還腳踏車後,再買份有名的福隆便當在車上慢慢吃,今天的舊草嶺環線卡打車之旅,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湘 的頭像

    愛湘隨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