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羅馬規劃參觀教堂行程時一定要注意,很多教堂有午休,經常在中午12點到下午2(3)不開門。拉特朗聖約翰教堂就是少數中午不打烊的教堂。

21.94.jpg

  它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教堂,比梵諦岡的聖彼得教堂還早13年,所以有「至高的拉特朗聖殿,全世界所有教堂之母」這個稱號。

  拉特朗聖約翰教堂的歷史可推回到西元312 年,君士坦丁大帝指示在此蓋大教堂獻給施洗禮約翰,教堂經過多次重建,目前的外觀是出自18世紀Alessandro Galilei之手,內部風格則在當時教宗命令下重新改建,由17世紀才華洋溢的Borromini設計,強烈的巴洛克風常讓人忘了教堂的久遠歷史。然而Borromini也將原本文藝復興大師Giotto喬托所繪的壁飾破壞,直到1952年才被發現,殘餘的喬托作品隱身在大廳右側第一根柱子後方。教堂內附設的修道院須付費才能參觀,隔壁的Palazzo Laterano原本是教宗居所,不開放參觀。

21.95.jpg

  在西元1870年前,所有的歷任教皇都是在此加冕,這個有「羅馬與世界的大聖堂」之稱的拉特朗聖約翰教堂,是基督宗教獲得羅馬帝國承認後所興建的第一座教堂。這個教堂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可見。

21.96.jpg

拉特朗聖約翰教堂平面圖

  大殿長130,比聖伯多祿老大殿長出1.5;中殿長87,寬16。聳立在廣場中心的埃及方尖碑,連基座高47,是羅馬最高及最古老的方尖碑。羅馬城是世界上擁有方尖碑最多的城市,共有13座。(圖片來源:google

u大殿正面(東門面)

21.97(圖片來源:google).jpg

1732年為興建大殿正門的設計競賽引起激烈爭議,共23位建築師參加,最後以AIessandro Galilei的方案獲勝,同年開始建築。其設計重新弘揚文藝復興後期的莊嚴風格:在雄偉大殿正門前鋪一段緩升台階;正門面只有一列方柱和半露圓柱,共5個間隔,分3組,中央一組較兩側突出。正門面下層門廊開5個門洞,門廊上相應設一個5拱的高大敞廊。(圖片來源:google

21.98(圖片來源:google).jpg

正門面樓頂設有與正門面等闊的欄杆,欄杆上安放15尊巨大雕像:中央是救世主-基督,他身邊是聖史若望和若翰洗者,兩側是8位拉丁和希臘教會的聖師,代表基督的教會在教義上的合一。(圖片來源:google

21.99(圖片來源:google).jpg

正門面的上下兩層採用全新比例,下層顯得較闊,而上層則依循慣用的比例。下層門廊的5個入口都有大型鐵柵,門廊內有筒形的拱頂,由許多塗彩泥灰小格組成,上面飾有教宗Clement XII的稱號。進入大殿的5扇大門對應著大殿的5個通廊。大殿側門雙層走廊左端立有德皇亨利四世的銅像,以紀念其奉獻資助此教堂興建。(圖片來源:google

21.100.jpg

中央的大銅門由珍貴的青銅鑄成,是羅馬古市集廣場內元老院的遺物,人們相信孕婦觸摸大銅門能生下兒子。

21.101聖門.jpg

最右側的Porta Sancta聖門,每25年一次的聖年期間才開放,打開前要先拆去後面堵封著的磚牆。開啟聖年大門的儀式源于教宗MartinV1423年在這座大殿首次採用這儀式,此後羅馬其它大殿也採用同樣儀式。

uNavata Centrale大殿

21.102(圖片來源:google).jpg

  大殿長有5個通廊,寬有左右耳堂各一。大殿的興建與君士坦丁皇帝患痲瘋病的傳說有關,據說聖彼得和聖保羅曾託夢皇帝,承諾如果他領洗進基督教,其痲瘋病定會痊癒。於是君士坦丁派人找到教宗西爾維斯特一世 (西元314-335) ,接受了教宗的洗禮,痲瘋病也因此而痊癒。為了對此事做見證,皇帝決定興建這座大殿。

21.103(圖片來源:google).JPG

  大殿中富有大理石裝飾,色調以金黃色為主,因此被稱為金宮。在教會書籍中記載君士坦丁皇帝捐贈大量珍寶以裝飾大殿,傳說大殿中珍藏著結約之櫃、刻有十誡的石碑、金鑄燭台,以及聖幕和大司祭亞郎的衣物。兩邊的側殿由圍牆內的40根綠色大理石柱支撐著。由於柱子矮小需要加上高大的基座才達到斜坡的殿頂,有一個圓拱支撐著用於透光漏空牆壁。

  最初的大殿樣式莊嚴,本是作為獻給耶穌基督的聖殿,因為當時殿中珍藏著一幅名為《Achiropita》,意為非人手所繪的聖像,據說此畫是在西元324年教宗西爾維斯特一世祝福大殿的過程中奇蹟般地出現,其歷程後來還被鑲嵌在大殿正面上。這座古老的大殿曾經歷多次災難,多次摧毀和整修。西元455年西哥德蠻族入侵,大殿被毀,其中保存的珍寶也被搶掠一空。

uAltare papale教皇主祭壇

21.104.jpg

主祭壇位於十字耳堂的中央,與後殿的教宗寶座在同一直線上。

21.106主祭壇華蓋(圖片來源:google).jpg

飾有哥德式壁畫的祭壇華蓋,是法王CharlesV斥資建造。華蓋是Giovanni di Stefano建造,Barna da Siena1368年完成12幅裝飾畫。1百年後,Antoniazzo RomanoFiorenzo di Lorenzo又對其進行修復和美化。

21.107.jpg 21.105主祭壇華蓋(圖片來源:google).jpg

華蓋上方的金屬欄柵內放著19世紀製的聖髑匣,取代原有14世紀的聖髑匣,裡面珍藏著聖彼得和聖保羅頭骨的聖觸。(圖片來源:google

21.108施洗約翰Confessio, Johannes der Täufer (John the Baptist).jpg

華蓋下是教皇主祭壇,只有教宗可在此舉行彌撒聖祭。這個祭壇內保存教會初期1-4世紀沿用的古老木製祭台,從聖彼得至St Sylvester33位教宗,都曾在這古老木祭台舉行聖祭。

uAbside後殿

21.109後殿(圖片來源:google).jpg

後殿的圓穹以大理石裝飾成條文圖案,鑲嵌裝飾為金底。圓穹下是教宗的座位。(圖片來源:google

21.110.jpg 21.111.jpg

後殿兩側以各色大理石和精緻壁畫裝飾而成,石柱頂端安放著18世紀的大風琴。

uTransept耳堂-

21.112.jpg 21.113.jpg

耳堂是教宗Clement VTII (1592-1605)在任時,按雅各伯.德拉.波爾塔的設計徹底重建;其中重要的壁畫是在Cavalier d'Arpino的指導下,由16世紀末的著名風格主義派畫家繪製而成。

21.114右耳堂(圖片來源:google).jpg

耳堂右端上方安置l598年製造的管風琴。(圖片來源:google

21.115右耳堂.jpg

天花板

uTransept耳堂-

21.116.jpg 21.117.jpg

耳堂左端壁畫在Cavalier d'Arpino的指導下,由16世紀末的著名風格主義派畫家繪製而成。

21.118 左耳堂.jpg

耳堂左端華麗的聖體祭壇是西元1600年依照Pier Paolo Olivieri的設計建造。

21.119左耳堂-2(圖片來源:google).jpg

祭壇裡面珍藏著相傳是耶穌和門徒們共進最後晚餐的桌子殘片,這件聖物在復活節公開展示。(圖片來源:google

uCappella Colonna科隆那小堂

21.120科隆那小堂(圖片來源:google).jpg

耳堂聖體祭壇旁還有一個建於1625年的Cappella Colonna科隆那小堂,其設計者是Girolamo Rainaldi,祭壇上是Scipione Pulzone16世紀末創作的Maddalena像。堂內還放著飾有精美聖人肖像的木製神職座席。(圖片來源:google

u天花板

21.122.jpg

木製的天花板是16世紀的原作,是由Pirro Ligorio1562-1567年間製成。

21.123(圖片來源:google).jpg

天花板上飾有教宗庇護四世(Pius IV Medici 1559-1565圖左)的徽號,因為此工程正是在這位教宗任期內完成的。接近入口的天花板上,還嵌有庇護六世(Pius VI Braschi 1775-1799 圖右)的徽號,這位教宗曾命人修茸大殿的天花。(圖片來源:google

21.124 庇護五世徽號(圖片來源:google).jpg 21.125庇護五世徽號1(圖片來源:google).jpg

庇護五世徽號(圖片來源:google

21.126.jpg

中殿兩旁壁柱的柱龕內安置著門徒雕像,這些雕像完成於十八世紀初。

21.127.jpg

值得注意的是柱龕上方的深浮雕,描繪舊約和新約聖經故事:耶穌基督的生平事蹟,及其在舊約中的預象,互相輝映,如同一部以浮雕造成的「新舊約故事對照」。它們是17世紀的AlessandroAlgardi及其合作者所創作。浮雕上方有塗彩泥灰粉飾的橢圓形畫框,其內的先知畫像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創作。

uNavata Centrale大殿12門徒

中殿兩旁壁柱柱龕內安置著12門徒立像,高4.6公尺,這些雕像完成於18世紀初。

【左側】

21.128左.jpg

1.Pietro彼得-左手拿著耶穌基督授予的開啟天國之門的鑰匙。

  彼得是加利利海邊的一位漁夫,本名西門,由兄弟安得烈帶領認識耶穌。耶穌給他改名為磯法,即亞蘭文「磐石」的意思,翻譯成希臘文就是彼得。他開始跟隨耶穌,認出耶穌是神的兒子,是耶穌最親近的門徒之一,福音書中對十二門徒的記載以彼得最多。耶穌被捕以後,他失去信心,別人問他是否是耶穌的門徒,他三次否認,正如耶穌預言的一樣。耶穌復活以後,他的信心重新得到堅固。耶穌升天以後,他開始講道,傳講耶穌是基督的福音,並帶領教會。他有兩封書信被收入新約聖經,另外,寫馬可福音的馬可是他的門徒。按照教會傳統說法,他後來在尼祿逼迫基督教的時候到了羅馬,不久殉道,按照他自己的要求被倒釘十字架而死,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像耶穌一樣釘十字架。天主教會認為他建立了羅馬教會,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教宗。

2.Andrea安德烈- X 型十字架

  彼得的弟弟,伯賽大(Bethsaida)的漁夫,施洗約翰的門徒。據說耶穌升天后,他曾到巴爾幹半島、黑海一帶傳道,約西元60年,在希臘的佩特雷被釘在X形十字架上殉道,因此X形十字架被稱為「安德烈十字架」。他是蘇格蘭的守護使徒,所以在蘇格蘭旗及英國國旗上都有這種 X 型十字架出現。

3.Giovanni Evangelista約翰-秀美的無鬚青年、鷹、福音書。

  西庇太的兒子,大雅各的弟弟。耶穌為他們起名為Boanerges,意為「雷子」(Thunder Brother)。約翰是耶穌最鍾愛的使徒,也是十二使徒中最年輕的、唯一沒有殉教的一位。據說他曾接受異教徒的毒酒考驗,在酒杯上劃了一個十字,毒液就變成小龍(或小蛇)由杯中浮現出來。耶穌被捕後,曾跟到大祭司的院子裡去打聽消息。耶穌受難時十二使徒只有他一個人守在十字架下,耶穌就把母親瑪麗亞託付給他照看。耶穌升天后,約翰和彼得搭伴積極進行傳道活動,被保羅稱為「教會的柱石」。約翰曾因傳道被羅馬政府放逐到小亞細亞以西的帕特摩島,在那裡見了異象,寫成《啟示錄》。後來,約翰獲釋在以弗所傳道,並把瑪麗亞接到以弗所去奉養。約翰是年高老死。

4.Giacomo il Minore小雅各

  小雅各(James son of Alphaeus)是第一位耶路撒冷主教。傳統上的說法,認為小雅各即是十二門徒中,亞勒腓的兒子雅各,他的母親也名為馬利亞。可能因為他年紀較小,或身材較小,所以稱為小雅各,而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則被稱為大雅各。

5.Bartolomeo巴多羅買-人皮、剝皮刀

  又名拿但業(Nathanael)。有些學者認為他就是腓力介紹給耶穌為門徒。為人坦率誠樸,口直心快。腓力告訴拿但業說他遇見了彌賽亞,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不信,脫口而出說道: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麼!所以耶穌一見他就稱讚他:心裡沒有詭詐!他立即回答說:拉比,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耶穌升天后,他曾到印度、亞美尼亞等地傳道,最後在亞美尼亞殉道,死得很慘,被斬首、剝皮、倒釘十字架上。米開朗琪羅的名畫《最後的審判》中那個從天而降宣布審判的人就是巴多羅買。

6. Simone西門

  奮銳黨西門(SimonCalledZelotes):跟隨耶穌以前曾是一名奮銳黨成員,因與西門彼得同名,固在名字前加上奮銳黨以表區別,奮銳黨是西元一世紀時猶太法利賽人中的一個極端激進的政治派別,其成員以下層人民為主,宗教上狂熱地擁護傳統律法,蔑視其他任何權威;政治上激烈地反對羅​​馬占領及猶太希律王朝和撒都該派的統治,宣稱彌賽亞即將來解救猶太人的民族苦難。其中一部分兒女熱衷於搞恐怖活動,被稱為「匕首黨」。奮銳黨西門在埃及、波斯等地傳道,後來殉道。天主教會定1028為其瞻禮日。

【右側】

21.129右.jpg

1.Paolo保羅-寶劍、大鬍子

  保羅在天主教會中被稱為「非猶太人使徒」,基督教會的創始人。他是羅馬公民,早年名為掃羅,積極參與迫害基督徒的活動。在赴大馬士革途中,被耶穌顯示神蹟,發出的強光令其雙目失明,跌翻在地,並聽到耶穌的責問。三天后,耶穌再顯神蹟,間接令其復明,並改名保羅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會。西元 64 6 29 日在羅馬與聖彼得一起受到尼祿皇帝迫害,因保羅是羅馬公民,被判處以寶劍斬首之刑。保羅不是耶穌生前的弟子,也非由教會選出,他多次強調,他是由上帝與耶穌基督直接選定的,位階不在十二使徒之下。

2.Giacomo il Maggiore大雅各

  西庇太的兒子,約翰的哥哥。耶穌為他們起名為Boanerges,意為「雷子」(Thunder Brother)。傳說大雅各傳福音到西班牙,回耶路撒冷後,在希律王刀下遇難。殉難後因他的遺骨在西班牙孔斯特波拉被發現,使得此地成為僅次於耶路撒冷及羅馬的基督教朝聖聖地。由法國西南部幾乎橫穿西班牙北部,全長 800 公里,通往孔斯特波拉城朝聖的「聖雅各之路」,據說與天上銀河位置對應,自古以來就成為一條性靈朝聖之路,朝聖者人人都佩戴一個貝殼符號。在與摩爾人的戰爭中,聖雅各被奉為西班牙的庇護者、摩爾人的災星。身穿朝聖服裝騎著白馬,帶領西班牙軍隊擊敗阿拉伯軍隊,獲得統一。

3.Tommaso多馬

  漁民出身。據《約翰福音》記載,耶穌知道拉撒路死了,就要去救活他。拉撒路的家離耶路撒冷很近,當時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正想捉拿耶穌,門徒們勸耶穌不要冒險到那裡去,耶穌不聽。這時,多馬挺身而出,對大家說「我們也去與他同死吧!」耶穌復活後向門徒們顯現,第一次多馬不在場,沒有親眼看見耶穌,就表示懷疑,說一定要親手摸摸耶穌被釘的傷痕後才能相信。過了八天,耶穌又向他們顯現,對多馬說:「伸出你的手來摸摸我的傷痕!」多馬這才相信耶穌真的復活了。因此後人稱他為「懷疑的多馬」,成為文學作品中性格多疑的典型人格。據說,他曾到波斯、印度傳道,在印度被人用長槍刺死而殉道。

4. Filippo腓力

  耶穌最早親自選召的門徒之一。跟隨耶穌後又把自己的朋友巴多羅買介紹耶穌作門徒。耶穌升天后,腓力曾到小亞細亞一帶傳道,最後在希拉波立殉道。

5.Matteo馬太-福音書

  馬太蒙召前在當稅吏,後受到耶穌的召喚,改名馬太,是「神的恩賜」的意思,。稅吏為羅馬政府服務,是猶太人(尤其是法利賽人)看不起的職業,認為稅吏都是仗勢欺人,敲詐勒索的罪人。馬太自己並不避諱這一點,他在自己寫的《馬太福音》中直接自稱「稅吏馬太」,而其他福音書則沒有使用這種稱呼,或使用婉轉的說法。由於職業上的習慣,馬太在神默示下的著作中較多地記錄了一些有關銀錢的事,而且對法利賽人的反感很明顯。耶穌升天后,馬太在巴勒斯坦一帶傳道多年,後來又到外地去傳道並殉道,遺骨現存義大利的薩萊諾。

6.Giuda加略人猶大

  即出賣耶穌的猶大。加略是猶太南部的一個城市,註明他的籍貫是與亞勒腓的兒子猶大相區別。加略人猶大是十二使徒中唯一的非加利利人,精明幹練,善於理財,耶穌委派他管路錢袋,後來以30塊銀錢為代價把耶穌出賣給猶太教當局,帶領大祭司的差役到客西馬尼園去以親吻為號捉拿耶穌。所以西方常用「猶大的吻」代表「叛賣活動」、「陰謀詭計」或「口蜜腹劍」、「猶大」也成為「叛徒」的同義詞。西方人忌諱「13」也源於此。耶穌受難後,猶大後悔莫及自縊而死。為補足十二門徒之數,門徒們又補選了馬提亞(Matthias)以代替加略人猶大。

uCorsini Chapel科西尼禮拜堂

21.130科西尼禮拜堂(圖片來源:google).jpg

建在一個古老的墓地之上,是A.Galilei1734年為教皇興建。祭壇上方的作品,是用鑲嵌畫複製的科西尼作品。(圖片來源:google

21.131科西尼禮拜堂.jpg

天花板

21.132科西尼禮拜堂.jpg

教宗Clement XII的陵墓是Giovanni Battista Maini所建

uChapel Lancellotti Chapel del Transito

21.133Chapel Lancellotti 與 Chapel del Transito.jpg

uChapel BonifaceVIII波尼法伽八世壁畫

21.134波尼法伽八世壁畫(圖片來源:google).jpg

Borromini把中世紀作品的殘片完美地融合在新建大殿環境中。例如他在教皇波尼法爵八世 (BonifaceVIII)的陵墓上,配置這幅喬托(Giotto)的壁畫殘段,畫中描繪這位教宗於1300年宣布為第一個聖年時,在大殿北面加建一個有上蓋敞廊的情景。此畫是喬托在Assisi繪製聖方濟生平故事壁畫之前的作品。

 

360度線上參觀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拉特朗聖約翰教堂

 

arrow
arrow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