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和杏珍在這個充滿大大小小池塘的飯店裡散步,對面是我們家





椰子樹後面是游泳池和餐廳




到西邊的沼澤區可以看到許多鳥哦!



    Anuradhapura是斯里蘭卡最古老、歷史遺跡最龐大的城市,想要一探佛教的古文明,就不能不拜訪Anuradhapura,它距離可倫坡270公里,與Polonnaruwa相距約100分鐘車程,是斯里蘭卡「文化金三角」的北頂點,被斯里蘭卡人稱為「聖都」,一直隱藏在深密叢林中的Anuradhapura古城遺址直至1912年才被發掘.


    西元前5世紀,北印度王子Vijaya帶領700名隨從在錫蘭島建立錫蘭王朝,定都於此。按照印度雅利安人的占星傳統,以雅利安人的先神「Anuradha」命名(即西方天蠍座),「pura」則是城市的意思,所以Anuradhapura也可稱為「天蠍座之城」。西元前3世紀佛教傳入,Anuradhapura成為佛教中心。到西元前1世紀,Anuradhapura已是座有完善給排水系統、商人雲集的國際大都市,光Anuradhapura城區就超過40平方公里,當時每天需要7百名清道夫來維持城市的清潔。城中有王宮、寺院佛塔以及專供商人和外國人居住的小區,城外有專門的墓地,而溝渠連接的大型水庫至今仍為城市供水。最有意思的是寺院裏的公廁,由雕刻出腳踏或座位的廁石和三個摞起的的大陶罐組成,排泄物由廁石上的孔流入第一個陶罐中,過濾後進入第二個,等到最後排入地下的已經是無污染的清水了,比現代的還要環保,難怪考古博物館專有一處庭院展覽各式各樣出土的廁石。西元412年,中國高僧法顯從印度渡海而來,在Anuradhapura居住兩年,在他的《佛國記》裏詳細描述了Anuradhapura的繁榮。從西元前5世紀到西元後11世紀將近一千五百年,都以此地為首都,其間經過數次摧毀重建,直到1017年才完全喪失首都應有的功能,結束了Anuradhapura王朝。


    Anuradhapura分舊城和新城,舊城區可說是斯里蘭卡甚至東南亞最大的考古中心,城區古代修建的複雜灌溉系統至今猶存,包括古水庫3座:一為西元前3世紀修建的帝沙水庫,二為西元1世紀修建的伐羅水庫(3座水庫中最大的,至今仍提供用水);第三座為婆娑瓦庫拉瑪水庫,相傳建於西元前505年。如今挖掘出來的城堡遺跡,有槃陀迦阿巴耶王所築內城的城牆及其宮殿廢址,及後來所建的佛牙廟;釋迦牟尼佛的佛牙在西元前4世紀前,一直都保留在印度,後因戰亂才由東印度的Kalinga輾轉來到斯裏蘭卡,首先的安置地點就在Anuradhapura佛牙廟,之後隨首都的變遷,最後供奉在康堤的佛牙廟現址。舊城現已闢為專供考古和觀光的古墟公園,而一般市民的生活區及相關國家或國際學術機構則集中在新城區。


Mahauihara聖菩提寺



    這個城市的發展是以火車站西邊的一株菩提樹為中心,使他成為昌盛一時的政治、宗教首都,並在198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當地人說法這棵菩提樹是佛祖悟道的那棵菩提樹的分枝。



    進入聖菩提寺寺院區,首先是一道白色宮殿式大門,門上雕著Sanghamita持菩提樹苗的雕像。入口台階前的地面上有雕飾美麗圖案的月石,走過這個月石具有清淨身心與吉祥如意的象徵。台階兩旁是守護風調雨順的Nagaraja神祇,代表保護寺院、避除惡靈、預防水災之外,還象徵四時豐收。



尚未出嫁的姑娘注意啦,這可是祈求姻緣的聖樹!



我們正巧遇見一個來還願的姑娘,她捧著瓦罐裝的水,虔誠地繞著佛樹走一圈



然後獻水給佛樹,連做三次…



最後一次是她男朋友獻水給佛樹



 


軍隊守衛2300歲的Sri Maha菩提聖樹



    西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兒子Mahinda達率IttiyaUtiyaSambalaBhaddasala四位比丘等數名一團出家眾渡海來到這裏,在Missaka hill山上遇見正在打獵的Tissa王,勸其皈依佛教。國王十分歡喜領受佛法並皈依佛教,在短短一週內,影響朝中的大臣與人民有8500人歸信佛教,Tissa王布施其皇家花園改建為大寺作為弘法中心,建立僧團組織,於全國各地設立戒壇傳授戒法,此傳戒制度一直延續至今,後來即發展為「大寺派」。國王並派姪兒阿利沙往印度請准阿育王,不久阿育王的女兒Sanghamita渡海來此建立比丘尼戒臺,為國王的公主及其侍女授戒,並將佛陀悟道時坐於其下的菩提樹的枝條帶來,國王親自前往港口迎接,從港口到Anuradhapura 100多英里的沿途都插滿了彩旗,菩提樹的枝條被供奉在一座高臺上7天後,種在城內。國王在位40年,廣建許多佛寺,是讓佛教落實在島上的一位偉大君王。從此佛教在斯里蘭卡傳播開來,成為僧伽羅人的唯一信仰,而聖菩提樹也成了佛教信徒朝拜的聖物。隨著時光流逝,印度佛陀Gaya的大菩提樹(Bodh Gaya,即第一代),在分出聖菩提樹插枝的10個世紀後便死去,現在原址上的那棵是80多年前聖菩提樹的分株。不僅Gaya,在佛說法的鹿野苑,佛入滅的拘施那加羅,及各佛教國家的著名寺廟,都有聖菩提樹插枝長成的大樹。



    第二代的Sri Maha菩提聖樹已2300多歲,被尊為國寶,斯里蘭卡人對其崇拜程度僅次於佛牙。全天候24小時由軍方二百餘人保護,四周有八大寺廟護衛,其中一座名「菩提樹寺」,只有僧侶可為此樹澆水。聖樹高達幾十米,樹幹粗可幾人合抱,枝柯繁密,葉片翠綠。由於斯里蘭卡人對這棵樹的尊敬,所以四周以石牆圍起來,石牆外還圍上一圈金色欄杆,牆內有三段基台,覆以潔淨且細軟的沙。進入時每個人都必須脫去鞋襪赤足頂禮,在踏上第一段基台時,就必須跪拜。沙地上擺著許多信徒供奉的陶製油燈,日夜燈光不滅。樹身不如想像中的巨大,但在史學家眼裡,這棵千年神木也有其與眾不同的特色。樹身周圍及石牆上掛滿五彩繽紛的色旗,這是斯裏蘭卡人在此祈福許願,獲得實現後的還願旗,看那層層又圈圈的彩色旗,也就不難想像這棵佛樹靈驗的程度了,遊客們不妨也祈禱許願試試,但要記得回來掛還願旗喔!



在聖樹下專心讀經文的僧侶


    二、三千年來多次的毀滅性戰爭,這株佛樹完全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是斯裏蘭卡國境內少數擁有的「軟枝菩提樹」,葉片小而淺綠稀疏,與一般濃密深綠的菩提樹不同。由於枝軟,每當菩提葉多生,整棵樹的分枝莖幹均會下垂或斷裂,這也是為何樹旁會有無數枝鐵桿支撐的原因,形成一個非常特殊的景觀。菩提樹葉據說是佛陀賜給人們的禮物,有機會拾起剛掉落的聖樹菩提樹葉,將可獲得佛祖的庇蔭保佑,所以每棵菩提樹下永遠很乾淨。當地人無不期待能擁有一片佛樹的樹葉(但絕對不可摘取尚在樹上的菩提葉或枝,那可是對佛祖的大不敬,院方也絕對禁止)


 



聖菩提樹寺院的圍牆一角,堆放幾尊殘破的佛像與石碑,其中一對守護神雕像Nagaraja (Cobra King),以優雅的姿勢站立,一手持著象徵豐饒的寶罐 (Purnaghara)、一手持果實累累的植物,身邊圍繞著歡喜的侏儒Gana,精美的千年國寶成了群猴嬉耍棲息之處



Brazen Palace千柱廟(亦稱黃銅宮)



    西元前1世紀因樹而建的寺廟,歷時6年才建成,主要用作舉行佛教大典及重要會議。長、寬、高均為45,宮內有900間房屋供僧侶修行居住。普通僧侶住底層,佈道者住二層,德行及果位越高者,所居層數越高,最高四層專供阿羅漢使用。整座建築的1600根石柱排成40個同心圓,石柱支撐著一個巨大的銅瓦圓頂,所以又稱「銅宮」或「千柱廟」,據說當年樓高9層,華美絕倫,狀如一白色法傘,以水晶山為托,以銀為桿,以珊瑚為柄,上有寶石雕成的8種瑞象,四邊掛數行小銀鈴,叮咚作響。宮殿底層雕有400頭石象,象牙也用玉石鑲嵌,可以說是相當宏偉壯觀的寺廟,可惜僅維持15年即因火災而燒毀。人民自發重建7層銅殿,後銅殿再受戰火毀壞,於189年重建為5層宮殿,並於263年擴建至7層,但最後仍逃不過戰火破壞淪為廢墟,只餘下404016百枝花崗石柱供後人憑弔。其中的「月石」是斯里蘭卡最傑出的雕刻品,更是觀光客爭相參觀的對象。



像這樣的大樹在斯里蘭卡到處都是…






三大佛塔

    斯里蘭卡的佛塔全身漆白色,沒有金頂也沒有其他色彩,除非是荒蕪的廢塔,才露出石製的內在,有的還長滿雜草。佛塔四周常有數十株光禿禿的石柱圍繞著。石柱數目不等,有的還傾向一側。白色的佛塔在中心,加上零星的石柱群,形成斯里蘭卡佛寺的一種特殊景觀。整個Anuradhapura古城遺跡是由Ruvanveliseya佛塔Abhayagiri佛塔及Jathavana佛塔等三座大塔包圍鼎立。佛塔當地稱「Dagoba」,是半圓形白色外表建築物,頂上有方塔及圓錐形尖塔,裡面埋藏的是佛教聖人骸骨或舍利,佛塔的四面沒有門可進入。三座大塔直徑都大約90公尺。



    Ruvanveliseya佛塔(大寺塔)是由積極護持佛教的國王Dutthugamini興建於西元前2世紀,地基深45公尺,直徑有90公尺,以黃色的印度黏土及白色的磚塊砌成,磚塊估計有四千餘萬塊,故外觀呈現純白色。



虔誠的婆婆



    歷經2千多年來,建築體多已殘頹,塔身周圍還有部分殘存磚砌基座遺跡與雕像,現整體均已重新修建。當年塔高103,頂尖的水晶光輝閃爍,可見於幾十公里之處,如今塔基仍巍然高聳。




Ruvanveliseya佛塔下的石雕象群充分顯示出大象深受斯里蘭卡人的尊崇。




塔內藏有釋迦牟尼佛的遺骨,及一缽佛陀舍利子,為舉世供奉佛舍利最多的佛寺



被熱昏的小貓咪...



從脫鞋處走到佛塔還得經過這段長長的通道,你能想像赤腳走在高溫的地板上嗎?每個外國人都是用跳的來參觀!連斯里蘭卡小孩都受不了呢!



黑面猴早就躲到樹蔭底下乘涼...




Abhayagiri佛塔高120公尺,當年為供養佛陀鎮骨而建造,裏外三層石柱尚存。





    斯里蘭卡最獨特的雕刻,是立於塔寺石階兩側的守護神石,和鋪在階前的半圓月形石。守護神石通常雕刻蛇神那伽。月形石則刻有多條鳥獸行列與花卉圖案相間的淺浮雕飾帶。Anuradhapura地區68-10世紀的月形石浮雕最為精美。



Moonstone月石





    月石是舖設在寺院門前地上的半月形花岡岩石雕,踏上石梯前有半圓形的月石,讓人先定心再禮佛。半圓形或圓形的月石(14世紀以前的月石呈半圓形,以後有的改為圓形)就像台階前的門墊,功能不僅淨足更能淨心。光腳站在月石上,灑上一些水,讓陽光清風吹乾雙腳,再步上石階,一步一步向著佛祖的雕像前進。月石周圍圍繞著帶有象徵意義圖案的同心圓環。正中央的蓮花瓣浮雕象徵人世間的輪迴;次圈是一隊代表「善惡界限」的鵝;接著一圈為象徵忌妒、仇恨、憤怒、廝殺的爬藤植物,其次是象徵「誕生」的大象、象徵「衰敗」的公牛、象徵「疾病」的獅子、象徵「死亡」的馬;最外一圈是火焰,代表人間俗世的煩瑣,走過它,忘記它,心可以慢慢靜下來。月石是希望入寺禮拜者能跟隨佛陀的教導,腳踏其上放下心中惡象,喻意進廟前先淨心。



Thuparama佛塔




    是斯里蘭卡最早的佛塔,建於西元前250-210年,由Devanampiya Tissa王建造。塔中供養約2300年前隨阿育王兒子Mahinda奉請到島上的釋迦牟尼佛的右鎖骨遺骨。摩哂陀二世(西元777-797年)曾用金片鑲銀條裝飾此塔。塔初建成時呈稻穀堆形,幾次重修後成為鈴狀。塔周原有雕花石柱支撐著圓頂,圓頂現已不存,四周石柱還遺留。石柱被排成2-4個同心圓,外層石柱比內層的小。柱身比例細長優美。上端裝飾蓮花,並刻有侏儒、鵝、獅等浮雕。此塔一直受到斯里蘭卡及其他上乘佛教國家的佛教徒的頂禮和珍護。



★佛塔


    佛塔的原始設計來源於印度,最初用來存放佛陀的遺物(西元前5世紀,佛陀曾三次來到斯里蘭卡),包括幾縷佛陀的頭髮、指甲以及其他曾經使用過的物品,如化緣缽等。最初的佛塔是由一個搗實的半球形土坯砌成,中間有一根木竿做為支撐,造型與天神居住的迷盧山(Mount Meru)很相似。神秘的迷盧山在南亞和東南亞曾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這種觀念甚至東傳到爪哇島。宏偉的佛塔直指蒼穹,它們在Anuradhapura王國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這種輝煌一直持續到西元10世紀。佛塔的形狀隨著時間的流逝也發生著細微變化,歷史學家將其分為幾種形式。無論被冠以何名或形狀多麼與眾不同,佛塔的塔尖或尖頂都指向蒼穹,象徵對佛教忠心耿耿,體現了這種建築形式和內涵的完美統一。最初的佛塔是簡單地用硬土坯和泥磚圍缽搭建,進而發展成為用繪畫、雕刻品、聖物和點燃的油燈來裝飾佛塔的內室。這種帶有繪畫的內室表示對佛的尊崇,工程一經完成將不可向世人公開。遍佈全國的每個寺廟都有佛塔,但最精美的佛塔只有在Anuradhapura和附近的Mihintale以及古城Polonnaruwa才可看到。




實在太熱啦!連嘟嘟車都躲在樹下乘涼….


Abhayagiri-vihara無畏山寺 


    西元前1世紀時,佛教教團開始分裂,摩哂陀長老所創的正統佛教為大寺派,而Mahatissa長老被斥破戒逐出大寺,國王Vatte Gamini Abhaya89-77BC)因幼時王子間爭位逃亡國外14年,逃亡期間曾受到耆那教神廟Sri Arama教徒的嘲諷戲弄,發誓將來一定夷平神廟改建佛寺。後來他終於復位,果然將神廟夷平的原址改建為「無畏山寺」供養Mahatissa,成立無畏山寺派Abhayagiri-Vihara。此派於西元3世紀時逐漸壯大, Mahasena國王接受Vaitulyavada的大乘經典教義。西元4世紀初無畏山寺派又再分出祇園寺派,形成三派鼎立局面,其中無畏山寺最大,有5千僧眾,大寺3千僧,祇園寺2千僧眾。法顯抵斯里蘭卡時正值無畏山寺派興盛之時。從地圖看無畏山寺遺址包括佛塔(Stupa)、菩提樹(Bodhighara)、佛殿(Image House)、餐廳(Refectory)藏經閣(Ratnaprasada Chapter House)、雙池(Twin Ponds)、象池等,規模相當龐大。寺院遺址現僅存佛塔與四周的石柱,而無畏山寺塔令人印深刻,整座塔身均密布著雜草樹叢,散發出一種特殊的蒼涼,現在由聯合國協助下進行修復。


1Twin Ponds雙池



    以雕刻精細聞名的皇家浴池,被譽為「最美麗浴池」,建於西元前3世紀,是2個長方形的浴池相連,大池長度相當於小池倍半,中間只相隔一條走道,水先經濾盆過濾,由小池獅頭噴嘴將水噴入小池內,再由大小池相通的池底水管導引至大池供僧侶們沐浴。池邊的四周都是階梯,讓沐浴的人拾級而下,也是方便坐在此聊天、休息。


2Samadhi Buddha三昧禪定佛



    斯里蘭卡戶外的佛雕沒有彩繪或金箔,完全以精緻的石雕功夫取勝,線條柔美,更見優雅氣韻。西元4世紀的奧卡恩那石雕大佛正是此地佛像的代表作,高2餘,雙眼向前平視,神情安詳放鬆。石雕佛像上衣服由左肩垂至右胸,還有平整細緻的雕紋,右肩袒露著。佛的左右手掌交疊向上,雙腳採跌坐姿勢,右腳及右腳心向上,這是斯里蘭卡特別常見的坐禪式,令人覺得輕鬆舒適。佛像的雕刻風格受南印度阿瑪拉瓦蒂(Amaravati)、與龍樹山(Nagarjunakonda)地區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