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整天都是古蹟之旅,早上先去參觀斯里蘭卡第二古王朝首都-Polonnaruwa,回溯斯里蘭卡2500年歷史,也像中國一樣分為許多不同朝代,但中國是以人物或民族做為朝與朝間的區隔,斯里蘭卡卻是以建都位置來分野,大致上可分三個階段:西元前5世紀到11世紀以Anuradhapura為首都,是所謂的Anuradhapura皇朝;11世紀斯里蘭卡人驅逐印度人後,發現Polonnaruwa的自然條件更適合生存(蚊子較少),於是遺棄當時已有1500年歷史的Anuradhapura,搬到這裏居住,成就了這個時間不長卻有輝煌建樹的Polonnaruwa皇朝,之後的幾次建都也僅維持短短的幾十年,直到13世紀為避免侵略者的計畫性遷都,才由平地轉向山區,也就是最後1519世紀的Kandy皇朝。這三個階段的建都位置,正是今日「文化金三角」的三個頂點(Anuradhapura阿努拉德普勒、Polonnaruwa波羅那魯瓦、Kandy康堤)。朝代的變遷是以佛牙所在地而改變,嚴格講起來,整個斯里蘭卡的歷史,其實是架構在代表王權的佛牙爭奪史上。


    Polonnaruwa是金三角的東頂點,是斯里蘭卡10591207年的國都所在。歷史的黃金時期是國王Parakkamabahu I (1153-86)Nissanka Malla (1187-1196)兩位國王在位時。這個階段無論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發展都達到最盛。Parakkamabahu I 勤政愛民,建造巨大的Parakrama Samudra水庫,整頓內憂外患不安的政局,進行對外貿易與交流,包括阿拉伯、東南亞諸國與中國。佛教經過數十年的劫難後,在其領導下展開新的局面。Polonnaruwa大部分景點都在主要道路兩旁,因此在這裏漫步或騎車都很舒服。如果只有半天時間,建議使用自行車,如果有一整天時間,徒步也是一個選擇。



斯里蘭卡的「都江堰」-Parakrama Samudra水庫


    從西元前3世紀起斯里蘭卡的國王就開始建人造湖,巧妙地導引山泉與儲存雨水,利用於民生及農田灌溉,至今有2千多年歷史。據說Parakkamabahu I國王對建築與水利特別有興趣,也是一位有遠見的智者,國王曾下詔令:「任何一滴雨水,在未被人加以使用前,都不可讓其流入大海,雨水除非落在寶石及金礦上,否則必須將之集中起來。」據統計他興建了165個水壩,3000個運河,163個大型人工湖 (水庫)2376個小型水塘。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Parakrama水庫,它通過11個運河將水運送到其他較小的水庫。堤岸長13公里多,高12,面積24平方公里,可灌溉70餘平方公里,湖水清澈透底。原來堤上每隔一定距離就有石柱,柱上刻有梵文、新哈里文和變體新哈里文,現殘存的已不多了。這是斯里蘭卡從13世紀延續至今最大的灌溉系統,而且目前還在使用當中,跟四川的都江堰具有相同的意義。



在水庫洗澡的斯里蘭卡人



湖邊有政府經營的旅館,蒼鬱的林木中推開窗戶,面對著浩瀚大湖的那份寧靜和怡然,沒有親身體會是很難以想像的;這座旅館可是為了1954年英國女皇出訪斯里蘭卡而建造的行館。是觀看日落的最佳地點。


Rock Statue聖人石像


    湖岸邊立有一尊比真人尺寸還要大的石像,高3.5,建於12世紀,雕刻風格寫實﹐既表現了僧伽羅人獷烈的性格﹐又表現了佛教徒的虔誠和王者的尊嚴。當地人稱之為「聖人」,有人說它是Agastaya,一個印度教教師,他手中拿著的是一本書;更多的說法是Parakkamabahu I國王,頭戴高冠,微閉雙眼,雙耳長垂及肩,微凸的小腹裹著紗龍,表情端嚴肅穆,赤足而立,手裏拿的一說是象徵皇權尊貴的玉板,另一說法是代表古代智慧佛訓的「貝葉經書」。但是有那麽一個不太尊敬笑話,說國王拿的實際上是一條蕃薯藤。


Potgul Vihara修道院藏經閣


    認為聖人石像是「Parakkamabahu I國王」被採信的理由是,前不遠處即是存放經書的修道院藏經閣,這尊雕像就像是國王恭敬地捧著經書,帶著肅穆的神色,穿越稀疏的林木步向修道院藏經閣。




Parakkamabahu I宮殿


Parakkamabahu I宮殿呈長方形,據說原來殿高7層,由30根柱子支撐著,一樓大廳面積就有 400 平方公尺,現存的宮殿遺蹟只到二樓台階,宮殿的圍牆厚達 三米,表面的浮雕已脫落,只剩內部磚頭。



這座宮殿長、寬各50公尺,配上相等面積的庭院,單一層樓就有1百多間房間,這也是當地人傳說中的「千房宮」。



正在進行校外教學的斯里蘭卡學生



認真地尋找答案中…



宮殿的入口一塊半圓型的精雕月石,發現輪迴的動物少哪一種嗎?答案是「牛」!根據史學家研究,Polonnaruwa皇朝時期,佛教與印度教共存、共通,國王的后妃有許多是印度教徒,為表對印度教聖牛的尊重因此刪除,形成特有的Polonnaruwa月石。


1Kumara Pokuna石造皇家浴池



皇家浴場呈正方形,四周的矮欄和浴池的石造建材上,都有精細的雕刻圖案,整體的建築表現了錯綜複雜的幾何學設計。


2Audience Hall議政廳





只剩下基座及石柱的長形議政廳,是國王臨朝聽政與眾臣會商國家大事的地方。皇宮遺址大部分都只剩下廢墟,保留最完好的要算是城牆。無論皇宮或宗教遺址都會發現,建築牆壁的下半部有很多動物裝飾,如最下面一層是各式各樣的大象浮雕,上面一層可能是人或獅子等其他圖案。表面看來這些浮雕只是姿態不同,如果站遠一點看,會發現這些圖案是連續的,好像動畫片的單圖一樣排列在一起。



現僅存地面的基座與石柱,台階分三段,前兩段入口處地面都有一個美麗的月石,第三段左右兩側則是守護神獸,每一段台階兩旁的的護欄與神獸造形設計的都極為巧妙而完美。入口的守衛像則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議政廳入口的月石



3、水井


4、印度教濕婆廟




宮城範圍內存有兩座Shiva Temple印度教濕婆廟,shiva廟供奉印度主神shiva,也就是濕婆。最明顯的標只是寺廟中象徵男性和女性生殖器的神器。這個13世紀的印度廟代表了印度信仰在斯里蘭卡的又一次擡頭。



巨大的石雕陽具吸引不少遊客的注目和莞爾。


斯里蘭卡的小吳哥窟-Sacred Quadrangle聖台區



    聖台區是遺址的中心位置,也是宮城內的重要景點。聖台是一塊約100平方公尺隆起的平地,包括Thuparamaya佛殿、Vatadage佛塔、三座舊佛牙寺Dalada MaligawaHetadageAtadageGal Potha石書及Sathmahal Pasada七層樓。整個聖台區就是皇族膜拜、祈禱、禪修、冥想之處。聖台區是整個遺址中最神聖的地方,要脫鞋赤腳走過細沙才能靠近膜拜,而且禁止與佛合照,因為在斯里蘭卡屁股對著佛像是非常不尊敬的。


1Thuparama佛殿



深受南印度藝術影響的佛殿,牆身厚達2,內仍留有8尊花崗岩石雕像,在火光照耀下佛像閃閃發亮,其中一個佛像頭部已損毀,其歷史較佛殿更悠久,據推測可能是由他處移送至此殿供奉。佛殿外面雖然佈滿青苔,而且表面雕飾破壞嚴重,但依然可以看見那些雕飾痕跡。


2Vatadage佛殿



Nissankamalla王於11871196年興建,是一座圓形建築,裏面供奉大量佛像。塔的覆缽圓頂和部份塔基已損壞。


 


塔外雕滿圖案的花崗石柱石階,入口處的守護神獸魔羯Makara所雕刻精致的花紋,展現當時登峰造極之藝術成就,是斯里蘭卡最精緻的,值得細意觀賞。



直徑18圓形平臺,圓形的建築圍繞著一個中心佛塔。



門前半圓形月石雕工極精巧



佛塔的四方各有一尊三昧坐佛,石雕佛像歷經近千年的歷史,依然保存良好。


3Nissankamalla Madapa



彎彎曲曲的石柱,為斯里蘭卡寺廟最獨特的建築形式之一。



斯里蘭卡各種遺址上都可以看到很多石柱,樣式不同,但功能差不多,就是用來支撐木質的上層建築。


4Dalada Maligawa佛牙寺



5Hetadage佛牙寺



Vatadage佛殿基座所看見的Hetadage佛牙寺



Nissankamalla王重修,意即「六十件遺骸之屋」,按名稱意思,Hetadage用六十天建成。內尚保留部份殘破雕像。



造型雕工精美的守護神石


6Atadage佛牙寺



    Vijayabahu國王所建的,意謂「八件遺骸之屋」,按名稱意思,Atadage則用八天造好。現只餘花崗石柱及一尊佛像。Atadage佛牙寺旁有一新哈里文石碑。由於Parakramabahu王幾經波折才從對手中奪回佛牙及佛缽舍利,故他曾對手下說:「由現在開始,佛牙及佛缽舍利將是王位正統的象徵。」而斯國人民亦認為,誰有佛牙誰就是國王,故無論遷都或逃難到那,都儘量將佛牙帶在身邊,待一切安頓後即興建佛牙寺供奉。


7Gal Potha石書



    在入口處有塊長8,寬1.8的石頭書,是斯里蘭卡現存最長的古代銘文,主要記述Nissankamalla王的成就和德行。石頭書南邊的Lata Mandapaya,可能亦是Nissankamalla王建造,為用於欣賞梵音聖讚之亭台,現只餘下多枝彎彎曲曲,別具美態的仿蓮花莖及蓮蓬頭花崗石柱。


8Satmahal Prasada七層樓



    柬埔寨風格的逐步減小像階梯狀金字塔的七層樓塔,漸高漸細的磚樓,四面皆設有壁龕及雕像,具有高度的對稱性,極像中國寺院的七級浮圖。



Kirivehera佛塔



是該區保存最完好的佛塔,為王后Subadra1183年建,因其外表已露出白灰泥,又稱為米塔。


Gal Viharaya加爾寺



加爾寺又稱Rock Shrine岩石寺,建於Parakramabahu王登基前和執政後。加爾寺以擁有姿勢不同的坐、立、臥石雕佛像名聞遐邇,四尊佛像依一座巨型花崗岩石雕刻而成。




左起兩尊為坐佛,一尊高約4.6



另一尊高約1,其中石窟寺的坐佛,周圍還有一些其他的神如梵天和毗濕奴,壁上有些裝飾性的壁畫。



7的立佛雙手在胸部交叉,面帶愁容,凝神肅立。相傳這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阿難看到佛祖靜臥而逝後痛苦萬分的情景。



14的臥佛是在一塊巨型的花崗岩上雕刻出來的,佛陀臉部渾圓而慈祥,耳垂幾乎垂至肩膀上,給人一種威嚴氣勢。臥佛的一側是尊冥思的坐佛,他的寶座裝飾著獅子和雷電圖形。此期的佛像追求巨大的尺寸和個性化的表現﹐衣紋多以間隔相等的平行凹線刻畫,是Sinhalese時代石刻藝術的頂峰。這裡規模雖不是最大,但空氣中充滿了莊嚴神聖、不可侵犯。曾經在英殖民時期發生過一事,一名英國軍官持槍射擊臥佛,才剛射擊完旋即遭到廟旁森林衝進來的野象群圍攻致死,是野象收到佛祖受難神召而來,或是對佛不敬的立即因果報應


古物博物館



    除了出土的工具,陶器,飾品外,大多是石雕或青銅的印度教神衹和佛像。館中最特別的,應該是將廣布在附近,只留下殘垣石基的遺跡,以縮小的模型重建,再現昔時風華。建築模型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高達七層樓的皇城、樓閣、澡池、花園,遙想當年輝煌盛世,如今卻只留下沈寂的塵土。歷史告訴我們,千古繁華往往只不過是蝶夢一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