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險家吳仕廣先生與女兒小婧子


  2007年《穿越新藏線極地之旅》是由中國知名探險家-吳仕廣先生帶隊,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探險不是去冒險!」,出發前的探勘與準備工作,是他對團員安全百分百的保證。負責籌劃第一段西藏行程的路說「只要聽吳導的話,不必擔心高山症!」,上網搜尋「吳仕廣」,就會發現他是個了不起的探險家:他,重新發現小河遺址;他,帶領中國記者穿越四大無人區;他,推動建立羅布泊人村寨….


 


從下面幾篇報導便可窺知一二….


《探險人物:吳仕廣43歲生命中68次穿越羅布泊》


http://tech.sina.com.cn/d/2006-04-14/1536904334.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60414 15:36 大連晚報 /本報特派記者 李秀峰甘肅敦煌電


自稱無論站在那裏都能辯清方向,熟悉羅布泊內的一草一木,羅布泊內所有的路都是他走出來的;著名探險家余純順失蹤後,是他指揮並找到其屍體….本報記者對話中國探險界傳奇人物吳仕廣


 


在中國,如果說起穿越羅布泊,人們通常都會想起被稱為「羅布泊第一導」的吳仕廣,今年才43歲的吳仕廣,在羅布泊內可謂是絕對的「路通”,他自稱站在羅布泊的每一個地方都不能迷失方向,而此次穿越,也是吳仕廣在其已經過去的43年的人生歲月中,第68次穿越羅布泊了。


u小時候就是「沙漠雄鷹」


此次探險隊中,既有科研工作者,也有隨隊進行採訪的包括本報及新華社在內的8家媒體記者及一些志願者.儘管大家都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對於不少人來說,即將面對惡劣天氣下的野外生活,這還是第一次。因此,近幾天,可靠探險隊的總指揮、人稱「羅布泊第一導」的吳仕廣自然成了眾多探險隊員追尋的目標,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向其請教,而吳仕廣總給予認真的解答。


吳仕廣告訴記者,從小生長在新疆一處偏遠山區的他,從五六歲開始,就經常在家附近的沙漠中玩耍,哪個時候,他就是當地比較有名氣的「沙漠雄鷹」。「不管白天跑多遠,到了傍晚的時候,我肯定會回到家中。小時候,在沙漠中也從沒迷過路。」吳仕廣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可能天生就是幹野外探險的料,因為從小時侯開始,無論我站在什麼地方,我都能辯清方向。這樣的特異功能讓我在沙漠中不能迷失方向。」


u穿越羅布泊是家常便飯


說起此次穿越羅布泊,吳仕廣胸有成竹。他一再拍著胸脯保證:只要大家進入羅布泊,他一定能將眾人安全地領出來。「羅布泊對我來說,早已經不再神秘,穿越羅布泊,對我來說可能就像家常便飯一樣。」據吳仕廣介紹,此前,外界所宣傳的他穿越過20次甚至60次羅布泊的說法,其實並不完全準確,按照他自己的記載,今年才43歲的他,這次應該是他生命中第68次穿越羅布泊了。「其中以科考及探險為主,但也包含了一些旅遊等專案,因為這是我的工作需要。可以說,目前羅布泊內所有的路,都是我走出來的。」目前擔任新疆地區一家大型旅遊公司副總的吳仕廣告訴記者。吳仕廣熟悉羅布泊內的一草一木,對於此次的科考探險,他充滿信心。「儘管羅布泊生存條件異常艱苦,只要探險隊扭成一股繩,發揮團隊力量,一定會戰勝任何困難,勝利從羅布泊出來。」


u探險羅布泊不要盲目


針對目前在國內眾多驢友中流行的探險熱,尤其是探險羅布泊熱,吳仕廣表示出了一定的擔憂。他指出,探險是一項充滿了危險性的運動,沒有充足的準備千萬不要嘗試。對於穿越羅布泊等這樣的活動來說,除了有充足的準備外,還需要有極高的科學技術支持。「就像這次,海事衛星電話帶了多部,在對外聯絡方面可謂是萬無一失。這些是一般驢友很難做到的。」吳仕廣表示,有不少人聲稱自己到過羅布泊,但從真正意義上來看,他們那種並不叫探險,是叫旅遊,花兩三的工夫在羅布泊週邊匆匆而過,根本體會不到穿越羅布泊的艱險。


「我舉個例子吧,我們這次科考探險就像是吃一次海鮮全家福,而有許多驢友所參加的所謂的穿越活動,只是品嘗到了一條魚尾巴。我們這次是要進入羅布泊的腹地,到真正意義上的死亡之海去。」吳仕廣說。「探險千萬不要盲目,也不要逞強。」吳仕廣給記者講了一件事:2005年秋,幾名探險愛好者開著一輛越野吉普車,闖進了羅布泊,以為自己能夠完成穿越,沒想到中途卻迷失了方向,最後差點困死在裏面,幸好遇到了另一支外地團隊,才從羅布泊內安全出來。「近些年來,因在羅布泊內探險而死在裏面的就有40多名,資料告誡我們:羅布泊,千萬不要亂闖。」


u2006年還有兩大探險壯舉


除了這次穿越羅布泊外,2006年吳仕廣還將參加兩大探險活動,都充滿了挑戰性。「一個是今年九、十月份穿越四個無人區,其中包括羅布泊、可可西裏等;隨後,我還將參加為期百餘天的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活動。」記者瞭解到,近些年來吳仕廣的腳印遍佈國內許多地方,包括羅布泊、可哥西裏、雅魯藏布江等多處眾多中外探險家夢寐以求的地方,每一次探險結束後,吳仕廣都是深有體會,他都會總結探險經歷及講經驗,為自己的下一次探險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羅布泊「小河」之謎》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9/n64527.htm 【大紀元329訊】(合肥晚報)3/29/2001 10:34:00 PM


朋友,你能想像得到嗎?在浩瀚無垠的羅布泊荒原,一個不足160平方米的沙丘上,竟有上百根巨大的胡楊木樁奇跡般地林立,每根木樁旁都掩埋著一座千年古墓。遠看,你會誤認為這是一片枯死的胡楊林;近前,才知這是人工豎起的木樁,并經過別出心裁的加工。木樁高出地面大約四五米,每根都有7到11個側面,均涂有赭紅顏色。歲月的風霜雖已使這顏色斑駁陸离,但仍依稀可辨,并使人產生許多聯想,甚至說是奇想……


u一片何等壯觀、何等神奇、何等宏偉、何等別致的古墓群啊!


可惜,自1934年羅布人奧爾德克帶領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幾番苦尋發現它之後,60多年來再無人找到它在何處,如今是什么模樣?


這就是吳仕 廣 先生在帶領我們穿越途中,多次提到的羅布荒原謎中之謎的又一謎-「小河」之謎!這里「小河」的含意已不是指某一條小小的河流,而是一座「有1000口棺材的沙丘」、「奧爾德克的古墓群」,是「小河遺址」的簡稱。吳仕廣向我們講述了當年奧爾德克發現這「有1000口棺材的沙丘」的經過。1900328,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在向導羅布人奧爾德克的幫助下發現樓蘭之后,二人結下了生死之交。在1902年斯文赫定回國之時,他對自己的患難朋友奧爾德克說:我還會再來羅布泊!


果然,在32年后的19345月,斯文赫定帶著年輕的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重又來到了羅布泊。奧爾德克听說闊別了30多年的老朋友來了,便像野鴨子一樣「飛到」了斯文赫定身邊,這年他已72歲。老友相逢,徹夜話舊。長談中,奧爾德克說他在20多年前,一個人在羅布荒原上四處奔波,實際上,他已經是一位出色的羅布人探險家,也想用自己的行動有所發現,有所探索。一天,他沿孔雀河的一條支流向南走去,大約走了幾十公里,突然在一個沙丘上發現了一片遍地是棺材、每口棺材旁都奇怪地豎著一根粗大木樁的古墓群。据記載,此前無任何人發現過這處遺址,奧爾德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發現者,故把這處遺址叫作「奧爾德克的古墓群」。


u爾德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發現者,故把這處遺址叫作「奧爾德克的古墓群」。


斯文赫定對此事极感興趣,但由于忙著完成其他考察任務,就把尋找古墓群的重任交給了貝格曼。貝格曼一行在奧爾德克帶領下,沿孔雀河的一條支流南尋。面對這寬僅20餘米,長不足百里,最后流入沙漠深處的無名河,貝格曼為了使自己的尋找有個標識,就因其水量小、河床窄,順口用生硬的漢語說出了「小河」兩個字。自此之后,這「小河」越叫越響,越來越被人矚目。貝格曼等沿這小河繼續南行了六七十公里,遠遠望見一處沙丘,上面隱約看見一些密密麻麻的木樁。經過千辛万苦,72歲的羅布老人奧爾德克終于惊叫道:「就是它!這就是那個古墓遍地的小山!」


在這有1000口棺材的小沙丘,貝格曼他們發現了許多木乃伊、木板和毛織品殘片。最使他們激動的是:發現有一具木乃伊竟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從穿著及埋葬情況看,是一富貴人家的女兒,後人稱之為「樓蘭公主」、「羅布泊美女」。


 


《即使是駱駝也要常補水》


http://lifestyle.thebeijingnews.com/0498/2007/05-16/014@120521.htm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5-16 12:05:21 · 來源: 新京報    采寫/本報記者 宋豔青


越來越多的人將眼光投向遼闊無際的沙漠。而大自然美麗的身段與瘋狂的脾氣從來都如影相隨。我們對於當地的地形地貌和其中可能潛伏的危機瞭解多少?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又應該做出哪些預案?被譽為“沙漠之虎”的羅布泊第一嚮導吳仕 廣 先生表示,“在戶外探險中應當遵循自然基本原則”。而我們瞭解自然同樣應該理性當先,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以減少不必要的犧牲。


駱駝一次性喝足水後,最多能走45天,一定要備足駱駝的水。沙漠中有季節風,並導致沙塵暴。當天氣悶熱,東或西邊地平線發黑並有向上緩慢升起的跡象時,半小時後沙塵暴就要到來。


u實例分析


氣候 最怕3-5月的沙塵暴


野外的天氣變化對戶外活動的影響很大。吳仕廣很小的時候,就領略過沙塵暴的厲害。記得是在5月份,上初一時,碰上一次沙塵暴,他們幾個同學躲在蘆葦蕩裏,背靠著背,靠吃蘆葦的根挨過了三天。


多年在新疆的沙漠探險經歷告訴他:3-5月,沙塵暴刮得比較大,一刮就是二、三天。而避開這個季節的沙塵暴,一次最多持續在20個小時左右。沙塵暴來臨前的症狀:天非常悶熱,西或東面的地平線發黑,有向上緩慢延升的跡象。約半小時之後,沙塵暴來臨。


紮營 瞭解沙漠的季節性風向


將帳篷口避開風口紮營是大家的常識。有一次,吳仕廣帶隊進入沙漠,令人納悶的是,他的帳篷口卻朝向當時正起的西南風向,且示意大家照此來做。誰知沒過多久,風開始轉向,呼呼地刮起了東北風,這下帳篷口處在了背風的方向。


原來根據吳仕廣長期出入新疆沙漠的經驗,4-5月份,沙塵暴一般從南面來,其他月份一般是從東北面來。


防凍 挖土坑取暖簡單有效


789月進塔克拉瑪幹沙漠,天氣太熱,地表最高溫度能達到六、 七十攝氏度 ,人與駱駝都將忍受不了,這個季節所需的水是11月份進入沙漠的五到六倍。所以吳仕廣他們一般將進沙漠的季節選在11月至翌年3月期間,這時候主要考慮的是天寒防凍方面。氣溫一般在零下15-20攝氏度左右。有一次碰上夜間最低氣候達到零下42攝氏度,凍傷或睡不好都會影響第二天的體能。為防凍保暖,他們一路撿枯枝,在宿營地挖坑,燒成炭後再在上面鋪上20公分的沙子,在此基礎上再搭帳篷,待沙子慢慢散熱,溫度上升到了零下十多攝氏度。如碰上西伯利亞大寒流時,為取暖方便,有時需改變路線,走有燃物的地方。


u沙漠之舟


最多5天就要給駱駝補水


吳仕廣表示,再好的駱駝一次性喝足水,一般能行走四、五天左右,最多不能超過六天。否則,就可能使人與駱駝都圍陷在沙漠中。經驗告訴他:探險途中萬一需補充水時,可尋找那些有植物生長的地方,給駱駝補充一些咸水、胡楊枝等。長著蘆葦的窪地,挖地3-4,植物根系所到之處可能有水。


冬春豆餅、夏秋苜蓿保證體力


駱駝是雜食性的動物,在什麼季節吃什麼東西,也有換味一說。新疆那邊的駱駝,冬春季節,一般是將包米、豆磨成小顆粒狀做成餅,而夏秋季節,主要飼之以一些高蛋白的植物,如苜蓿等。吃雜草、蘆葦等,不及苜蓿的蛋白質、熱量高。另外,不同區域的駱駝吃的東西也不一樣。如蒙古人養的草原駱駝,有的就不吃包米,所以一定要瞭解當地駱駝的生活習性。


七、八歲的駱駝最有力量


選駱駝還需考慮幾個方面:駱駝的年齡,5歲以後到13歲之間的體能好,以七、八歲的最有力量。2-4月份,特別是公駱駝,在發情期喜歡到處跑,有的還會咬傷人。所以公駱駝一般選那些閹割後的。母駱駝不要選那些懷孕的駱駝。駝峰越大,說明它儲備的脂肪越多,其耐力就越好。3月底4月初,駱駝開始掉毛,一直持續到6月份脫光。當地的駝工對於如何防止它們夜間逃跑,在給駱駝綁腿上很有講究,用繩串起五、六峰駱駝,還要避免繩子纏繞在一起等,所以最好能邀請駝工一起同行,一般四峰駝駱配一名當地駝工。


u物品


防沙:在沙漠中徒步,宜穿徒步衣服,不活動時加一套衣服,不能穿羽絨服,因為羽絨服不透氣,出汗後身體會感到很冷。有的人用滑雪的雪套來作護套防沙,缺點是行走中腿會很熱。


負重:11月份進沙漠一天一夜約需8瓶礦泉水/人。晚餐要吃熱麵條或飯,輔以肉類以補充能量。為防西伯利亞寒流,一般應多準備一天的東西。不含食品,每人背負的東西約25-30公斤,如有駱駝一般人背負15公斤左右。


用水與環保:儘量帶可降解的用品防止污染。大小便,可埋掉或在有草的地方供一些微生物、動物來侵噬。


防毒:在新疆的沙漠中沒有有毒的東西,包括蛇也是無毒的。需帶一些防蚊蟲叮咬的藥物,如鎮紅花油、風油精等。


u組織辦法


活動中 2-3人在家等電話


防止失去聯繫以六天的行程來說,一般為一個人一峰駱駝,四峰駝駱帶一名當地駝工,一個領隊帶五、六名遊客。活動中專門有一個工作人員到營地指導客人紮帳篷。如果人多時,還會帶一個專門做飯的。此外,有2-3人在家等電話。一旦出事,救援中心可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出事地點。


危險時 及時卸重、休息並補充葡萄糖


普通遊客在沙漠中一天的行程不超過20公里。領隊在行進中要隨時觀察隊員情況,達到體能極限時,會出現臉色發青、發白,發紫,大聲喘氣,走路搖晃,休息時拉不起來等症狀,可通過補充葡萄糖,卸重、休息等來加以改善。而對於隊員體能的判斷在發生問題前就應先考慮到。


u緊急救助


提前與當地的救助站取得聯繫


吳仕廣表示,1996年他們在烏魯木齊成立了救助站,2002年在庫爾勒成立了救助站。去年又在烏魯木齊找了一家合作單位———沙漠之狐俱樂部,成立了一個新疆野外救援中心。旗下有幾十輛越野車,許多有過探險經歷。有人24小時值班,面對整個新疆境內的探險活動展開救援。今年年初又在庫爾勒成立了其分部,主要覆蓋南疆。出發前可與這些救助站建立聯繫。


 


 


 


《本報記者「與世隔絕的10天」連載7 -沙漠之狐吳仕廣》


http://gdj.dl.gov.cn/dlwb/news/jsp/shownews.jsp?id=80718  [記者 李秀峰]  2006-05-06 02:57  


u環保羅布泊 尋找彭加木


本次探險隊在進入羅布泊後,遇到了一個又一個險情,但都在總指揮吳仕廣的率領下化險為夷,用王士俊大哥的一句話就是:雖然一些人將吳仕廣稱作「羅布泊第一導」,但在我們眼裏,他更像是一隻沙漠之狐,他用他的機敏帶領我們征服了羅布泊。 而吳仕廣正在做和即將要做的事情,或許可以用彭加木生前的一句話來概括:「我準備用自己的骨頭,讓羅布泊的土壤多添一點有機質。」


u最大信心 不用輔助儀器就能穿越羅布泊


初聞吳仕廣的名字,似乎很容易判斷出父輩對他未來之路的期望。事實卻背道而馳,他選擇前行的方向,是戈壁深處、沙漠腹地,以及有著夢幻名字的不毛之地—羅布泊。為此,他放棄了隨父母移居香港,放棄了舒適的生活,而從事艱苦的野外工作。從1992年至今,吳仕廣先後68次深入羅布泊。與嚮導吳仕廣的初次相識,是2005412在敦煌的陽關大酒店。他皮膚黝黑但身形消瘦,與想像中人高馬大的大漠漢子相去甚遠。雖然當天晚上香氣四溢的菜肴鋪滿了桌面,他的興趣卻始終停留在羅布泊、樓蘭、野駱駝,以及樓蘭的貴族墓葬,整個飯局幾乎沒動過筷子。


羅布泊探險者稱吳仕廣為「吳大俠」。從1990年踏入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那一刻起,他對探險的興趣就一發不可收拾。1992年,他第一次闖進傳說中的羅布泊和樓蘭古城,從此找到了夢想的家園。現在,他甚至不用衛星定位等輔助儀器就能輕鬆穿越羅布泊,對那片不毛之地的戈壁、沙丘、雅丹、鹽鹼殼都瞭若指掌。從那以後,進入羅布泊的探險隊和旅遊團大多由吳仕廣作嚮導,每一次總能涉險過關。


u最大保障 豐富的野外經驗


在探險隊進入羅布泊後,經常會遇到迷失方向的時候,但是總指揮吳仕廣卻非常從容,每一次,他都默不做聲地走到前方,只需片刻便會找到準確的道路,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最讓人叫絕的還是預測風向,我們探險隊沒進入羅布泊之前,此地剛遭遇一場沙塵暴,而我們進入後,沙塵暴的餘威猶在,這給我們搭帳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每天傍晚,吳導都會站在高處「看」風向,然後告訴我們帳篷的口應該對著哪個方向,可每一次,我們都發現吳導「錯」了,因為他所指點的方向,經常是迎著風的,可是吳導卻執意讓我們聽他的話,到了晚上8時左右我們才突然發現,風向竟然變了,而我們剛開始迎著風的帳篷口竟然避開了風勢,從此,我們對吳導的話都是深信不已、言聽計從了。


u最大榮譽 發現小河墓地與樓蘭貴族墓地


嚮導吳仕廣的另一個角色,就是羅布泊的探索者。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曾在羅布泊發現了一片「豎滿紅色木樁、滿眼都是棺材」的神秘墓地,謂之小河墓地;時隔66年之後,吳仕廣根據貝格曼當初繪製的地圖使得這個考古價值極高的墓地重見天日。當時在國內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權威部門的專業人士在羅布泊尋找小河墓地數年未果,而吳仕廣也是根據貝格曼留下的地圖,不斷修正其經緯度,才最終找到了。據有關專家介紹,小河墓地應該是樓蘭王族的墓地,它的再次發現,對羅布泊環境的變遷和樓蘭的興衰這個世界性的熱點研究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樓蘭遺址附近的樓蘭貴族墓地的發現,則更是吳仕廣引以為豪的事情。吳仕廣在談到這一發現時依然顯得很興奮:「墓口有朱雀玄武,墓室是典型的地宮式,天圓地方。裏面是大量由松木製成的彩棺,上面披著色彩鮮豔的絹畫。」


u最大理想 想親自找回彭加木的遺體


今年43歲的吳仕廣,剛過不惑之年,他說,他還要繼續在羅布泊打拼十年,完成人生的三大夙願:探明野駱駝的棲息地與生活規律、驗證塔里木盆地中心的絲綢之路中段以及找回彭加木的遺體。當這三大夙願完成之後,他決定出一本書,細說二十年羅布泊之旅的苦辣酸甜。 野駱駝,全球最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目前總數不超過1000峰。吳仕廣喜歡這種生活在大漠裏的生靈,多次單槍匹馬深赴戈壁大漠,希望能繪製出一張野駱駝分佈圖,標出野駱駝的棲息地、生活規律、活動區域、種群密度、食物鏈等資訊。「根據我的推斷,新疆境內的絲綢之路除了北線(天山南麓)與南線(昆侖山北麓)外,還應該有一條中線,它從西到東橫貫塔里木盆地,樓蘭就位於這條中線上。由於極少有人進入過這個區域,因此成為思維的盲點。」吳仕廣的這一觀點是多年來用腳“丈量”出來的。


科學家彭加木是在1980年第四次率考察隊進入羅布泊的時候神秘失蹤的,當時駐軍動用了飛機進行大範圍搜尋,仍然找不到他的遺體,這已經成為多年來困惑探險界的一個謎。吳仕廣說,他已經將目標範圍鎖定在方圓10平方公里內,就算進行地毯式搜尋,也一定要將勇士的遺骨找到,讓他入土為安。雖然這次尋找失敗了,但是他還是不會放棄,他還會一如既往地尋找下去,直到找到勇士的遺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