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彩塑,無非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數量、品類不算很多,卻是石窟內的主像。初期都是緊貼壁面,逐漸形成圓雕。真正的圓雕則出現在晚期以來中心佛壇式的佛殿窟中。敦煌的塑匠依據佛教的經義和儀軌(宗教禮儀規範)塑造尊像,其中融入了他們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思想願望。他們不會一成不變地照搬儀軌和粉本(即畫稿),而是力求表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常常把他們熟悉的人物形象當作尊像的原型,才讓人看上去那麼親切、生動。


一、大型佛像製作過程



大型造像以疏鬆的岩層作為石胎,用圓木製骨架,並往往按照形象和動態的需要巧妙地選用彎曲的木料;木骨架上還要用芨芨草和蘆葦綑出人物的大體結構,方可上泥,以減少泥量和整個雕塑的分量。製泥時就地取材於當地河床沉澱的一層泥土,即所謂「澄板土」,質地細而無膠性,加入適量細砂和纖維;表層的細泥多不加砂,裡層的粗泥還可加麥秸。


二、小型佛像製作過程



小型塑像以木作胎,用木頭削成人物的大體結構,初具造型和動態,然後用細泥塑成,靈活地運用捏、塑、貼、壓、削、刻等技法。匠師十分注意表層細泥的配置和施用,既考慮形象的細膩刻畫,又要保證乾燥之後不裂開,表面光潤適合賦彩。塑像中的一些細節會省略不塑,有意留待描繪。彩塑需要使用點、染、刷、塗、描等繪畫技法,表現出尊像的細節和質感。


三、小飛天、小千佛、小供養製作過程



20-30公分的小飛天、小千佛則是事先用製好的拓模,把細泥壓入拓模內,待細泥模型稍乾拓出後,將小飛天、小千佛彩繪,然後貼於石窟壁上。


 


不只是敦煌,整個河西地區的山岩,石質疏鬆,屬於砂礫岩,不適合雕造,因而工匠因地制宜,採用傳統的泥塑妝鑾。塑像以岩石為胎,上面敷泥,使用捏、塑、貼、壓、削、刻等技法塑造形體,彩繪則為泥塑增光添彩。一窟之中,彩塑與壁畫有機地配合,在特定形制的石窟空間裡,共同創造出佛教信仰所要求的莊嚴肅穆而又美麗動人的氛圍,繽紛的色彩將他們融為一體。


 


繪圖  彭大維



引自  敦煌藝術http://www.chiculture.net/0509/html/a01/0509a0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