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常民生活文化


敦煌壁畫所包含的內容太廣泛了,浩如煙海的壁畫從各方面反映歷史上的社會現實,包括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試舉數例:在「彌勒經變」中,再現了西北地區婚喪嫁娶的風習;在「觀音救難」的畫幅中,可以看到絲綢之路上西域客商路遇劫盜的場面;「維摩詰變相」和「涅槃變相」中,有各國帝王和各民族人物的形象。經變畫上宮殿寺塔林立,而且是那麼精細工整的界畫,從群體布局到建築構件,確實填補了現存建築史料的空白,讓建築史家大開眼界。





莫高窟第320窟的舞樂圖局部


為數眾多的「淨土變相」中,精彩紛呈的歌舞場面,使音樂舞蹈史研究者如獲至寶,音樂家藉此復原了許多古老的樂器,舞蹈家採集畫上的優美動作編成了舞劇。莫高窟初唐第220窟藥師經變局部「樂隊」,樂隊13人坐在兩方地毯上,樂器有箏、排簫、橫笛、腰鼓等。




莫高窟盛唐第23窟法華經變局部「雨中耕作」:空中烏雲密布,地上阡陌交錯,農夫們不辭勞苦,恰似一首優美的田園詩。



莫高窟盛唐第45窟觀音經變局部「商旅遇盜」,5名西域商人戴胡帽、蓄鬍鬚,手無寸鐵地面對從山谷中衝出的3名強盜。


u佛教史蹟畫



佛經以外,佛教傳播歷史上發生的各種奇聞軼事、民間傳說,都受到佛教徒的重視並載入史冊,也繪成壁畫,今天學者把這一類壁畫稱為「佛教史蹟畫」。細分則有佛教歷史畫、感通故事畫、瑞像圖、高僧故事等。


1佛教歷史畫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佛教歷史畫「張騫出使西域」、「曇延法師祈雨」等最受重視。又有傳說中的「舍利弗及毗沙門天王決海」、「泥婆羅水火池」故事等。「吳淞江石佛浮江」、「東晉揚都金像」等是感通故事畫。




 



莫高窟初唐第323 張騫出使西域圖


此圖最大特點在敦煌壁畫中首次採用透視的「近大遠小」方法。此外遣張騫出使西域的為武帝而非中宗,目的是聯合月氏通好西域而非求金人,故乃附會之作。


西元前138年及前119年,張騫2次應募西行,出使西域諸國,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建立了不朽功勳。漢朝由此開始了與西方諸國的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張騫的2次西行,與佛教傳播實無關涉,但卻為中國佛教界所利用,說張騫出使西域是為了尋找佛法。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佛教史蹟畫中的「張騫出使西域故事」,與「漢武帝獲匈奴祭天金人」一事畫在一起,榜書「……既獲金人,莫知名號,乃使博望侯張騫往西域大夏國問名號時」。



 

畫面共分三組:第一組在畫面中上方,畫面中的殿堂是甘泉宮,殿內兩身金人像,是打敗匈奴後獲得的,漢武帝和臣屬正在宮前跪拜。


 


第二組畫面在中下方,騎馬的是漢武帝,馬前向皇帝跪拜的是張騫,受派前往西域大夏國去「問金人的名號」,現正與護從馬隊向皇帝辭行。畫面中,張騫拜別漢武帝的形象情真意切,儘管是佛教徒拼湊、附會之作,仍不失為生動的歷史畫卷。


 


第三組畫面在左上,是張騫一行西行遠去,穿山越嶺,馬匹半隱半現,體現了絲綢之路的漫長。左上角的城廓是大夏國,城內有一佛塔,城外有兩名和尚,迎接張騫一行。



2感通故事畫


以神異、靈變、感應的事跡宣傳佛教,令信徒相信它的存在和真實。


 


3瑞像圖


表現天竺、中原、河西等地傳說的「聖跡」、「靈異」;數量很多,多繪於中晚唐、五代、宋初窟內,位置在佛龕盝頂或窟甬道頂,形式多為單幅、單身的小型圖像。代表作保存在第231237窟,列置顯示靈異的各種尊像,如摩迦陀國放光瑞像、僧迦羅國施珠瑞像、犍陀羅分身瑞像等。五代第72窟還以整壁的幅面描繪了與涼州仰容山瑞像有關的「劉薩訶因緣變」。




莫高窟中唐第237窟瑞像圖


4高僧故事


高僧故事多突出他們的靈異和神變,如第323窟「佛圖澄洗腸」、「聽鈴音辨凶吉」、「幽州滅火」,還有「曇延法師百梯山隱修」、「聖者泗州和尚」、「聖者劉薩訶和尚」、「康僧會故事」和「安世高故事」等。







莫高窟初唐第323 幽州滅火故事。


一次,佛圖澄與石虎共坐在中堂上談論經法。佛圖澄忽然吃驚地說:「變!!幽州發生了火災。」隨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噴灑。過了很久,佛圖澄笑著對石虎說:「現在幽州的火災已經救滅。」石虎覺得奇異不太相信,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驗證。使者回來對石虎說:「那一日火從四大城門燒起,火勢猛烈。忽然從南方飄來一層黑雲,既而天降大雨,將火撲滅。雨中還能聞到酒氣。」 


u飛天畫

印度人把神叫做天。佛教的神有八部天,或者叫八部天眾,或者叫天龍八部。他們是: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迦。敦煌石窟裡的飛天,就是飛行的天部。乾闥婆(Gandhanra)是印度的音樂之神,且能施放香氣,故而又名香音神。他的妻子阿帕薩拉斯能歌善舞,生性活潑。緊那羅(Kinnara)也是歌神、天樂之神。因為飛天形象多作歌舞、散花,所以一般認為就是乾闥婆或他的妻子或緊那羅。


敦煌飛天形象活潑美麗。早期飛天身軀折屈呈「V」形,稍欠輕靈。北魏飛天秀骨清像,瀟灑輕盈,在狹小的空間裡也能展現翱翔的身姿,至西魏而愈益成熟。北周飛天雖然縮短了身形比例,動態卻更顯靈活。隋代飛天常常是翔舞的群體,長曳的飄帶顯示飛行的快速。唐代飛天姿態曼妙,與尊像一樣,同是華貴的一族。飛天並不只在天上飛。窟室上沿的所謂天宮伎樂,應該就是佛經中提到的乾闥婆城。



敦煌285窟北魏的裸體飛天壁畫(翻拍)



莫高窟北魏第248窟人字披椽間飛天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飛天,奏樂散花,姿態優美,為「秀骨清像」式飛天。



敦煌321窟初唐的雙飛天壁畫(翻拍)


u神話題材


這類題材主要出現在北魏時,主要有伏羲、女媧、西王母、東王公、雷公羽人、青龍、白虎、朱雀等神話傳說的題材。西魏第249窟將山海經中西王母畫成雍容華貴的婦人,乘鳳車,穿大襦袖;東王公著大袖長袍,乘龍車,彼此遙相呼應。



西魏第285窟窟頂四面披遍星宿、雲氣和中國傳說中的雷、電、風、雨等眾神。此圖上部為伏羲女媧,下面為裸身捧珠的二力士。叢林、山巒、野獸及林間修禪的禪僧,表現天宮諸神和人間僧修道的情形。


 


資料來源


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敦煌莫高窟http://203.73.24.101/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0-01395


敦煌藝術http://www.chiculture.net/0509/html/a01/0509a0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