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回王陵是歷代哈密回王及王室成員的家族墓地,是新疆規模最大、建築最富麗堂皇的墓地之一,它的建築風格世界絕無僅有,集阿拉伯、新疆、滿清三種風格為一體,回王家族的全部光榮、傳奇和悲劇都埋葬在這裏




哈密回王陵(門票20元)小拱拜的迴廊


哈密回王是維吾爾族王族世家,其統治時間最長,影響最大。自康熙36年(1697年)第一代回王額貝都拉受封起,到民國19年(1930年)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去世為止,傳9代,共233年。回王陵墓內埋葬著七世回王伯錫爾及大小福晉,第八代回王邁哈默特及其王妃王族成員等共40人,被維吾爾族稱為「阿勒同勒克」,意思是「黃金之地」。


第七代回王伯錫爾在位長達43年,經歷清代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帝。這是一段新疆大動蕩的年代….


1826年南疆發生「張格爾之亂」,震動全疆。清廷急令陝甘總督楊遇春率兩省兵員3人進駐哈密,穩住咽喉要地,隨後任命伊犁將軍長齡爲揚威將軍,發兵4萬進剿張格爾叛軍。伯錫爾主動表態效力。哈密成爲軍供總糧站。清同治年間,陝西回民阿訇妥明占領烏魯木齊,成立「清真國」;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入侵喀什,占領南疆,成立「哲德沙爾汗國」;清軍節節敗退,形勢岌岌可危。哈密回民馬兆强、馬環等也響應「清真國」號召,圖謀策劃分裂暴動。


當時局勢複雜、混亂、動蕩,伯錫爾面臨重大考驗。伯錫爾有大、小兩個福晋。小福晋是從京城回族中娶來的,見多識廣,聰慧過人,深得伯錫爾寵愛。小福晋勸伯錫爾不要爲眼前勢態迷惑,分裂勢力貌似强大,但絕對成不了氣候。伯錫爾决定和清王朝中央政權保持一致,保衛哈密不陷敵手。叛軍對伯錫爾所在回城圍而不打,以同宗同教共謀大事爲誘餌,進行誘降。伯錫爾信念堅定,不爲所動。他派王府二等伯克夏斯林潜出搬兵。駐巴里坤總兵提督何倌派游擊淩祥、芮林和把總趙萬杰,率兵2000人增援。伯錫爾出回城配合,收復漢城。


同年初冬叛軍又捲土重來,占領五堡。清軍出城迎敵,遭伏擊,陣亡400多人。伯錫爾在頭堡派大福晋去搬取援軍,自己與小福晋抗敵,自辰時殺到酉時,血染戰袍。小福晋在激戰中落馬被亂馬踏死,伯錫爾負傷被擒。在提審時,伯錫爾突然奪旁立者長矛,刺傷兩人。匪首驚恐,令人亂刀砍死伯錫爾


戰亂平息後,清廷追封伯錫爾爲和碩親王,在老城修建札薩克親王祠,撥銀20000修建陵墓,也就是現在的哈密回王陵。清朝花大筆銀兩建陵安撫當地維族,就不知維族對這投靠滿清異族的回王評價如何了


另有一說,伯錫爾在位時就派專人去喀什最大的陵墓「阿派克和卓麻紮」,繪製其圖樣、模型,請工匠藝人在哈密燒磚備料,仿照「阿派克和卓麻紮」修建,費時20年,於道光20年完工。在伯錫爾終前27年就建成陵墓,這種現象在新疆歷史極為罕見。阿派克和卓是喀什噶爾的一代殘暴統治者,也在農民暴動中被殺死。阿派克和卓生於哈密,不難理解伯錫爾效仿同鄉為自己修建富麗豪華的墓地。


整個建築群占地約20畝,是研究九世(233)哈密回王府歷史及中國伊斯蘭建築藝術的重要文物古跡。建築群分三大區域:大、小拱拜及艾提尕爾清真寺。


1、大拱拜(伯錫爾墓)


進入回王陵園,位於中心位置最高的建築正是回王伯錫爾的陵墓,埋葬七世回王伯錫爾及其大小福晉,八世回王莫哈默得及其王妃、王族等40人。



回王陵墓為新疆著名的伊斯蘭長方形穹頂建築,高17.8,東西長20,南北寬15,下部是長方形,上部由牆垣支撐著巨大的穹窿頂。陵墓四角建有高大的圓塔柱,其中墓門兩側的塔柱中間是空心的,有36級台級盤旋而上可達墓頂,穹窿頂四周是平臺,登臨其上可眺望。陵墓內部牆面通體粉白,稀疏的藍色祥雲團花點綴其間,色調簡潔素雅。



圓形拱頂外部全用綠色疏璃瓦覆蓋,頂部有葫蘆形尖頂及彎月;下部四周外牆則用藍花祥雲白底琉璃磚和綠花祥雲琉璃磚鑲砌,構成美麗圖案。上圓下方的陵墓外壁,被裝飾得鮮豔奪目。


2小拱拜(墓)



在伯錫爾墓南側原有東西排列的本質亭式墓葬5座,現在只剩下兩座:左邊是「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墓」,右邊是「台吉墓」。九世回王墓是沙木胡索特本人生前所建。「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墓」底部是四方形,外部是用亭柱支撐的中原式亭榭木結構八角攢尖頂,墓室被籠罩其中。亭上飛簷起脊,狀如華蓋。內部則是用土坯壘砌的伊斯蘭教式的穹窿頂墓室,壁上刷白粉,印藍色祥雲團花。此墓中葬有沙木胡索特及其王室成員、王族等13人。



右邊的「台吉墓」底部用土坯砌築墓室,上部用亭柱支撐著木質結構的重簷盔頂。墓中埋葬王室重臣台吉等共12人。以上兩座木質墓葬在建築形式上以伊斯蘭式的穹窿頂為基礎,吸收中原式八角攢尖頂和蒙古式盔頂,融合中原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於一體,在中國伊斯蘭教陵墓建築中獨具一格。


3、艾提尕爾清真寺



最初建於一世回王額貝都拉,後來經過四世回王玉素甫和六世回王額爾德錫爾的不斷擴建,才具有現在的規模。東西長60,南北寬36,占地2280平方米,是回王陵墓的78倍,可容納5000人做禮拜,為哈密地區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的清真寺。


一進入寺內,就看到104根大紅柱像古木參天和森林一般支撐著巨大的平面寺頂,木柱頂部刻著菱形和*(德納粹圖,電腦無法打出)字圖案,寺頂彩繪藻井圖案,四周牆壁粉白,書寫古蘭經文,並有花草襯托。寺頂開有天窗,寺頂外部設有喚禮樓。整個建築緊湊嚴密,莊重肅穆,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精華之作。每年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城鄉穆斯林群衆都來此禮拜,寺內外可容納5000~6000人以上,其規模之大,居東疆之首。



艾提尕爾清真寺外牆的裝飾



哈密王歷史陳列館


 



中午吳導帶我們去看路旁的一座土墩,根據吳導專業的判斷,應是驛站或民間客棧。



土墩旁有一水塘,當地人稱「澇壩」,是雪水聚積的低窪地,在沙漠地區可提供來往者飲食及住宿。



我們還發現一口崁兒井,深達10餘米,仍聽得見水流潺潺聲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