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來,要繼續留在新疆自助旅行的我們,從烏魯木齊搭機飛往喀什,到喀什後,孔爸介紹的張師傅前來接機,先載我們到五洲大酒店休息,與他簡單討論這10天的行程後,下午自行到艾提尕爾清真寺附近的老城區逛。


u喀什


喀什全名「喀什噶爾」,意思是「玉石般的地方」,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新疆南部,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等國接壤,邊境線長888公里。喀什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要衝關口,這裏曾是過往商旅的必經之地和休息調整的處所,也是新疆最早國際市場和門戶之地,因而有「絲路明珠」的美稱。


喀什市是無論來自中國或西方的行者都要停留的地方。西元前128 年,張騫首先到喀什(當時稱疏勒),他說這裡有「列市」,市場上銷售的是帛、錦、綺等中國的絲綢,大月氏的細氈,大秦(古羅馬)的琉璃和安息(今伊朗)的香料。然後是班超經營疏勒18年,並派使者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從喀什出發,翻越蔥嶺一直走到波斯灣。在波斯灣粟特商人勸阻他說,渡過大海至少要半年,不順風則要三年,他甘心止步了。西方向東方的邁進則比甘英晚了幾世紀。西元150 年希臘地理學者馬利努斯記載希臘的商人到過中國的新疆。


西元644 年春天,唐玄奘翻過崑崙山回到喀什。在歸途中馱經的大象落水,許多經卷遺失破損,玄奘在喀什住了很長時間進行補抄經卷的工作。他在《大唐西域記》裏記載他看到的喀什,君臣百姓人人「淳信佛法」,有大小寺廟數百所,佛僧萬人。


西元747 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集士卒萬人於疏勒,穿重巒逾疊嶂,越帕米爾高原到達烏滸河上游打擊吐蕃獲大勝。高仙芝越帕米爾超過歐洲史上逾越阿爾卑斯山的事跡,如漢尼拔和拿破侖。當馬可·波羅於1271 年來到喀什的時候,喀什已經信奉伊斯蘭教了。喀什給馬可·波羅的強烈印像是,到處是美麗的果園和葡萄園以及喀什人的經商意識,他說:「他們經商的足跡遍及全世界。」現在雖然有了更方便的東西方交流渠道和方式,具2千年東西方文明交流史的喀什,依然是中國離歐洲最近的城市。


喀什是維吾爾民族的搖籃,是一部濃縮的西域經營史。喀什是古代幾大宗教的主要傳播地區之一,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曾在這裏盛行或流傳過,且都曾留下珍貴遺跡。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是喀什誘人之處,維吾爾、回、蒙、塔吉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哈薩克等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婚俗禮儀、飲食習慣、民居建築、民族歌舞、民族音樂等,吸引無數中外遊客。由於歷史原因,喀什有新城和老城之分,根據居住和活動的情況稱為漢城與回城。新城原本主要是用來駐軍,但隨圍繞駐軍的商業活動頻繁起來,逐漸形成規模。



喀什的蔬果巴紮



喀什盛產無花果,可與哈密瓜、吐魯番葡萄、庫爾勒香梨齊名。無花果果形扁圓,果肉細軟,果味甘甜,營養豐富並有藥用價值,含糖量高達24% 。除鮮食外還可以製成果脯和果醬。



由於無花果葉片碩大,枝幹光潔,樹冠整齊,姿態美觀等特點,人們往往把它栽在庭院、花圃或培育成盆景放在室內,美化環境。


 


喀什老城區裡正在雕刻的爺爺



花帽(朵巴)



做工精細,採用民族傳統的繡花、挑花、伴金、鑲銀、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繡制而成。喀什花帽品種繁多,有巴旦杏花帽 、奇曼 (綠底白花)花帽 、塔什幹 (綠底白花)花帽、瑪力江(紅色鑲珠)女花帽,質地精良,色澤絢麗,圖案精美。不僅實用,而且是一種具有裝飾美感的工藝品,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珍貴禮品






饢是維吾爾人傳統的主食,在喀什城鄉隨處可見。一般將麵發酵後,加適量蘇打和鹼,按各人愛好製成薄餅形或製成窩狀後貼在燃燙的饢坑內壁上烤熟。除了形狀各異外,還有甜饢、鹹饢、肉包饢、油饢等,但其基本原料和製作方法相同,只是加入的佐料不同而已。饢既是風味食品,又是維吾爾人招待賓客不可缺少的食物。尤其婚禮上,新郎和新娘必須將主婚人賜給的饢醮著鹽水吃下去,象徵百年合好,永不分離。




烤包子(維語「沙木薩」)



這種將麵桿薄後包上餡,折成方形貼在烤坑內壁烤成,包子的餡用羊肉丁、羊油、皮芽子、孜然、胡椒粉、鹽等均勻拌成。烤包子外形金黃悅目,內餡香酥合口。由於在烤坑中兩邊受熱,僅需十多分鐘便烤熟,所以餡中的肉鮮嫩無比,味道甚美。 當烤包子從饢坑取出時,廚師常提高嗓門,拉著聲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包子哎……」。據說這個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幾百年前的名廚,他做的烤包子、薄皮包子譽冠西域,於是後人就借用他的名字為招攬顧客。





各種提煉自植物或礦物的染料



漂亮的維吾爾族媽媽邀請我們去她家參觀



她們家的客廳



發現一個沒穿衣服的小孩



老城區活潑的維吾爾小孩(拍了好多張但都模糊了,因為我的相機已掛了



巧遇正要迎娶新娘的禮車



新郎有點像湯姆克魯斯,他看起非常緊張




我們邊逛巴紮邊買當地小吃嚐鮮,走著走著腳有點酸了,決定找家店坐下來吃晚餐,因為不餓,所以點了薄皮包子(維語「皮特爾曼塔」)來吃。薄皮包子色白油亮,皮薄如紙,肉嫩油豐,伴上新疆洋蔥的香甜味,爽口好吃。據說製作時先將上好的料-羊肉,切成筷子頭大肉丁,再把洋蔥剁碎,加胡椒粉、適量鹽水,拌均成餡。在麵粉中加涼水和成硬麵,切成麵劑子後用走槌擀成薄片,甩去麵粉,包餡成雞冠形(少帶花褶),入籠用旺火蒸20分鐘即成。




看完艾提尕爾清真寺廣場前的夜景,得回旅館打包小行李,準備接下來三天兩夜的帕米爾高原之旅囉!


 


◆高臺民居-喀什老城



 


喀什民居分兩類,一類稱「阿以旺」(即明亮之意),由3間房屋組成,中間為室,呈橫向長方形,裏面有一走道,走道一邊為主臥室,開小天窗採光,另一邊用於存放衣物,這類民居主要分佈在新疆南部,多數有200多年以上歷史﹔另一類稱「米瑪哈那」,呈橫向佈局,3間房橫排,窗戶向院子而開,窗臺低矮房間明亮,這類民居遍佈全疆。高臺民居多屬後者,主要用料是黃土與楊木搭建而成,隨地勢起伏建造,各家開門方向不同,十分密集,互相套疊,但又自成完整院落,有些家庭將房子橫跨巷道頂上,構成「幾」字圖案的過街樓,成為維族民居獨特景觀。


 



古城街道都是2多寬的小巷,凡鋪有六角磚的巷子表示「前路通暢」,鋪方磚的巷子表示「此路不通」。喀什在2千多年前就已是城市。現在這個古城大約有2.5平方公里,彈丸之地就有20萬人口。古城以艾提尕清真寺為中心向外擴展,隨意設置街道小巷,曲徑通幽,密如蛛網,進入其間,難辨方向,不要說外地人,就是本地人也常迷路。


1、闊孜其亞貝希巷-高崖上的土陶


喀什噶爾老城東南端黃土高崖上有一處維吾爾居民小巷-闊孜其亞貝希巷,意為高崖上的土陶;位於喀什老城內地勢最高的這一條長達數百米的高崖,在歷史上早在2千多年前就己存在。相傳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西元9世紀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時,就把王宮建在這個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南面與北面原來都是連在一起的,分南北兩端。高崖分成現在兩個互不相連的南崖和北崖的來歷。據說在數百年前一次從帕米爾高原突如其來的大山洪把高崖地帶沖出一個大缺口,從此南北割斷,分成各自獨立的兩個高坡,現在高臺民居就建在南坡上。     


庭院多栽種維吾爾人喜愛的桑樹、無花果、石榴、杏樹、葡萄、玫瑰、月季、夾竹桃等樹和花卉。果樹成蔭,環境幽雅。有些面積大的庭院種葡萄,搭成涼棚,既能吃到水果,又是夏季乘涼的好場所。院落內一般都有前廊,建有土炕,上面鋪草席、毛氈或地毯。夏季炎熱時人們多住在前廊土炕上。     


維吾爾族非常喜愛養花種草,可毫不誇張地說高臺無處不落花。可見維吾爾族人愛美、愛花的習俗,尤其維吾爾婦女與花更有不解之緣,與花結下深厚感情。維吾爾婦女的生命和生活是和花聯繫在一起的。頭戴花帽、頭圍花巾、身穿花裙,用鮮花裝扮自己,用大自然花草作化妝品,用一種維語叫「烏斯曼」的綠草擠出的汁液來畫眉,據說此種草的汁液可以促進眉毛長濃發黑。更為有趣的是維吾爾人用花給出生的女嬰起名,如:阿力同古麗(金花)、齊曼古麗(紅梅花)、阿娜古麗(石榴花、)塔吉古麗(雞冠花)等。


從庭院進入主人的住室、客廳,看看室內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主人臥室比較簡樸,維吾爾人喜歡睡在土炕上,土炕的面積大都占去房間一半地方,不同於中國北方農村的火炕,用土磚砌成,平整厚實,炕上鋪有草席、花氈、地毯以及和炕一樣大的棉褥。敞開式的牆壁櫃上整齊的排放著很多被褥。牆上掛著地毯以作裝飾。     


進入客廳前請把鞋脫在門外,入客廳席地就座。客廳內沒有任何桌椅陳設,四周地毯上鋪有長條棉坐墊,中間鋪著餐布,入座時要盤腿或跪著坐,不要把兩腿伸向餐席,更不要把腳底朝著別人。餐席上擺著民族風味的清真糕點、糖果及核桃、杏幹、葡萄乾等乾果。如果客人提出想品嘗一下維吾爾族風味飲食,家庭主婦會給客人們做傳統的抓飯、手抓羊肉、薄皮包子、拉麵、炒麵、曲曲(餛純)、居瓦瓦(水餃)等風味小吃。


按照維吾爾人的就餐習俗,餐前主人用延續下來的傳統待客禮俗「給洗手水」,負責「給洗手水」的通常是位衣著整潔的年輕人,肩上搭著條毛巾,右手提著專門用於洗浴的水壺「阿普圖瓦」,左手端著與之配套的接水盆「其拉普恰」按習慣一般倒水3次,洗手3次,人們認為搓洗3遍是為達到最高潔淨的下限,不能少於此數。洗手次數不能是偶數,如4次,6次等,這是穆斯林通行的風俗,如果客人來自異地民族,多洗手兩三遍也無妨,不會為人見怪。洗手時最重要一條是不可甩水。洗手後甩水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的一大忌諱。洗手禮俗後開始進餐,進餐時請注意不要當他們的面吐痰、挖鼻涕、打哈欠,也不要把食物抓來用鼻子嗅來間去,即使不想吃喝也要嘗一口,表示尊重。就餐結束後,主人中的長者帶領客人作「都瓦」(祝福語)大家可以學著主人的動作跟隨做一下,比較簡單,(伸開雙手在臉面從上而下合十而過)以表示對主人全家和所有人的祝福。離席時不要急忙走出,更不要踏過或跨過餐布。離開主人家時要熱情與主人告別,可用維語說聲「熱合買提」(謝謝之意)和「浩西」(再見之意)親切握手告別。      


2、高臺民居特點:


1)民居院落平面佈局自由靈活。居民建築的室內外空間佈置都是根據具體條件的實際需要而定,不受對稱束縛,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間修建,高臺民居的院落住宅有平房、2層樓房、3層樓甚至有7層樓,崖上建有3層、崖下4層,從崖上、崖下都可上,絕妙設計充分利用地形,土崖上的3層可以從崖上出進,崖下4層既可從3層下到最底層,也可從最底1層沿上下互通的樓階到達任何1層。


2)庭院有強烈的封閉性。既能滿足維吾爾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適應當地自然環境。起到防風防雨的遮蔽作用。


3)簡樸變化多端的外形。維吾爾族建築組成建築外牆凹凸線腳不多,牆面大方流暢,戶外大門,多為兩扇門,莊重厚實,門上鑲有、刻有圖案花紋的銅質、鐵質護板壓條。吊裝兩個碗大的門環供上鎖用。沿街外牆用土坯砌成,抹上麥草泥,數十年甚至百年依舊如故。也有用白石灰塗刷的。


4)室內建築分為主人居住室、客廳、兩側多為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住室內不設木床,幾乎都睡在土坑上。不同於中國北方農村的火坑,而是填實的平整土坑,占去整個面積的一半或三分之二。牆壁上則建有敞開式的牆壁櫃,有許多層,放置生活用品。客廳牆壁上壁櫃更有伊斯蘭建築裝飾風格。多為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龕,數層不等。四周有維吾爾傳統的石膏花邊圖案。有的壁龕則是石膏樓空花紋圖案鑲嵌在整個壁龕上。石膏雕花呈蘭底白色花紋圖案,一眼望去就是一幅民族特色鮮明的雕刻藝術品。住宅和客廳牆壁上還掛有和田地毯。大一點的庭院屋前一般有回廊、回廊立柱上雕刻有各種花卉圖案,回廊下有護欄條都是木匠旋制出來的,圓形粗細間隔長短不一的木質護欄。回廊裏有土坑,鋪上花氈地毯,院內的葡萄架連架回廊,葡萄藤依架爬上回廊頂,是絕好的納涼好地方。


5)高臺民居的悠久歷史,有些古老的民居大多都有數百年歷史,也有一些民居世代相傳,至今保留了三四百年。房的結構、屋頂、牆體、門窗,甚至顏色都依然如故。一戶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興衰、後代延續的家族歷史。許多民居都七、八代人傳下來的,由於維吾爾族的宗族觀念很強,民居文化中的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家眷故土的依戀。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內住房多達一、二十間樓上樓下,兩側廂房幾代人同住一個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3、過街樓



 


喀什古城有一怪「過街樓」:城裏小街巷上會淩空搭建一些面積10來平方米的空中樓閣。這是維吾爾族人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增建的房間占去院落的一部分,再沿牆體擴建加高一層甚至兩層。房子順著山勢,一層一層地壘上去,人口多的住戶連樓房也不夠用時,便將樓延伸出去跨過小街小巷搭到對面,經過數百年,漸漸形成喀什小巷特有的「過街樓」景觀。



「過街樓」的巧妙之處在於既不影響樓下行人行走,也不影響樓上人居住,是一種在有限的範圍內極大的利用空間的建築,充分反映維吾爾人的聰明才智。除了最多見的過街樓外,還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樓」。在小巷深處還可看到將樓房蓋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懸空樓」。從遠處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內的炮樓或是碉堡。不論是「過街樓」、「半街樓」或「懸空樓」房頂全是平的,既便利晾曬農畜產品、衣物、栽花種草養鴿子,又便於吃飯、休息、納涼、與鄰居聊天。這些憑著維吾爾工匠高超手藝修成而且多數是木頭加土坯的泥巴屋,不僅經歷成百年的風風雨雨很少垮塌,而且還抗住了七級地震呢。


4、土陶作坊


高臺小巷除了民居奇觀外,還有一個更古老、歷史悠久,原始泥土手工製作陶器的土陶作坊,現保存1718家古老作坊。     


高崖距地面高30多米,居高臨下,空氣清新,免受洪水暴雨災害,優越的地形,千百年來,維吾爾先民早在1千多年前就來此定居,在高崖土層中有一種維吾爾人叫「色格孜」的土質,這種泥土質地細膩,粘性強牢,是製作土陶器的絕好材料。大約在800年前有一個燒制土陶的匠人首先發現「色格孜」土,於是在土崖上建了第一個土陶作坊。隨後相繼有很多土陶藝人在高崖上開設土陶作坊。土陶製品與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習俗緊密相連。生活中一日三餐不能分離的泥巴碗,維吾爾人叫「塔瓦克」,和麵盛飯放食物的陶盆,洗浴用的土陶臉盆,洗手用的「吾肉克」(陶壺),盛水的「庫甫」(陶缸),洗衣用的「台西台克」(陶洗衣盆)、挑水用的「庫紮」(土陶水桶)。夜晚用的各式土陶油燈、燭臺以及嬰兒搖床便具,甚至還有土陶制的捕鳥獵具等等,其土陶製品品種多達百種,土陶器伴隨維吾爾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貢獻之大功不可沒。


土陶鼎盛時期高臺上有1百多家土陶作坊,全喀什市土陶作坊全集中在這土崖上,所以維吾爾人叫土陶崖。高臺上現存古老土陶作坊不足30家,從事土陶製作的師徒從最多的56百人,現在只剩下50多人,現在只生產少數幾種仍有市場需求的陶器外,很多品種都已絕跡,有失傳的危機。僅存的十幾家土陶作坊,都是經過五、六代祖輩留傳下來的,其泥土選料、過篩、和泥拌揉、坯體成形、彩繪、琢雕刻花、上釉、入窯燒制,出窯晾乾等十數道工序,全是手工工藝,仍沿用相傳800多年的古老傳統方法,地下的千年泥土,木制的腳踏旋轉坯盤,用手捏塑、用草木燒窯。用於給土陶彩繪,上釉的顏色及加工方法也是祖傳配方,釉色顏料都是礦物質的,從戈壁灘或山上採集的各色石頭粉碎、石碾研磨而成,經過十餘道繁重的體力勞動加工而成的土坯造型最終成為一件精美的彩釉陶器或藝術品。這一點從國內外來的考古家、藝術家、收藏家、為喀什土陶而不遠萬裏癡迷親近中便可見一窺。高臺民居現有居民603戶,人口2450多人,除了從事土陶製作業的以外,還有許多居民從事繡花帽、刀具製作、皮革加工、紡織、鐵匠、縫紉等多種手工業人家。


進入高臺民居應注意事項:


1)高臺民居地勢崎嶇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巷內還有很多百年前的老宅住房,有的還是二、三層簡易樓房,樓梯多半沒有護欄,甚至還有一些危房,應注意安全。


2)巷內的維吾爾族居民對來訪客人熱情好客,而且都很注重禮貌,見面時須熱情問候,在小巷內遇到維吾爾居民可以說一聲「亞克西嗎」(維吾爾語問好),見面時要握手問候。


3)維吾爾民族忌諱養豬,不吃豬肉。在家訪交談中切忌問為什麼不吃豬肉等這類話題。以免引起他們的反感。見面時不要問「吃飯沒?」這會引起他們的誤解。


4)與維吾爾族交談,或到家中做客吃飯最忌諱當著人的面擤鼻涕、吐痰,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人不尊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