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公園時,我們發現池塘邊有一種特殊的遊樂器材,工作人員將充氣的大氣球拉鍊打開,等小孩進去後再將拉鍊關上,推到池塘裡,孩子們便會使盡全力在氣球裡翻滾。




時間到了,工作人員再用繩子將氣球拉回岸邊。乍看之下在水上翻滾應該很涼快,但實際上因為是在密閉空間運動,每個小孩走出氣球時,幾乎全身都是汗!這麼熱的天氣,實在很佩服他們還可以玩得這麼開心




午餐是在路邊一家小吃店解決,在附近發現有店家在賣一大袋的辣椒,哇!我從沒看過這麼大的辣椒呢!



 


有人說到新疆如果不來喀什,就不算到過新疆;到喀什如果不去巴紮,就不算到過喀什。喀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當年由西安出發的商旅,無論走天山南路或天山北路,均在此地匯合。喀什的巴紮迄今已有2千多年歷史,古代有「亞洲最大集市」之稱。市場內設21個專業市場,有4千多個固定售貨攤位和一條食品街,有近萬種商品,每天人流量達10餘萬。自從紅其拉甫口岸和吐爾尕特口岸相繼開放後,打開國際商品通道,大批外國遊客和商賈、商團絡繹不絕,帶來大量異國商品參加貿易,也從大巴紮採購許多中國商品。




喀什有很多巴紮,分佈在城鄉街道各處,但最有名氣的是喀什的東門大巴紮,即「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是新疆乃至中亞地區最大的聯合國集市,內設5000多個攤位。1992年以前的巴紮只在星期日開放,現已改為每日開放。如果想見識大巴紮最熱鬧的場面應在星期天時去。巴紮有正門一座,但各個區域都設有進出口,巴紮內縱橫通貫,沒有明顯界域區分,但商品種類相同的攤位自然形成局部專賣區。貨架高低錯落,擺放的商品幾乎充滿所有的地面和空間,老闆根據商品多寡及體積大小來定攤位,大攤位長約6,最小的僅 兩米 ,由於空間狹小,老闆一般坐在攤位旁的小凳上,或乾脆站在攤位前。




喀什巴紮自古就有專業之分,數萬個小攤依行業不同分出許多專門市場,如柴草巴紮、地毯巴紮、布匹巴紮、牲畜巴紮、生產資料巴紮、小刀巴紮、牲口巴紮及乾果巴紮等。瑞典漢學家貢納爾‧雅林在他的《重返喀什噶爾》一書裏這樣寫道:「喀什的生活是圍繞著巴紮而建,整個喀什噶爾就是一個大巴紮」。每逢巴紮天,男人女人孩子老人,都會穿上最好的服裝,戴上最好的首飾,坐著拖拉機、趕著驢車,從附近的縣鄉四面八方湧向這裡。他們中有些人不買什麼東西,也不一定要出售什麼,來巴紮就是展示自己。




這裡商品種類繁多,應有盡有,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雪白的俄羅斯銀狐皮,哈薩克的水貂皮,烏茲別克的木勺木碗,漂亮的土耳其披肩,新疆英吉沙的手工小刀、吉爾吉斯的望遠鏡、沙特的乾果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品應有盡有,極具民族特色。



玲瑯滿目的絲綢、眼花繚亂的傳統紡車紡出的土布,各種色澤花紋的土陶器皿維吾爾男女最愛光顧的手工藝市場,簡直就是民族風情的大博覽。



 


這裡出售的各類手工製作的小刀、首飾、花帽、樂器都十分小巧精緻。



 

這一區是賣各式各樣的乾果,還可以試吃哦!




買東西時可還價,但價格談不攏可把右手放在心口行個禮說聲「不要了,謝謝」,千萬不要對少數民族同胞失禮。




大家在巴紥買到想買的東西後(當然很努力地殺價囉!),便到孔爸推薦的紫東賓館木卡姆餐廳吃晚餐,裡面的服務生果然個個都是美女,餐點也不差,重點是有冷氣呢



 

關於巴紥,下面這篇文章有非常生動的描述….


引用自【翡翠綠洲:奶茶、烤羊、陽光明媚的日子】http://travel.163.com/06/0205/14/29718ARG00061DPB.html


南疆的人賴以生存的是散佈於大漠和戈壁中的綠洲。綠洲就像茫茫大海上的小島,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就要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生活體系。巴紮就是這一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誰想走近綠洲、瞭解綠洲就應該去巴紮,因為巴紮是綠洲文明的說明書。


我和巴紮


關於巴紮,據南疆史志專 家李呤屏 先生的考證,“巴紮”一詞是波斯語,意為“大門外邊的事情”。由此可以理解,巴紮所囊括的,是除了個人與家庭隱私以外的所有事物。


巴紮,過去曾記作“八柵”、“把柵”、“捌雜”、“八咱爾”等等,但都是維吾爾語Bazar的音譯,現通用“巴紮”這一音譯詞。以往的人們把巴紮翻譯為“集市”、“市場”之意,但是巴紮與中國內地的墟集、會市卻有著異曲之妙。


巴紮的首要功能是經濟交流。農民將自己生產的產品拿到巴紮上換回急需的生活與生產必需品,農民與農民之間進行直接的產品交換。巴紮上也有專業商人,但為數不多,巴紮的主角是農民,這是巴紮與城市中的街市之不同。


綠洲中的農民雖然習慣了自成體系的生活,但並不是所有的生活與生產必需品都能自己生產得出來,他們不得不到巴紮上去尋得所需要的東西。行政管理當局知道巴紮是四裏八鄉的人必去的地方,便利用巴紮發佈政令、厲行稅收;宗教方面利用巴紮宣傳教義、公佈宗教裁判結果;各種政治或宗教派別利用巴紮宣傳自己的主張、招兵買馬;巴紮就成了綠洲裏重要的政治、宗教活動中心。


每逢巴紮天,我都會將我的科普宣傳車開到巴紮上停好,然後把錄好的科普帶子放給那些到巴紮上來的人。也許你覺得這個方法太笨拙了,但是這確實是個很有效的法子。只不過,巴紮依民間約定俗成的日期和地點輪換舉行。這給我的工作帶來了一些麻煩。它有時候是在城市一側,有時候在某個廢園或堿灘上,但無論環境如何,巴紮內的氛圍是相同的。


美味巴紮


說到“巴紮”就不能不說到烤食,這可是最有巴紮特色的一項。


維吾爾族曾是遊牧民族,西元9世紀前後,逐漸發展成為農耕的定居民族。烤制食物原本是遊牧民族的特長。維吾爾人定居以後,在原來飲食習慣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烤食文化。


在這裏你不能不嘗的是羊肉串。雖然它是流傳最廣的維族美食,但若想吃到正宗正味的烤羊肉串,那只有在這塔里木盆地周緣地區才行。南疆的羊肉與內地人印象中羊肉完全是兩個概念。南疆的羊肉毫無腥膻之味,而且還十分鮮美,據說清朝乾隆皇帝就非常喜愛和田的羊肉,當時的南疆官吏經常向宮廷進貢南疆羊。


這裏烤羊肉串的工藝也是十分講究的。柴火必須是用桃木或是杏木的。他們認為用桃木或杏木柴烤的羊肉串味道才最正宗最地道。可能外地人、特別是內地人覺得烤羊肉串都是一個味,而南疆的維族人卻能站一到烤爐邊就聞出烤肉用的是什麼柴。假使他們的宴會設在遠離烤爐的地方,他們只要把烤好的羊肉串拿起來聞一聞肉串上的煙熏味,就立刻能說出所用的柴是否地道。在南疆,如果沒找到可做柴用的桃木或杏木,就趁早打消賣羊肉串的念頭。


因為知味的當地人一下子就可以聞出炭火的味道,往往是把你的烤羊肉串往烤爐上一拍,扭頭就走。從此你的攤子很可能就再也沒有人光顧了。烤羊肉串的調料只能是鹽和孜然,如果放了辣椒面或是其他的調味品只能讓肉串兒串了味。尤其是辣椒面,撒在肉串上肯定是為了掩飾肉的不新鮮。辣麻人的舌頭,讓人嘗不出肉的本味。串肉的釺子最好用紅柳枝。紅柳枝串出的羊肉串烤熟以後,還會帶著淡淡的木香味,使肉串味道更加鮮美。現在只有在和田那邊的巴紮上和尉犁縣等地的基層旅遊點上,才能吃到用紅柳枝串的羊肉串。


烤羊肉串雖然是維吾爾族的名吃,幾乎所有的維吾爾族男子都會做烤羊肉串,但是他們卻基本上不在自己家裏烤羊肉串,主要原因是烤羊肉串需要專用的烤爐,普通居民犯不著為了吃幾串烤羊肉而在家裏備一個工藝相對比較複雜的烤爐。他們又偏好用木柴烤的羊肉串,所以也不購買商店裏出售的電烤爐。他們想吃烤羊肉串就去巴紮,如果家裏來了很多貴客,也會請一位烤羊肉串的師傅帶著烤爐來現場一展身手。


烤羊肉中最金貴的當屬烤全羊。這不僅需要有專門的爐灶,而且調料配製講究、製作過程複雜、很難把握好火候,不是一般人隨隨便便就能做的。不過烤全牲中的上上品卻不是烤全羊,而是烤乳牛。做法與烤全羊相同,但味道卻高出若干倍。因為牛是農民最重要的役畜,烤一隻小牛就等於殺了一頭耕牛來吃著玩,所以誰家也不捨得。現在有的地方已經在飼養肉牛,估計不久烤乳牛就會出現在巴紮上。


在所有的烤食中最見功夫的還是烤雞蛋。用的必須是柴灰,火候把握一定要恰到好處,否則一個不小心雞蛋就會爆裂,弄得青黃四飛。技術要求高,吃起來自然也別有一番滋味。直到現在,我還沒有在和田地區以外的巴紮上見到過烤雞蛋。


說到主食,維族人的主食是饢。有小麥面、玉米麵、青稞面甚至是幹沙棗面的,種類也很多,大的、小的、薄的、厚的、普通的、精製的加在一起也有十幾種。最常見、最普通的一種是薄片饢。最有特色的是和田和庫車的大薄片饢,薄得地方比牛皮紙厚不了多少,每個卻足有驢車輪子一樣大。饢原本是各家各戶自烤自食的東西,但是隨著這幾年的發展,外出營生的人越來越多,對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巴紮上賣饢的人也就多了起來。由此一來,烤饢作坊成了巴紮上不可缺少角色。烤南瓜也是巴紮上的一景。烤的南瓜是南疆特有的那種,皮厚、肉沙、味甜。攤主會將整個兒南瓜放入烤饢的爐灶裏烤熟,然後切成塊買。要想知道味道如何,包你吃了一塊還想吃。


除了烤食,在巴紮上還有一些頗具新疆風情的小吃。像是抓飯。抓飯有百飯之王的美稱,不僅味美,而且大補,據說曾經作為治療陽衰、無力的偏方食用。抓飯是用清油(最好是菜籽油)、圓蔥、羊肉或雞肉、胡蘿蔔或榲桲、大米做成的。有時也加一些葡萄乾、杏幹。調料有薑粉、花椒粉、孜然粉、紅花。抓飯一般是用來款待賓客的。一幫人圍坐一圈,中間放上一大盤抓飯,大家就用手抓著吃。漢人據此叫它“抓飯”,而維吾爾人把抓飯叫做“波羅”。如今巴紮上的抓飯已經成了份飯,可以用勺或筷子吃。吃的時候可以配著牛羊雞肉塊,或是薄皮肉包子,還有將優酪乳蓋在熱抓飯上吃的,當然味道也就各有千秋了。


我曾在洛浦縣葉孜鄉的一個鄉村巴紮上見到過鄉村把式做抓飯的過程。他先在地上挖個坑算作灶,將一口足可以煮下一隻羊的大鐵鍋放在地灶上,生火熬油,在煙薰火燎中切菜切肉,用一把鐵鍬大小的鍋鏟炒肉、攪動鍋裏的大米。不知道是當地人做不出那麼大的鍋蓋還是他賺帶著鍋蓋麻煩,待到需要燜米飯的時候,我發現他的大鍋上沒有鍋蓋。依我的經驗,燜米飯不用鍋蓋那等於在胡鬧。但那位做飯的師傅卻胸有成竹。只見他取來兩條裝過羊肉和大米的空麻袋,在旁邊的水渠裏邊將麻袋涮了涮,蓋在了鍋中的大米上。之後這位大師傅神情專注地蹲在地灶前,不時地用耳朵聽聽大鍋裏的動靜,忽而往灶里加幾根細細的紅柳枝,忽而從灶裏扒出一些柴灰,忽而撩起袷袢(維吾爾族式長袍)下擺往灶裏煽一煽風。1個小時後,一鍋抓飯做好了,很快地被擁上來的人搶購一空。我特地留意觀察了一下鍋底,居然沒有一點焦糊的鍋粑。


米腸和麵肺是維吾爾人喜愛的食物。米腸就是把大米和胡蘿蔔丁灌進羊腸子裏水煮。而面肺是把麵糊灌進羊肺裏水煮或籠蒸。平時維吾爾人家裏宰了羊,都會做一些米腸、面肺留著招待最親近的親戚和最尊貴的客人。製作米腸、面肺是維吾爾族婦女的一項傳統手藝,在製作過程中禁止女兒和兒媳以外的人窺視,以防被人偷學去了手藝。


炸魚是南疆維吾爾人傳統的食魚方法。維族人不吃未經宰殺、放血就已經死亡的動物,但是魚除外。因為魚頭的兩側各有一個鰓,那是先知穆罕默德宰殺魚時留下的,所以魚早已被先知親手宰殺、放過血了,是可以吃的。南疆維吾爾人偏愛吃炸魚,但炸魚需用大量的植物油,一般人家捨不得耗費那麼多的食油,所以只能到巴紮上的炸魚攤一解饞魚之苦。


維吾爾人有飼養牛羊的傳統,也就有食乳的傳統。但是喝鮮奶和奶茶在南疆農村並不普遍。南疆維吾爾人喝茶主要是喝五香茶,在茶煮開以後再加入由十幾種藥材配成的茶藥,藥味濃郁,香氣四溢,常用五香藥茶可以延年益壽,南疆多長壽老人,有專家認為這與他們從小喝五香藥茶有關。這樣的茶,如果摻進去牛羊奶,會敗了美味。南疆的維吾爾人除了給自家的小孩喂牛羊奶以外,家的牛羊奶主要是用來做優酪乳,供自家食用。多餘的優酪乳就送到巴紮上去賣,補貼家用。


維族人自製優酪乳的方法很簡單,把新鮮牛羊奶倒入碗中,再加入老酵頭就自然發酵而成了。每碗優酪乳上都結了厚厚的一層褐黃色的奶皮,奶皮十分香美;奶皮下面的優酪乳已經變成嫩豆腐一般。這種優酪乳宜於吸收消化,營養極為豐富。南疆維吾爾人過去沒有吃菜的傳統,且長期以玉米為主食,難免會維生素缺乏。他們補充維生素的方法一來是大量食用水果和乾果,二來就是常食優酪乳。清晨,穿著花裙的婦女們頭上頂著、肩上挑著盛滿優酪乳的木碗,走過掛滿藤蔓的院牆、穿過悠長的街道,在清涼的晨風和嫋嫋的飲煙中往巴紮上趕去,無疑成了南疆最動人的一幕風情。


販賣巴紮


除了嘴,在巴紮上最忙不過來的就是眼睛。各種色彩斑斕的手工藝品會排山倒海地向你撲過來。


伊斯蘭教嚴禁人們描繪有眼睛(也即有靈魂)的物體,因此維吾爾族的傳統藝術中就沒有表現人和動物的造型藝術。不能發展造型藝術,他們就轉而發展了以植物花枝、幾何圖形和色塊結構為表現物件的工藝美術,並把這種藝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準。在新疆,人們從頭到腳無不被圖形之美所包裹著,房子裏下面鋪的、上面蓋的、屋頂上刻的、手裏拿的、眼裏見的,無處不被圖形之美所裝飾。維吾爾人用圖形之美把生活的每一個空間都充實得滿滿當當。


巴紮作為社會生活的縮影,自然就充滿了這種工藝美。走進巴紮,尤其是日常生活用品的部分,就會感到圖形之美鋪天蓋地,令人目不暇接。和田是新疆南部地毯編織業的中心。和田的地毯是維吾爾人編織類手工藝品的代表,傳統紋樣有20多種。再加上維吾爾人有在牆壁上掛壁毯,床上、炕上、地上鋪地毯的習俗,因此地毯在整個新疆都有很大的市場需求量,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各地巴紮上的熱門商品。


毛氈是維吾爾人的居家必需品,愛美的維吾爾人當然不會放過在毛氈上製造出美來,毛氈大都被飾以圖案。以製作方法分類,可以分為三種。一種在擀氈時預先把各色羊毛拼成圖案製成的壓花氈;一種是在毛氈擀完後再在毛氈上用圖章印製的印花氈;還有一種是用各色彩布縫在毛氈上製成的貼繡氈。貼繡氈原是流行於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遊牧民族的傳統工藝品,也受到綠洲裏的維吾爾人的喜愛,因此巴紮的氈市上都少不了貼繡氈。


在巴紮上你還可以看到很多造型精美的銅壺,不過它們不是用來燒水煮茶的,而是用於洗濯的,也叫“淨壺”,維吾爾語稱為“阿布杜瓦”。它與一種叫“奇拉甫其”的盂狀器皿是一對。“奇拉甫其”是用來承接洗濯時流下的水的接水盆。伊斯蘭教的教義規定,一個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禮拜,而每次禮拜之前都必須認真地洗濯一番。伊斯蘭教認為流動著的活水才是清潔的,而不流動的水是死水,是不潔的。洗濯必須得用流動的活水,不能用盆裝的死水,所以維吾爾人家裏沒有洗臉盆。但是不可能在每次洗濯時都能到河邊或渠邊去,於是就只好把水倒在淨壺之中,用從壺嘴裏倒出來的水沖洗,這就有了“流動”和“活水”的意思了。因為淨壺與一天到晚最為莊嚴的事有關,所以也就成了工藝上最為考究的器皿。


除了“阿布杜瓦”,在巴紮上還能見到一些壺狀器皿,有金屬的也有土陶的,它們中有些是用於燒水或盛茶的。外地人一下子不容易區分洗濯用壺與飲水用壺。基本規律是飲水用壺一般造型比較樸實簡潔,而洗濯用壺大都造型精美,裝飾細膩。只要瞭解這一點,就可以輕易把它們分開。


巴紮上除了出售這些做工精美的工藝品,也賣一些簡單的小東西。比如木勺、木碗、木盆、木罐,還有一些兒童用品、玩具,雖然做工粗放,裝飾古樸原始,卻最能體現出民族性格。還有一些老人把自己種的葫蘆也拿到巴紮上來賣,雖然少有人過問。


如果你的運氣好,還能在巴紮上看到一些新鮮玩意兒。


例如板結鹽,放在膠輪車上就像岩石一樣,灰白色,上面沾滿了泥土。這是一種從戈壁灘上的沙土中挖出來的鹽,曾經是南疆居民的主要食用鹽,因為不含碘,長期食用這種鹽要得克汀病(俗稱大脖子病),在20世紀60年代被加碘再制鹽所取代。但是當地的一些老人還是對這種遠古時代就沉積到土壤之中、經自然蒸發而板結於地表的鹽情有獨鐘。認為這種鹽味道正,吃了也會勁兒大,連用這種鹽水和的面吃起來都勁道。有人就趕著駱駝到戈壁灘上挖來這種土鹽,拉運到巴紮上出售。


巴紮上還有一種碗一般大小的、灰白色的物件,摸起來滑膩膩的。它曾蒙住過許多內地來的人。原來這是一種土法製作的肥皂。它是一種用動物油脂、草木灰等材料製成的,是一種古老的清潔用品,效果不亞於現在條形的機制肥皂,只是泡沫少了一些而已。


巴紮,巴紮


除了那些吃的、玩的,巴紮上最好看的就是人。因為巴紮不僅是一個商業的市場,更是一個文化活動場所,一個當地人其樂融融的大聚會。


由自然經濟往現代化農業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現在南疆的農村雖然已經在大量使用各種農業機械,但仍然沒有脫離傳統農業的模式。傳統的農業生產是個勞動強度大、活動範圍小、重複性強、耗工時長的生產過程,很容易使生活枯燥乏味。生活單調了,精神枯燥了,就要找個地方去放鬆一下,換換情趣,找找樂子,充實一下精神。這一點對於注重精神生活的維吾爾人來說尤其重要。在農村還沒有真正進入城市化以前,巴紮就是可以滿足這些精神需要的地方。


在巴紮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老的婦女擺個臨時的攤位。她們常常都是慢悠悠地來,手裏提著一個用頭巾兜住的包袱,找個地方一坐,攤開頭巾,便是一個攤位。頭巾上擺著自家的雞蛋,或是水果、圓蔥、恰瑪固(新疆南部的一種蔓莖)、番茄什麼的。她們總是一行一排地擠在一起,不愛紮堆的不多。她們坐在一起就拉起家常,互相傾訴著生活中的種種。見了有人到攤位前打岔就煩,或者乾脆把來打聽價格的人毫不客氣地轟走。


在中原,一般趕集的人非買即賣,完事了就走人。而在南疆的巴紮上,卻有許許多多既不買也不賣的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對於注重親情友誼、人際和睦的農民來說,巴紮是親友聚會的便利場所。與親友相聚,是當地人熱衷於趕巴紮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些人本是到巴紮上來辦事的,但是突然遇見了多日不見的老朋友,於是就站在那裏就聊開了。聊著聊著,朋友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們都聚到了一起,大家要說的話就更多了。說著說著就把為什麼到巴紮上來那檔子事忘得一乾二淨。


也有一家人一起來趕巴紮的。一家人團坐在巴紮上,買點簡單的食東西嘗嘗,好像是對單調枯燥生活的調劑,類似于城裏人的逛公園和野餐一樣,一家子其樂融融的。


當然,巴紮上還有一些服務性行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傳統的剃頭匠。他們穿著農民的衣服,腰裏拴一塊粗布的圍裙,一把特製的燒熱水用的銅壺,一把出自野把式之手的木椅,街旁一站,剃頭攤就開張了。剃頭匠的生意很好,一個巴紮天下來很少有閑著的時候。來剃頭的農民們並不是自己幹不了剃頭刮鬍子的事,自己收拾是一回事,專門等著巴紮天來享受剃頭師傅的服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那種樂趣、那種舒服,是不可替代的。


你也不要小看那些穿戴土氣、其貌不揚的剃頭匠,他們在給人剃頭、刮臉、修剪鬍子之後,還給顧客剪鼻毛、掏耳朵、捶背按摩,一邊不停嘴地講著故事、笑話和顧客們愛聽的話。但是收費卻低得不能再低,有時候還會說:“你看著給吧,要是沒帶錢,就下次給好了。”可是他的服務品質卻絕對比城裏的髮廊高出若干倍。


剃頭匠們的動作也挺有趣。在中國內地,剃頭匠是把剃頭刀的刀刃朝向自己,按從外往裏、由遠而近的順序為顧客剃頭;而在南疆,動作正好相反,剃刀的刀刃朝外,按照由裏向外、由近往遠的順序剃頭的,就像為一個葫蘆瓜削皮一般。有時看得不過癮,我常常會親自去試試。


巴紮既然是人群聚集之地,也就自然成了說唱藝人的理想場所。除了民間歌曲、曲藝和傳說之外,主要吟唱的還是宗教史詩和聖戰的故事。因此,當一段彈唱結束之後,人們會進行祈禱。


一天五次禮拜是穆斯林的規矩。這五次禮拜分別是曉禮、晨禮、晌禮、晡禮和宵禮。曉禮在破曉後日出前做。宵禮在日落以後做。其他的禮拜時間在白天。時刻一到,信徒們會放下生意潛心禮拜。


遇到這種情景,可千萬不要干擾他們,更不要做一些自以為是的事。像是去拿他們攤子上的東西,或者開一些類似的玩笑。這樣一來會激怒當地人,等待你的將是最嚴厲的懲罰。在南疆,遇到當地人在做禮拜,一定要繞道而行,不要喧嘩,更不要從禮拜者的前面經過。在巴紮上,如果你周圍一下子跪滿了禮拜者,你又無處可避的話,就要靜靜地肅立一旁(絕不可以站在禮拜者的前面),等待他們做完禮拜再繼續你的活動。這樣一來,你就會贏得巴紮上的人的尊敬,大家也會對你客氣起來。


以前一直認為南疆的巴紮是一個能容納百川之水的湖泊,現在看來它是一條在流變中奔湧的河。每一次走進巴紮都能發現歷史在刷新的痕跡,這痕跡不是多少年前留下的,而是活的。就像一本大書被烈風吹著,飛快地翻動著,頁碼已經看不清楚,只看到生活在閃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