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際的草原上,時時會看到用大小石塊累積起來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柳枝,稱為「神樹」,神樹上插有五顏六色的神幡。



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鮮豔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喚著遠方的牧人,這就是「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即「堆子」,也譯成「腦包」、「鄂博」,意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



敖包之所以選擇石頭和樹枝,與蒙古族的崇石崇樹習俗密不可分,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話傳說,將石頭與生命聯繫在一起,說明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有崇石的習俗;蒙古族先民崇拜各種樹木,特別樹幹挺拔、綠蔭蔥鬱的大樹。舊時遍佈蒙古各地的敖包,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今數量已大減。像大海一樣的茫茫草原,沒有可指路的標識,行政區劃、遊牧分界更無以識別,人們就壘石成堆或壘土成堆,作為路標和界標,這是敖包最初來歷。





可愛的雲就這樣停在蒙古包上方….



我們的車停在這個「ㄆ」下(一整天聽吳導把「坡」念「ㄆ」,大家全改口跟著說「ㄆ」),短短一段路卻因為拍眾多野花走了好久啊



「ㄆ」下的團突然對著上「ㄆ」的我們大喊:「趕快下來!我們要抓最後5個!」她們在大門綁上旗子線,要最後下來的人以「凌波舞」方式走出大門,這時突然覺得原來個子嬌小也有這種好處啊,不用怎麼下腰就可以輕易過關啦!



今天倒數第二個油菜花



吳導:2車到4車自己想辦法露出臉啊(吳導攝)!



兩朵可愛的雲



當我們正在拍搞笑照片時,突然有個牧民騎馬經過,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天馬」,哇好高大啊!此時大家通通拿起相機猛拍!




「天馬」的氣勢就是不一樣,連騎在上頭的人都顯得好神氣啊(文伶攝)!





馬兒粗大的鼻孔和銅鈴大眼,超像我之前在兵馬俑看見的陶馬(吳導攝)!




這是今天拍的最後一個油菜花,全員集合!



二車集合!



在金色的大地工作看起來好幸福



晚上回到飯店,在大廳發現這張「2009 首屆新伊梨天馬之鄉:國際旅遊節」!啊….710日才開始,殘念超想參加說



吃完晚餐我們在飯店門口聊天,突然發現對街一輛鮮紅打扮的「羊拉車」,對方發現我要拍,卯起來跑給我追,就是不給我偷拍啦!



昭蘇許多商家似乎因為「75事件」提早關門,街上隱隱約約嗅出一股嚴肅的氣氛。但廣場卻熱鬧非凡,原來今晚有維族結婚啊,禮車浩浩蕩蕩的出發,我只來得及搶拍參加婚禮的親友


 


u敖包的傳說   


關於敖包的來由,有很多美好的傳說,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中關於「紅格爾敖包」的傳說,就是其中的一個:


傳說一


傳說有一個蒙古族牧民的母親得了重病,無法醫治。這個牧民便徒步趕往聖山五臺山,燒香拜佛。他一步一磕頭,表現得十分誠心誠意。他走啊,磕啊,晝夜兼程,風餐露宿,到達五臺山的那一天,已經氣息奄奄。但他還是咬著牙,邊爬邊磕頭,一點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性命安危。等到了聖山殿堂,他剛剛燒完香拜過佛,就一頭栽倒在地,人事不知了。五臺山有一座神奇的敖包,對這遠道而來的蒙古人虔誠之心非常感動,便在甦醒前,將佛教信徒的貢品移到他面前。牧民醒後認為佛祖真的顯靈了,老母有救了,一下子便坐起來。


他捨不得多吃,將貢品包起來,背在身後,大踏步地走下山去。一路上,他還是不肯歇息。當時,月黑風高,走著走著,就迷路了。正在此時,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一盞明亮的燈在他前面遊移。當時他還不知道這盞燈是五臺山的敖包變的。他跟著明燈,走啊,走啊,不到兩天就回到希拉穆仁草原。天快亮時,在紅格爾山包上,那盞明燈突然站住不走,牧民回到家裏,老母親已經完全康復了。第二天,牧民攙扶著母親,來到紅格爾山包上,用石塊壘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紅格爾敖包」,讓五臺山敖包的神靈永遠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這一天,是中國的 農曆518日 。從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來此祭祀紅格爾敖包。


傳說二


西元1219-1224年,成吉思汗進行西征。他的西征軍中有郭寶玉、張榮等許多漢族將領,郭寶玉是唐朝中書令郭子儀的後裔,通天文兵法,善於騎射。在這些漢族將領統帥下的漢兵中,對中原人民最尊重的關雲長(即關公)無不頂禮膜拜,他們每到一地,都要在蒙古包前祭上一把關公的大刀,以祈求戰鬥勝利、人馬平安。到元朝末年順帝至順年(1333年),有位希拉穆仁當地牧民得到一把當年祭奠在蒙古包前的關公大刀。 農曆518 那天,這位牧民虔誠地將關公大刀扛到紅格爾敖包前,將它高高祭起。從那以後,每年祭敖包時,都要將關公大刀祭在紅格爾敖包前。


內蒙古大草原上有關敖包的傳說,誰也說不清有多少。為什麼內蒙古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到處都有敖包,蒙古族的人們都祭敖包呢?比較統一的說法有5種:


1、敖包是歷史上蒙古各部落為紀念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雄們而用石頭壘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靈的地方,敖包裏一般存放英雄的遺物。


2、各部落打仗的時候,都要極力搶佔山頭。勝利的一方,就把他們戰死的將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上,用石塊將墳墓覆蓋,以作紀念。在長期的征戰中,今天我這一方勝利了,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明天你那一方勝利了,搶佔了這座山頭,也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這裏。這樣,一來二去,石堆下雙方犧牲將士的遺體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戰雙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搶佔了這一片草原,就要帶著各種戰利品前來山頭上祭奠英靈。久而久之,石塊越壘越高,人們便把它稱之為敖包。


3、敖包是當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壇。自古以來,草原上的牧民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處都缺少牧草。牧民們便用他們的傳統方法,在山頭上壘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領領頭,在石堆旁邊祈禱,祭祀上天,降雨救災。


4、敖包是遠行的商人們用石塊壘起來作為馬隊、駝隊的路標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們就有這種傳說。因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來就是「駝道」必經之地.


5、敖包是部落作為打仗時傳遞資訊用的,與中原地帶古戰場的烽火臺的作用差不多。


u敖包的種類


建敖包的地方多選擇明快、雄偉且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稱,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敖包多設於山丘上或水泉邊,多數用石塊堆成,一般呈圓形,頂端圍有柳條圈。內蒙古東部的敖包一般呈圓椎型,西部呈塔型。過去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較富裕的人家還有自設的家敖包。敖包大多築在山頂或丘陵上,一般呈圓形,高約數丈,頂端植有柳樹枝條或榆樹枝條,形狀好似烽火臺。值得一提的是,敖包頂上插有3根「瑪尼杆」,掛著部落旗幟,正面緊靠敖包安放一把三股鋼叉,包前有石制貢桌。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徵山神,人們每逢外出遠行,遇敖包必下馬參拜,還要往敖包上添幾塊石頭或幾捧土,以求吉祥。然後跨馬上路。隨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清朝時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在舊曆5月中旬舉行。


蒙古族敖包種類繁多,按不同分類標準可分為:成人崇拜的、男人祭祀的、女人祭祀的。依規模可分「盟敖包」,標明旗(縣)、省界的界標;「旗敖包」,鎮鬼敬神、保佑旗民平安幸福而設;「蘇木敖包」,安葬蘇木達日嘎(鄉一級長官)、紮薩克(旗長)、英雄、名人、活佛、喇嘛;以及「氏族敖包」等。不同類型敖包在不同範圍內祭祀,如氏族敖包只在本氏族內行祭,祭物及費用由本氏族分攤;盟敖包則由全盟祭祀,祭物及費用由全盟範圍分攤,也有自願捐贈,富人一次可贈數隻羊,當年用不完的祭物(主要是牲畜),則指定專人放養,留做來年使用。


從組成數目看,有的是單獨1個敖包,有的是敖包群。敖包的形式大體一樣,即在土堆圓壇上堆積石頭為台,台基上分大、中、小3層,重疊呈圓錐體,約10餘丈。敖包數目不等,有的單獨1個,有的成群,7個並列,中間大的為主體,兩旁各陪3個;有的1個大敖包居中,兩旁各陪襯6個小的,或按東西北方位,各陪襯3個小敖包,主敖包底層還放五金、五穀、五帛、五寶等實物。成為13個小敖包群。


u祭敖包


蒙古族最早的敖包祭是在成吉思汗青年時代。其興盛則在元代,由最初的敖包祭祀演變為「那達慕」。古代蒙古人把一切萬物看作神靈來崇拜,也崇拜山川及大地其他神靈。聖地可分成共同的和個別的2類。個別的聖地就是敖包,這種聖地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領地建起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並崇拜有加,大概緣於古代的祭聖山。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爾乞特人追趕時,藏在不罕山裏,蔑爾乞特人繞山3圈沒有抓住成吉思汗。等蔑爾乞特人遠去,成吉思汗下山後說:不罕山掩護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將每天祭祀,每日祝禱,讓我的子孫都知道這件事。說完即「掛其帶於頸,懸其冠於腕,以手椎膺,對日九拜,酒奠而禱。」。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與蒙古諸王,每年必須致祭名山大川。由於有的地方沒山或離山較遠,群眾就「壘石像山,視之為神」,這種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頭或土堆起來,所以蒙古語稱「敖包」。


祭祀敖包是蒙古民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傳統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種:


1、血祭:即宰殺壯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靈。


2、灑祭:就是「灑注禮」,即在敖包前滴灑鮮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到近代還增加白酒、點心等祭物。


3、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幹樹枝或幹牛馬羊糞點燃,祭祀者排隊繞火3圈,邊轉圈邊念自家姓氏;然後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裏。火燒得越旺越好,象徵家族各業興旺。


除祭祀禮俗外,敖包祭又衍生一些特殊禮俗。現代蒙古族人祭祀敖包,其實就是傳統祭祀神靈賜福消災習俗的傳承。祭敖包的時間一般選在農曆5月或7月。每年農曆5月,綠草遍野,燕子北歸,本旗蒙古族開始祭敖包活動。牧民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敖包下,用松柏、紅柳、五彩花卉將敖包裝飾起來,在敖包前擺設奶食品、阿木蘇、糕點等供品,正面桌上擺放全羊。祭奠儀式由身負眾望的長者主持,主持人親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獻哈達,唱祭歌,並請喇嘛念太平經。此時漫山遍野前來祭祀的人們跪伏於地,三拜九叩,默禱「山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畜興旺,無災無病,萬事吉利」。祭奠儀式完畢,主持人將供品分送大家享用,接著開始遊戲,主要項目為「男子三技」,隨社會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祭敖包的內容更多彩,在舉行傳統祭祀儀式後,還會進行賽馬、射箭、摔跤、唱歌等活動,並開懷暢飲,盡興狂歡。其間老年人要取出聖水給畜群灑注;青年男女借此溜出,登山遊玩,談情說愛,約訂終身。著名的蒙古族歌曲《敖包相會》中所唱的,就是這種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約會的情景。


u希拉穆仁草原的祭敖包


希拉穆仁草原上有眾多敖包。據史料記載規模較大的敖包有:阿日文敖包、額爾登敖包、白音查幹敖包、大文公敖包、希日哈達敖包、毛德林敖包、胡雅格圖敖包、阿都來敖包、小文公敖包、白音敖包、巴格喜敖包和毛墩敖包等。希拉穆仁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敖包,是紅格爾敖包,也是希拉穆仁草原旅遊區對外開放的敖包。按普會寺2百多年的規矩,每年 農曆513日 舉行喇嘛祭奠敖包活動, 農曆518日 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舉行規模盛大的祭奠敖包活動。從政府所在地出發往北,一條6寬的平坦大道直通紅格爾山,公路兩邊草場上山坡下,星星點點,到處是一個個蒙古包群落,大大小小的旅遊度假浩特(村)讓人目不暇接。紅格爾敖包高高聳立在海拔1690的紅格爾山頂,氣勢宏大,莊嚴肅穆。沿坡道一直走上去,到敖包前會看到,這是座9高的大型敖包,分上、中、下三層,底層圓周直徑15、高2。敖包頂上的瑪尼杆掛著書寫喇嘛教經文的經旗,旗為白色綢子製作。敖包四角立著43高的三刃鋼叉。從敖包頂部到鋼叉頂部,一根根繩子上,五顏六色的綢緞布條和紙條耀人眼目。敖包的正面(南面)安放一把巨大鋼刀,用馬鬃和綢緞做成的纓穗隨風飄舞,各種色彩綢緞製作的「祿馬風旗」迎風招展。


u祿馬風旗


相傳「祿馬風旗」源於成吉思汗的軍旗。當年成吉思汗征戰歐亞大陸,軍隊軍旗是天藍色,旗面上繡一匹奔騰如飛的黑駿馬。軍隊打到哪兒,軍旗就舉到哪兒。晚上宿營,將軍旗則豎在營帳前。後來成吉思汗遠征西夏,歿於疆場,這旗幟便立於他的靈帳門前,蒙古人爭相仿製成為風俗。直到今天,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或住房門前,大都有一泥台,埋著一根高高的杆子,杆頂安有三刃鋼叉,這就是「瑪尼杆」。一般都在杆上繫長方形旗幟,旗中畫匹奔馬,形體較大,旗的四角用獅、虎、龍、鳳作為陪襯,這就是「祿馬風旗」。蒙古語稱之為「嘿毛利」,意思是「命運之馬」。「祿馬風旗」是表示蒙古民族興旺和尊嚴的標誌。喇嘛教傳入蒙古後,對祿馬風旗作些更動,原來1根杆改為2根柱子,中間拉一條繩,祿馬風旗掛在繩上,而且是紅、黃、藍、白、綠五面旗幟,代表天地萬物的顏色,此外還增添七珍、八寶、二十八宿等。基本圖案沒改,只是更氣魄。蒙古人家逢年過節,娶妻生子,都要更新祿馬。打仗、出門、祭祀之前要先供奉祿馬。戶主以上的人去世要下降祿馬風旗以致哀。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騎馬從祿馬風旗下通過。


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6%95%96%E5%8C%85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06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