嚐完美食後,接下來要去欣賞藝術之美啦,我們到烏菲茲美術館中間的長型廣場與瑾會合,這個長型廣場是全城街頭藝人最密集的地方。烏菲茲美術館是義大利最大的美術館,以收藏文藝復興時期大量名畫聞名國際,有「文藝復興藝術寶庫」之稱。館內約有48百件藝術品,從開拓人道內涵的Giotto喬托,到正式宣告文藝復興來臨的波堤且利 《春神》、《維納斯的誕生》,再到最高頂點的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人的曠世钜作,都在這裡。




每年有56百萬觀光客湧至佛羅倫斯,眾家街頭藝人當然得各顯神通,才能從中賺點生活費囉!


 


別以為隨隨便便找個角落就可以表演,這些街頭藝人與藝術家都事先取得執照才能在此表演的。



烏菲茲美術館平面圖:館內展覽品陳設在頂樓,雕刻品在走廊上,繪畫依年代掛在45間展室裡:2-6室是哥德式藝術品,7-14室是文藝復興初期作品,15-29室是文藝復興鼎盛時期作品、30-45室是較近代的作品。


烏菲茲美術館網址:www.firenzemusei.it/00_english/uffizi/index.html


開放時間:9:0019:00(星期日至14:00),星期一休館 門票:6.5歐元


注意:因人潮眾多,如要節省排隊時間,可用電話 055-294-883 (週一至五8:30~18:30,週六至12:30)。或上列網路預約訂票,須多付手續費1.5€,可付信用卡。


u哥德式藝術


走過陳列雕塑和古代遺物的1號展廳,烏菲茲美術博物館展出3幅別具風格的祭壇裝飾畫。它們是由13世紀義大利最偉大的3位畫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约1267-133718)、蒂西羅(Duccio)和西姆必(Cimabue)共同完成。每幅作品都標誌義大利繪畫從拜占庭式僵硬不自然風格,發展到生機勃勃的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期風格。這種轉變在喬托作品中最明顯,我們可在其作品發現自然主義痕跡。


  喬托自然主義風格還影響到4號展廳作品,這裏是14世紀佛羅倫斯學派作品集中地。有趣的是,4號展廳對面卻是西恩那學派Duccio和其後人作品的3號展廳。6號展廳則集中國際哥德式風格作品,展廳本身極度裝飾風格完美表現哥德式手法的崇高地位。這在Gentile da Fabriano《麥琪的禮拜》作品中可見一般。


以下畫作圖片來源:google


【第2室】



喬托《Ognissanti Madonna莊嚴聖母》/1310 /蛋彩畫板/325 x 204 公分


  在喬托展室裡,他的《莊嚴聖母》人物與場景多了距離感,畫風也打破束縛,多了「人味」,可說是喬托的代表作。文藝復興初期,喬托(Giotto1276-1337)是第一個在平面空間上畫出深度的畫家。若說杜奇歐重新詮釋拜占庭藝術,那喬托則改造拜占庭藝術後的藝術形式。他將拜占庭藝術中人物與建築的僵化形式,賦予自然寫實的立體感,並將熱情與想像注入其中,這是西洋繪畫史的重要轉類點,因此後人稱他為「歐洲繪畫之父」、「文藝復興藝術的開山鼻組」。


引自羅青《面對真實的人生-如何欣賞喬托的畫


歐洲中古時代(約西元400-1250年)的繪畫,多以神為中心。畫家為了表現神祇、聖人、聖徒與凡人不同,特別把他們畫得比常人大,從頭到腳穿戴著各式各樣代表其神性的象徵,擺出各種特定的姿勢與表情,顯得十分呆板無趣。


喬托(1266?-1337)出生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附近的韋斯比格諾,父親是個小康的富農。根據義大利名藝術史家瓦薩里的《義大利著名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傳記》一書記載,喬托年輕時曾隨席馬布學畫,而席氏是義大利第一個試圖用比較寫實的想像力來繪畫的藝術家。他打破中古時代公式化的藝術習套,使畫面注入了清新的生命氣息。


喬托以青出於藍的才氣,徹底瓦解中古拜占庭藝術那種正襟危坐的木偶式人像,通過寫實手法,把畫中人物的內心感情,藉著日常各種不同的活動,鮮活自然的表現出來。他的畫喜歡把人物的服裝及背景的細節,減到不能再減,使觀者能全心全意集中欣賞畫中人物間敘述性與戲劇性的關係,並看出不同人物間的複雜內心感情。這種畫法,開啟文藝復興時代新人文主義的美學。以後的畫家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都是在這種新的繪畫基礎發展出來。因此喬托被瓦薩里尊為義大利第一位藝術大師,享譽6百年至今而不衰。


一般人總喜歡在畫家成名後,編說一些故事,誇張畫家小時候的天才表現。尤其是寫實功深,畫人畫物都栩栩如生的藝術家,最容易與這類故事聯想在一起。喬托的畫,因為十分逼真傳神,人們便傳說他從小就表現傑出,所畫的人物都栩栩如生,連小羊都把他畫在石頭上的母羊,當做是真羊,依偎在旁,不肯離去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故事。例如《宣和畫譜》就記載比顧愷之(西元345-406年)稍晚的名畫家張僧繇(479?-547?)曾在「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不點目睛。」說:「點即騰驤而去。」別人不相信,一定要他點睛。結果,才點了兩條龍的眼睛,剎那間「雷電破壁」,畫的龍全都不見了。這就是中國畫史上有名的四龍「破壁飛去」的故事。與喬托的傳奇對照看來,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第3室】



馬提尼Annunciazione天使報喜》/1333/畫板/265x 305公分


馬提尼(Simone Martini1280/85-1344)以哥德式的祭壇結構與金色平塗來彰顯聖誥的高貴,天使與瑪麗亞衣服的縐褶表現含蓄,天使背後分楊的披肩呼應著瑪麗亞代有抗拒的姿態,在靜態中出現律動感,瑪麗亞臉部略慍的人性化與戲劇化表情,手上的書本及插有百合花的花瓶,都明顯出現三度空間的透視,這些均呼應文藝復興所強調的回歸現世,讓之後的藝術家以自然寫實方式來描繪,不同於中世紀的概念化表現。


u文藝復興早期


【第7室】



烏切洛《The Battle of San Romano聖羅馬諾的戰役》1456年左右/蛋彩木板/182 x323公分


15世紀對幾何學和透視法的新理解,使藝術家進一步探究複雜的空間和透視法。其中以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1475)最著迷,烏切洛是馬薩喬的學生,他是位才華橫溢卻缺乏毅力的人,是「透視法則的探索者」。壽命雖長但留下的畫並不多,他著名的大幅畫作往往由他開頭,最後是助手去完成。烏切羅一味地研究在二度平面如何表現立體空間與人物的遠近關係,而且象對數學那樣進行繁瑣的測量計算。他常徹夜不眠地鑽研透視,觀察人與物在與觀者的視線呈不同角度時,應呈現何種狀態。他逐個地測量透視的縮短線條。家裏人勸他該休息了,他卻回答:「啊!這種透視法真讓人迷惑不解!」還說「透視學是位多麼可愛的情人啊!」烏切洛對透視學的迷戀帶有幻想色彩,所以現代藝術中的立體派畫家對烏切洛很感興趣。


《聖羅馬諾之戰》是烏切洛58歲的作品,描繪佛羅倫斯與鄰邦的一次戰鬥場面,從畫面效果看,烏切洛並不在意戰鬥本身的情節,他是借此題材來表現他所鑽研的複雜透視關係:如圖右側2騎兵交戰時的前後距離,地上丟盔落槍的透視位置,畫面左側集中的騎馬人物前後關係,倒在地上的戰士的透視縮短形象,背景與近景間的透視距離,以至戰士長矛的不同角度都一一被他作為透視的研究對象。當然這樣孤立地研究透視,勢必忽視形象的生動性,以致畫面喪失真實感,人物形象顯得刻板、生硬,缺乏立體感。



法蘭契斯卡《烏爾比諾公爵及其夫人肖像》1465-72/油彩木板/ 47x33公分



同樣位於7號展廳的《烏爾比諾公爵及其夫人肖像》,是首件以豐富風景為背景的肖像畫畫法。作者皮耶羅.戴拉.法蘭契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1422-1492)也是透視藝術的癡迷者,喜愛探究比例、幾何、空間等技巧手法,作品強調空間比例,為後世撰寫了一本比例和一本透視理論學。2塊畫板屬文藝復興早期作品,畫面一邊是烏爾比諾公爵及其夫人肖像,另一邊是歌頌他們功德的文字。



【第8室】



利比《聖母聖嬰與頌贊天使》1455-66/蛋彩畫板/95 x62公分



利比的《聖母聖嬰與頌贊天使》是以他自己的妻子與兒子為模特兒繪製而成,既是一幅宗教畫也是畫家對自己家人情感表露的作品,宗教作品借用美麗風光或美麗女性,極力渲染畫中人物那種來源於世俗生活中的美。利比改變當時一般的背景畫法,鮮活的畫風影響了之後的達文西。


弗拉.菲利波.利比(Fra Filippo Lippi1406-1469)生於佛羅倫斯,卒於斯波萊托。他是一個棄嬰,被人送進卡爾米內的卡爾梅利泰修道院,並於1421年立誓成為修士,最後卻與修女結婚。利比早期創作風格以馬薩喬為基礎,但他後來逐漸向帶有濃郁裝飾風格的繪畫發展。代表作是表現聖母和聖子耶穌的畫作,用色明麗,形象天真柔和,顯示文藝復興美術將現實生活導入宗教繪畫的努力。利比成熟期的作品很有特色:常以一種淡淡的白光烘托出沉思、憂鬱的氣氛。他最喜歡以聖母聖子為題材作畫,作品充分體現出他精緻優美的繪畫風格。



【第10-14室】


同樣方法在波提且利作品中屢見不鮮,他在10-14號展廳的名畫被視為畫廊中的精品。如《維納斯的誕生》中表達的是一種對古典神話的迷戀,這種迷戀情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中十分常見。在《春》因描繪一個異教徒的泉水洗禮而被排斥在基督教繪畫外。進入文藝復興萌芽期,波堤且利作品充滿寓意和基督教義,他注重線條,特色是人物體態被拉長。



【鎮館之寶】波提且利《春》1444-1510/木板蛋彩畫/203x314公分



波堤且利《維納斯的誕生》1485/畫布上蛋彩 /172.5x278.5公分


u完美的文藝復興和風格主義


【第15室】



達文西Annunciation天使報喜》1472-75/蛋彩.木板/98x217公分


  達文西創作《Annunciation天使報喜圖》時只有20歲。「天使報喜」是說神預言童貞女懷孕應驗在瑪利亞身上。大天使Gabriel以虔敬姿態半跪在瑪利亞前,舉起右手賜福給她,並告知她將孕育聖胎的使命,被打斷閱讀的瑪利亞抬起左手略顯錯諤,右手還穩定地按在經書上。達文西沒把瑪利亞畫成驚惶失措的神態,可能認為沉著才能反映出信仰虔誠或遇事不驚的修為。


這幅圖特別之處在於可分成左右2幅圖,也可連在一起成為1幅,畫中主角的動作及出現的物品則各有寓意,身為科學家的達文西精確呈現二元對立關係,天使與聖母瑪麗亞兩人雖然身處不同的背景時空,卻自然而協調!聖母衣服的折紋是達文西經過不斷觀察不同布料所呈現的,畫中的人物和景物、風景遠近,利用「空氣透視法」將觀者視線帶到飄渺遠方。



東面的1-24



從第2迴廊所拍的烏菲茲美術館。義大利文 Uffizi 是「辦公室」的意思,Vasari受命建造辦公廳,後來成為梅迪奇家族(Medici)存放藝術珍藏處。梅迪奇家族是佛羅倫斯望族,以商業與金融發跡,管理佛羅倫斯達2世紀之久,烏菲茲美術館就是由梅迪奇家族1560-1580年間興建,最後由梅迪奇末代繼承人Anna Maria Lodovica安娜瑪麗亞捐贈給佛羅倫斯政府。


【第25室】


  米開朗基羅個集雕刻家、畫家、建築師、工程師和詩人人,以力量與壯大來表現理想美,其藝術創作成爲西方美術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



米開朗Holy Family聖家族》1505-07/油彩.木板/直徑120公分


  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以雕刻為主,這幅畫作可是彌足珍貴,是米氏唯一一件畫在畫板上的作品。畫裡的雕塑般的線條、豔麗的色彩,可與梵諦岡西斯汀禮拜堂的天井畫《創世紀》比較比較。將雕刻與繪畫合而為一的《聖家族》是米開朗基羅留存至今唯一的木板作品。這幅畫具浮雕特點,畫面隔成前後2個區塊,後方的汪洋山嶺,給人深邃幽遠距離,背景裸體人物象徵未開化世界,前方聖家族代表基督降臨後的新世界,兩者間作為橋樑的小男孩是施洗約翰。聖母跪坐在地,轉過頭將聖嬰從聖約瑟手中接過來,3個主要人物所凝聚的眼神、扭轉的肢體,正好配合整個圓形構圖,色彩明亮鮮麗,充滿溫潤光輝


【第26室】



爾《The Madonna of the Goldfinch金翅雀的聖母》1505-06年左右/油彩.畫布/ 107x77公分



《年輕自畫像》1506年左右/油彩.畫布/ 47.5x33公分


  拉斐爾是文藝復興融合者,雖然只活了37歲,卻融合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風格。拉斐爾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一系列聖母畫及羅馬梵諦岡的《The School of Athens雅典學院》。作品特色是能在不衝突情形下,創造出畫面和諧、有戲劇性的繪畫風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