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藝術家天堂」之稱的西迪布賽是突尼西亞最美麗的地中海村落...


 



今天最後一個行程是「小希臘」Sidi Bou Said西迪布賽。西迪布賽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世界十大浪漫小鎮之一,關於西迪布賽的名字有兩個傳說


【傳說一】


西迪布賽原名為「Jabal el - Menar」,13世紀一位伊斯蘭教信徒「Abou Said ibn Khalef ibn Yahia Ettamini el Beji」,結束麥加朝聖之旅後,在此地定居,故更名為「Sidi Bou Said」。小鎮中心即是一座以他為名的清真寺。


【傳說二】


1270年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9世率領十字軍討伐突尼西亞,不幸全軍覆沒。路易9世假裝死亡,其實他昄依了伊斯蘭教,並改名為Bou Said。後來他和當地女子成婚,並在突尼西亞度過餘生,最後成為聖人。「Sidi」是對聖人的稱謂,他的名字逐漸變為地名。導遊說這個故事純屬虛構不足採信啦!


16世紀後西班牙及摩洛哥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來此定居,帶來阿拉伯安達魯西亞式建築風格,多年後城鎮形成獨特風格;18 世紀小鎮成為政要和富人的住宅區。1914Paul KleeAugust Macke,和Louis Moillet三名年輕畫家在此落腳,開始以西迪布賽為主題作畫,出一系列小鎮風情畫,特別著墨藍天、地中海、希臘風格的建築和中東造型的門。從此西迪布賽在歐洲國家聲名大噪,遊客、藝術家、攝影師,每年絡繹不絕地湧入,只為了捕捉如畫中的陽光、海洋和地中海南岸的慵懶氣息。




此地房屋融合安達魯西亞與阿拉伯的建築風格,漆上白牆的屋子都有耀眼的藍窗!為什麼青睞藍白兩色?因為藍色在突尼西亞人象徵和平、安定。1916年當地政府發文規定,此鎮建房一律只用這兩色(右雯霙攝)!





之前曾在大門篇解釋過,典型的突尼西亞大門最少有三個門環,各有各的用途





據說比較高的2個分別給大人用,左邊的給男主人,當他敲那個門環時,女主人就會來開門;右邊的供客人用聽到這個門環聲,由男主人來開門,女人則要回避;較低的給女主人或小孩用。




白屋藍窗搭配地中海的碧海藍天,很有希臘風,因此有人說這裏是「小希臘」(左雯霙攝)。



Café des Nattes辮子咖啡館」是叉路口的地標。由於19世紀末成為法國殖民地,加上接近西南歐,突尼西亞成為當時歐洲上流社會的度假勝地。優點是價格較便宜;缺點是密閉空間,因此充滿香煙和水煙的氣味。藝術家Paul Klee保羅.克利曾是Café des Nattes的常客,遊覽此地成為他藝術事業上的轉捩點,在此之前,他雖擅長素描,卻對顏色缺乏敏銳觸覺,甚至產生「我大概永遠也學不會油畫」的念頭。克利在戰前遊覽突尼西亞、開羅安、西迪布賽等地,地中海南岸充沛強烈的光線啓發了他,回國後完成的首張抽象畫作就以開羅安命名,從此終於找到把顏色結合的方法,因此突尼西亞之行被喻為克利的色彩「啓蒙」之行。



本來應該從「辮子咖啡館」右邊繼續前行,結果拍著拍著我、霙、貞不知不覺被左邊靜謐的小巷弄吸引就這樣與大家分道揚鑣啦!



漫步在巷道裡,腳步不知不覺跟著放慢



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的狂拍起各式各樣的藍色大門來!



除了「門」本身造型多變,門框也很精采哦!



「凸」形門框



精雕細琢的拱門以黑色圓釘扣出對稱的幾何圖案,美得令人心醉….



星星、月亮、拱門、花、菱形等是最常見的圖案




這四扇大門不用黑色圓釘裝飾,改以黃、粉藍、白等色塊裝飾大門




簡單 VS 繁複



藍色鐵線 VS 黑色圓釘




西迪布賽以藍白兩色為代表色,又被稱為「藍色小鎮」,每處巷弄都是一種驚豔!




連門上的鐵窗也都漆成藍色



白色樓房依山而建,當我們走出蜿蜒小巷,只見鮮艷的九重葛爬滿白牆,花瓣落得階梯一地正當我們專心拍照之際,這隻貓突然蹭到霙旁邊撒嬌



一回頭美麗的地中海映入眼簾,我們驚得呆住了….連忙拿起相機「喀擦喀擦」猛拍位於地中海型氣候區的西迪布賽夏乾冬雨,唉呀呀...真幸運,冬天來造訪不但沒下雨,還看見夕陽呢(淑貞攝)!



離集合時間只剩20分鐘,我們卻還沒走到目的地-Sidi Chebaane café西迪夏邦咖啡館,三人急急忙忙往下走,卻怎麼也找不到熱鬧的大街,偏偏這裡人煙稀少,想找人問路都沒可問連忙攔住一輛車,秀出資料上的店名請教,司機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指了指方向,確定方向後,為避免因為走錯路浪費時間,趁著遇到第二位停在路邊的司機時繼續追問,好心的他見我們有聽沒懂,乾脆帶我們走一小段路,真是太感謝他們了!



匆忙中撇見其他顏色的大門,它們可是藍白小鎮的「稀有動物」啊!說什麼也要拍下來!



門很破舊,牆面倒貼滿了精采的磁磚!




明明知道應該走快一點,但我們三個還是「心口不一」,邊停下來拍門邊說:「快點!快點!」




看到這家氣派的餐廳,就知道我們回到主要大街Rue Habib Thameur,我們在此遇到吳大美女,正和吳媽媽悠閒地往回走,哇!要快點啦!



好不容易終於衝到Sidi Chebaane café西迪夏邦咖啡館大門!雖然我很想坐下來喝杯茶再走,但時間不允許,這麼棒的山城為何不安排在此住一晚呢?實在是太可惜了….



這家西迪夏邦咖啡館由於絕佳地理位置,生意非常好,大部分來西迪布賽的遊客,都會來這喝上一杯濃鬱的阿拉伯咖啡,或香甜的松子薄荷茶(3.5第納爾,NT$88元)。此店的優點是有宇宙超級無敵的地中海美景,缺點是價格較貴。



夕陽西下時,海天奇幻多變的色彩令人難忘!本來應該是悠閒地徜徉在慵懶的地中海旁,結果我們三個卻在拍完照後一路狂奔回停車場,終於在集合時間前2分鐘上車,咦?怎麼大家都已經上車啦?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大家沒進西迪夏邦咖啡館,只是沿途慢慢逛回來。



u實用資訊


1、交通:從突尼斯搭TGM火車到Sidi Bou Said站下車,票價為0.75第納爾,約等於NT$20


2、網站:http://www.tourismtunisia.com/togo/sidibousaid/sidibou.html


 


今晚住突尼斯,詳見2010突尼西亞-飯店篇(一)


 


u地中海風格建築:引自阿茲貓北非行突尼斯三部曲之地中海篇——驚艷藍白小鎮(下)


所謂地中海風格,原來是指沿歐洲地中海北岸一線的建築,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希臘這些國家南部沿海地區的住宅,淳樸的顏色,紅瓦白牆;眾多的迴廊、穿堂、過道,一方面增加海景欣賞點的長度,另一方面利用風道的原理增加對流,形成穿堂風這樣的降溫效果。


藍白小鎮上飄蕩著的浪漫海洋氣息,那些拱門與半拱門、馬蹄狀的門窗、手工漆刷的粉白牆、被海風吹掠經年的粗糙灰泥牆或土牆。這些地方由於終年少雨,艷陽高照,陰影庇蔭的需求塑造了半戶外的迴廊,當然也是阿拉伯建築的標誌元素;灰岩的盛產,造就了灰白手刷牆面綿延的風貌;藍天碧海的色澤,感染了白牆之外的瓦窗門欄一片藍色景緻;手工藝術的盛行,提供鑄鐵、陶磚、馬賽克、編織等裝飾的溫床,這一切的一切,都構成了獨特的“地中海”元素,襯托著藍色的大海和白色的沙灘,實在是非常輕鬆和寫意的。


   「地中海風格」的美,就是海與天明亮的色彩、彷彿被水沖刷過後的耀眼的白牆,藍色與原木建材搭配、樸質絕不過度修飾的表漆,良好而不做作。不僅外觀有特色,地中海風格的建築屋內家具也盡量採用線條簡單且修邊渾圓的木質家具,地面則多鋪花紋地磚,至於每家的窗簾、桌布與沙發套,則是突尼西亞傳統的棉編織物,圖案多為格子、條紋或細花,感覺純樸又輕鬆。


  然而「地中海風格」並非拼湊一些簡單的元素就可以了,每種風格的背後是有其內涵,否則僅是一些表象的堆砌。蔚藍的海邊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與內陸完全不同的感受,海浪洶湧、波濤起伏,海面隨日月變化的色彩,都能夠使人產生許多豐富聯想。形態各異的窗戶設計充滿藝術感,一棟房子上的每扇窗有凹有凸,有圓有方,產生不同的視覺變化,看來濱海生活帶來的除自然的美好、空氣的潔淨、氣氛的安恬、與塵世的隔絕外,還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地中海的平易、優美是如此容易貼近人的心靈空間,這也就不難理解義大利、西班牙、南法普羅旺斯等地,為何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了。


   不過這種風格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演變,簇擁著地中海那片廣闊的蔚藍色水域,各國各自濃郁的地域特色深深影響著地中海風格的形成,建築也呈現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法國南部叫做「普洛旺斯風格」,義大利朝西的濱海區一帶叫做「托斯卡尼風格」,而西班牙南部叫做「安達盧希亞風格」,在這些風格下,還因為靠海或者進山不同,再細分為好多亞風格。這些地點不見得擁有完全相仿的風貌,比方說以農莊著稱的南法「蔚藍海岸」省,未必可與盛產陶、銅與原木的沙漠北非相比,不過總的來說「地中海風格」的多種亞風格,還是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這些國家無論形式如何變化,融入陽光、暖薰和風使之擁有相同的建築語言和符號元素。如省略繁複的雕琢和裝飾,地中海建築的線條簡單且修邊渾圓,返璞歸真、與眾不同,與地中海風格本身代表的極其休閒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色彩組合上,西班牙蔚藍色的海岸與白色沙灘,南義大利金黃的向日葵花田,法國南部藍紫色薫衣草田,希臘碧海藍天下的白色村莊,還有北非沙漠及岩石的紅褐和土黃,在地中海充足的光照下,簡單卻明亮、大膽、豐厚,呈現出色彩最絢爛的一面,也構築地中海風格中最典型的三種色彩搭配:藍與白、金黃與藍紫、土黃與紅褐。門廊、圓拱和鏤空是地中海建築中最常見的三個元素:長長的廊道,延伸至盡頭然後垂直拐彎;半圓形高大的拱門,或數個連接或垂直交接;牆面通過穿鑿或半穿鑿形成鏤空的景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