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z」在法國統治時代取自法語的數字「12」,杜茲是突尼西亞南部最靠近撒哈拉沙漠的綠洲,是古代駱駝商隊進入沙漠的起點,所以有「撒哈拉門大門」的稱號,每年11月或12月會舉辦為期4天的國際撒哈拉節。



結束「沙漠之舟」的行程後,導遊先帶我們去杜茲市集買椰棗。



椰棗店的對面是一間學校



我好奇地跑到校門口張望,這些小朋友看起來才67



一群小男孩搶著玩溜滑梯



小女孩則邊唸歌謠邊轉圈圈



儘管對我們也很好奇,但很快就跑回去玩遊戲了



邊溜滑梯邊偷瞄我們



玩足球的這群踢得可專心啦!



專心拍照的我完全忘了買椰棗這件事,還好有熱心的霙幫我把椰棗扛回車上,感恩啦!採購完畢,導遊帶我們到市集廣場的大門,約好集合時間地點後,就「放羊吃草」啦!



書店招牌的插圖很可愛,是男孩女孩共看一本大書,窗戶的木板很特別,是可以拆卸的!



對面的阿伯發現我們在偷拍,索性背對著我們慢慢離去



3個坐在路邊聊天的阿伯就太不介意被偷拍(雯霙攝)



貞用長鏡頭偷拍馬路對面另外3個邊曬太陽邊聊天的阿伯淑貞攝)



還沒走到市集廣場,就發現這裡鞋店特別多!許多家庭製鞋小工廠隱身在巷弄間,缺什麼型號馬上從小工廠調來,散落一地的鞋樣記錄店家的忙碌鞋店強調真皮且手工縫製,一雙雙掛在牆上待價而沽。



突尼西亞的皮革業很發達,經過揉撚成料的動物皮革大多成為製鞋原料來源。不要懷疑是否真的純手工,眼見為憑!



這些可是純手工的「駱駝皮」皮鞋哦!(左上雯霙攝)



這位阿伯很大方地和我們合照,幫霙和貞拍照時覺得奇怪,她們怎麼笑得好尷尬?原來他也是個色伯伯,會趁機攬腰吃你豆腐!



還是拍阿伯的獨照就好….



饒姐妹在這家店向這個熱心的貝都因人買了漂亮的「鳥籠」造型燭台。


貝都因人(Bedouins,亦作Beduin,阿拉伯語作Badawi,複數作Badw)為阿拉伯語譯音,意思是「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屬白人種地中海類型,為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以氏族部落為單位在沙漠曠野過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原住阿拉伯半島,隨著游牧的發展逐漸擴散到西亞、北非。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農區邊緣地帶,靠飼養駱駝為生,其中在沙特阿拉伯的人數最多,均使用當地的阿拉伯方言及阿拉伯文,信仰伊斯蘭教,實行一夫多妻制,最多可娶27個妻子(能做到的人不多。許多阿拉伯國家政府鼓勵和安置貝都因人定居,現在許多貝都因部落已放棄游牧生活進入都市生活或半游牧生活。




突尼西亞人與客人相見的基本禮節是握手禮,握手後會把右手放在胸口,以示真誠相見;上層人士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同時說些吉利的祝願語,以表達熱情友好之意;親朋好友見面一般慣行親吻禮(既在面頰兩邊親吻,先右後左,若關係特好親吻2遍);不過男女之間,除親人或關係極為密切的親戚外,見面後施親吻禮的不多;戴面紗的伊斯蘭婦女除親人外,一般不與男人握手和親吻;至於年輕人喜歡相互拍打對方肩膀以表親切。




終於走進市集廣場啦!古老阿拉伯建築和柏柏爾人使這個杜茲小鎮帶有天方夜譚般的神話氣息。



長方形廣場四周被拱門造型迴廊的商家所包圍,4個城垛大門與十字馬路將廣場分成四區。



這裡的紀念品大同小異:地毯、斗篷、圍巾、銅盤、陶器、香料等



儘管杜茲城市經歷多種文化,但依然保持阿拉伯特色和伊斯蘭印記。杜茲是柏柏爾人馬拉基克部落的家鄉。沙漠開始于杜茲以南10公里處,當地居民每年都要舉辦「沙漠節」,有歌舞、駱駝角鬥表演等。3-5月是沙暴肆虐的季節。沙暴平息後,地平線上偶爾會出現綠洲等海市蜃樓。



據說杜茲居民每到春天時,就會拋開電、煤氣、自來水和電視,離家到沙漠帳篷裡居住,回歸到大自然。


 



uBedouin貝都因人   摘自百度百科互動百科



貝都因人的特徵是「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熱情好客、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貝都因人按傳統分:一、駱駝游牧人,在撒哈拉、敘利亞、阿拉伯沙漠地區組成一些大部落。駱駝游牧人最有聲望,他們佔有大片土地;二、山羊綿羊游牧人,主要生活在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附近的游牧地帶;三、牛群游牧人,主要生活在南阿拉伯及蘇丹。當地稱他們為巴加拉人(Baqqarah)


2、穿著


男子穿長到腳踝的燈籠褲、肥大的長衫,冬季外加斗篷,腰間插一彎刀或手槍;婦女的長衫、外衣、斗篷都繡花,喜歡佩戴各種首飾:手鐲、腳鐲、戒指、項鍊、鼻環及用金屬、獸角、珊瑚、玻璃等材料製成的胸飾。貝都因女孩自16歲起,在前額、下頦、雙唇、雙頰、手、胸、腳掌上黥染藍色或綠色花紋。


3、居住飲食


逐水草而居是多數貝都因人的基本的生活方式,住的是可隨時遷移的毛氈帳篷,帳篷裡用布或氈子隔開,男女分居。主食是鮮奶、酸奶、奶酪等乳製品,副食為棗椰與糧食製品,肉食與咖啡只用於節日或待客。


4、習俗


貝都因人保留部落制度和嫡堂婚姻,在貝都因社會裡,女子負責砍柴、打水、擠奶等家庭勞動,地位低下,活埋女嬰的現象普遍;婚姻方面重血緣關係,近親繁殖,相演成習。養駝、養羊、狩獵、劫掠是共同愛好也是主要職業。他們按季節和固定路線進行有規律的移動。每次游牧距離常在1千公里以上。在農區邊緣地帶度過最炎熱、乾旱的季節,參加集市,出售畜產品或採集香料,買回椰棗、食糧、手工業品等必需品。每當雨季到來、沙漠水草生長之際,他們便向沙漠深處進發。


貝都因人不承認部落傳統以外的任何法律,除本部落的酋長外,不服從任何政權,不承認任何政治制度,沒有紀律秩序和權威概念,也沒有定居社會具有的政治組織。他們遵循前人習慣,受部落慣例節制只要公意認可的事就是合法的。他們的社會被稱為「沒有政府的社會」,有血緣關係的氏族是社會基礎,憑血緣關係把家庭結合成氏族;把氏族結合成部落。為了加強勢力的需要,又把部落聯合起來成為部落聯盟。從著名的貝都因人諺語「我和我的兄弟可以與我的表兄為敵,我和我的兄弟及表兄可以與整個世界為敵」這句話,反映貝都因人等級制度和忠誠是以親戚關係來劃分的,這種親戚關係貫穿著同齡人、部落、甚至整個民族!


在操阿拉伯語的諸部落中,一家之長及其以上各級社會單位之首領直至部落首領,均稱為「shaykh」。shaykh由一個非正式的部落長老會議輔佐,進行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貝都因部落不得不服從游牧所在地的政府管理,但仍保持部落特點:族長制、父系社會、族內婚和一夫多妻家庭。


4、貝都因人VS駱駝


西亞、北非的沙漠和草原長年乾旱,夏季氣溫經常在40℃50℃之間,而且降雨量極不均衡,有的地區牧草都被旱死。因而尋找牧場爭奪水源,就像一條線貫穿在貝都因人的整個歷史。由一個牧場奔赴另一牧場,經常要走400-800公里。要能走完這段「乾渴之路」,牧畜須有特殊的適應能力,貝都因人選擇了「沙漠之舟」-駱駝。貝都因人養的是單峰駝,比中亞及蒙古的雙峰駝清瘦,但耐渴力強,可4-5天不喝水,且奔跑起來更快,世上的賽駝奔跑用的就是這種單峰駝。


駱駝對貝都因人來說非常重要,因此他們喜歡自稱「駝民」。沒有駱駝,就不能想像沙漠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營養、運輸、貿易無一不依靠駱駝!新娘的彩禮、兇手的贖罪金、賭博者的賭注、酋長的財富等都是以駱駝為計算單位。


貝都因人自古代起就因單峰駱駝而和商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遠離交通線的沙漠腹地,駱駝是最得力的運輸工具,貝都因人除向商隊提供駱駝和嚮導費外,還收取「保護費」!保證商隊在領地內不會遭到攻擊搶劫。駱駝走的商路覆蓋整個沙漠地區,朝覲之路、乳香之路、絲綢之路等都有駱駝的足跡。一頭大公駝一次可馱800公斤貨物。在長期商旅途中,識途老駝救商隊出困境是常有的事。北非流傳一段佳話:有一個商隊因嚮導迷路在沙漠裡轉了20天,帶的水用完了,大家絕望之際,一隻老駝開始領頭走起來,整個商隊都跟著牠走,最後走到水井旁原來4年前牠在這口井飲過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