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鐵橋旁的沙崙仔生態公園裡,有兩個大公仔娃娃:戴斗笠的是樹公,



另一個是樹婆,這裡本來是大樹區域,因九二一地震受災,才改建為兩個大馬賽克娃娃!



沙崙仔生態公園旁的3D立體火車,前方地面還貼心地寫上「最佳3D拍照位置」!



這個沿著堤防的剪黏壁畫原鄉四季》,2.4公尺24公尺。以在地原生樹種-苦楝為題,呈現春花、夏葉、秋果、冬枝四季風貌,板陶窯陳忠正與雲科大聶主任共同設計與製作。



這巨大的苦楝樹是全台最大的剪黏璧畫,四季分明的意象也象徵板頭村民刻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春風苦楝淡紫香,夏引蝶蟬入花叢,秋意粒粒可憐子,冬詠滿樹黃若金甕。」黃水水題的詩道盡了這幅圖畫所代表的意涵



苦楝樹的樹幹及樹枝是利用村民捐贈的酒甕來表現,先把酒甕打碎,再用特殊剪刀剪成想要的形狀。不同的酒甕呈現出深淺不一的漸層美感,也凝聚村民的向心力花朵部分,須先將碗片剪裁成花瓣形狀及花蕊,再以水泥黏貼成一整朵苦楝花。



要製作這幅巨大的剪黏壁堵可真不容易!光是白色花瓣就得靠許多碗片來搭配,而且花瓣大,碗需特別製作。牆面的花瓣共耗費2萬多個碗。



板頭村四周皆是一片綠色平原,雖然離海邊有段距離,但冬天也是寒風瑟瑟,一般樹木在此地不易生長,唯有這種台灣原生種的苦楝樹長得最好也最美。春天會開出白白的小花,夏天則是綠葉(綠葉是額外燒製),



入秋後葉子轉黃,冬天時完全呈現枯枝狀態



老一輩的人稱此現象為假死,等到春暖花開時,苦楝樹便重生因此決定在堤防設計一幅畫作時,苦楝樹雀屏中選。



栩栩如生的瓢蟲與蝴蝶



仔細觀察,將會在枝葉縫隙中看見蟬、瓢蟲、金龜蟲、天牛


如果說有什麼可以象徵台灣的工藝,剪黏一定可以排得上名!剪黏又稱剪花,源自閩、粵,屬鑲嵌藝術的一種,將碗片以特殊工具「剪」成需要的形狀,再「黏」在灰泥塑成的粗胚上,取其做法而稱之為「剪黏」。這種工藝隨著時代變遷,技法和材料也經過幾番轉變。



早期剪黏所用的碗片來源有三種,分別為:中國、日本與鶯歌。初期是使用日本各色各樣咖啡杯做為剪粘材料。當時台灣也從日本進各色碗片,如白色、青色等,日本碗較台灣碗薄,製作精細,適合當成剪黏材料。碗片的使用除加工外,也可即興創作。



台灣脫離日本統治後,因日本碗取材不易,曾以玻璃當剪黏材料,色彩鮮豔卻保存不易。直到民國70年代後,開始輾轉以燒陶方式製作剪黏,師傅們稱之為「淋湯」或「南燙」(台語音),淋湯材料才日漸普及。



傳統剪黏往往施於廟宇上,堤坊上的《原鄉四季突破傳統,讓剪黏不再只是宗教藝術的附屬品,而是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