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路古道的盡頭,就是大埔聚落,第一個來迎接我們的是一群放養的土雞!

 

 

這群土雞居然居然住在古蹟裡!

 



到東莒絕不能錯過大埔聚落,外形方正的民居像一顆顆印章蓋在斜坡上。同樣是閩東聚落,相較於北竿芹璧的過度開發,東莒的大浦聚落就像是塊璞玉般默默敘述著當地的自然與人




位於島境之南的大埔聚落原名「大浦」,在福州話是小港灣的意思。大埔澳口開口在南,是一天然漁港,早年東莒附近海域盛產黃魚、鯧魚與帶魚,大埔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漁村。


 

聚落南端有個峽灣岬角,聚落裡數十戶方正的閩東建築,成梯形矗立在崖邊,聚落下方的大埔港開口向南,聚落區朝向的「對面山」(又稱「樓仔頂」)正好可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故島上居民依季風變化採取合宜的漁作澳口,因此有「夏福正,冬大埔」的居住慣例與習性。

 

 

昔日的大埔是座人丁興旺的大漁村,早年有鴉片館、娼妓館、賭館遍佈在聚落裡。民國四十年代,隨著政商移至東莒熾坪後,大埔開始逐漸沒落。

 

 

民國38年之前大埔還住著50多戶人家,居民200餘人,港外常停泊近百艘漁船,村內蓋有一座白馬尊王廟。

 



後來由於漁業蕭條,加上1960年以後,政商移至「熾坪」,此地逐漸沒落,如今只有 一兩 戶人家偶而前來居住,昔日的漁村榮景已成追憶

 



窗破。牆傾。人去。屋空

 

 

荒蕪一片的舊居卻無損於它曾有過的丰姿….

 



從這條主街往上走到底就可以看見之前駐村藝術家-蔡英傑老師的蚵貝壁畫創作。




蔡老師的蚵貝壁畫以馬祖傳統貓欖船和封火牆為主題。

 

 

講述馬祖先民出海捕魚,揚帆而起的意象。

 

 

利用瓦片、瓷片、玻璃片及各種螺貝類拼貼

 

 

加上木板、繩子、浮球,物盡其用!最妙的是船頭的眼睛是用酒瓶底座黏上去的!這幅壁畫花了7-10天才完成,想更進一步了解蔡老師的創作歷程,請參見東莒藝術轉場-大埔村民有三位

 

 

人字形屋脊,是閩東建築另一種簡約之美的呈現

 

 

大埔澳口外海有座林坳嶼,目前沒有交通工具可前往,觀景亭(左)是遠眺林坳嶼的最佳地點。

 

 

這裡曾有過舟船雲集、燈火如晝、人聲鼎沸的繁榮過往

 

 

村裡唯一一棟不方正的房子-魚寮

 

 

馬祖的閩東傳統建築以花崗岩為建材,造型方正,防風窗極小,又名印章屋。

 

 

除了造型、建材,最大特色是屋頂上的壓瓦石,既防風,也利於更換瓦片。

 

 

牆壁有雜亂砌、丁字砌、人字砌等,通常只有富有人家才會用比較講究的人字砌。

 

 

漫步在大埔聚落,可欣賞古早砌法的石頭屋。

 

 

主街上有大埔聚落唯一的水井(左下),水泥柱上寫著「閩海多名山」、「東沙一神泉」。

 

 

藝術家駐村時住的屋子1

 

 

藝術家駐村時住的屋子2

 

 

由藝術家吳娟改造的窗框與門框。

 

 

藝術家為馬祖帶來生動的環境藝術

 

 

大埔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些用酒瓶堆起來的牆。

 

 

還真是物盡其用啊,希望它們夠堅固

 

 

這棟石屋已經被藤蔓給包圍了,夏天住在裡面應該很涼快吧?

 



儘管人去樓空,至今建築仍保持完整,一間間老屋讓人感受到此地曾有過的熙攘與繁華...

 

 

 



幾乎掉盡的「經樂商店」四字(左上)滿是繁華落盡後的滄桑之美,可以想像以往店家與居民透過窗戶交易的情景畫面安靜的大埔聚落只有觀光客闖入時稍有生氣,有機會來馬祖絕不能錯過這個樸實可愛的大埔聚落!

arrow
arrow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