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聚落位於南竿島東北方,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漁民從海上向村莊望去,村莊兩邊伸入海中的山頭,形貌恰似一對牛角,因此得名。由於村落狀如風向袋,南北面臨風口,因此夏季涼爽,冬季北風直灌,呼呼作響,冷冽徹骨,可稱一絕。左下角的五脊四坡頂(五線屋脊構成四面斜坡)通常是有錢人的家,多為兩層樓建築,內部空間較大,這種設計可減少受風,冬天比較不冷。

 

 

牛角聚落地圖(圖片來源:google

 

 

清代中葉,一群來自長樂縣曹朱村的曹氏家族中第四、七、八房後裔,率先進駐牛角澳靠近海岸地帶,他們多數捕魚為業,少數務農,在此安家落戶。之後長樂、連江、泉州等地漁民相繼移駐此地定居,清朝末年曾設有鹽館,漁業、商業盛極一時。民國初期因內地苛政、賦稅徭役繁多,加上風災水災頻仍,居民紛紛移居離島;魚汛來時,竿塘洋面千帆穿梭,一時村落百業興盛,在1960年以前,這裡一直是馬祖第一大漁村。

 

 

國民政府退守馬祖後,一度在本村設立「馬祖行政公署」(連江縣政府前身)及各類軍政組織,1952年鹽倉改建為阿兵哥的軍中樂園-「特約茶室」,鼎盛時期的牛角,人口將近兩千,是馬祖第一大村,牛角洋面漁帆林立,常停泊200多艘船隻。曾幾何時,縣政府和特約茶室等機關單位先後搬遷,商業衰退,居民向介壽、福澳等新興村莊外移;60年代馬祖海域魚獲產量逐年銳減,人口大幅流向台灣,牛角村的繁華歲月就此走向終點,好景一去不回…..

 

 

近年來地方人士致力於社區總體營造、老屋重生、閒置空間再利用,成效卓著,古厝整修成為餐廳、咖啡屋及民宿,為村莊帶來新的商機。例如這個由兩間古厝改建的餐館-依嬤的店,其屋頂為二坡式,又稱「人字坡頂」,多為1層樓建築,因內部空間較小,通常為一般住家或作為豬寮、儲藏室等用途。

 

 

牛角的古厝有兩種屋頂,根據調查「人字坡頂」有18間,而「五脊四坡頂」竟高達25間(牛角村的有錢人還真多!)不論哪種屋頂,屋頂的坡面都鋪設筒板瓦,上面的壓瓦石可防狂風掀瓦,亦可便於修補和抽換。

 

 

古厝窗口很小的原因有三:一、風太大,窗口擋風;二、防禦海盜;三、以前的石頭建材不夠長,所以窗口小。

 

 

牛角村的地形高低起伏有如九份,住屋錯落排列,新舊交雜,參差不齊,只好用長鏡頭左閃右躲地拍牛角村的局部之美

 

 

漫步在曲折蜿蜒的小巷,一轉身,妝點著花樹盆栽的綠色角落迎面而來。

 

 

一抬眼,穿越不規則的石頭砌牆,藍色海洋就在前方

 

 

走在牛角村的石階巷弄裡,古厝修建的咖啡屋、餐館、民宿、工作室,每每引人駐足。

 

 

歲月沉澱了新式建築無可取代的斑駁美感

 

 

有機會到牛角村,別忘了找找看這2個可愛的變電箱(左)在哪裡吧!由豬舍改建的「漁寮書齋」(右下)曾經是當地藝文人士的聚會場所。

 

 

這個造型獨特的石屋很吸睛!忍不住駐足拍照。

 

 

屋內的擺設充滿文人雅士之風,原來是間書齋,真好奇書齋的主人會是誰呢?

 

 

Q版造型的門神超級卡哇伊啦!

 

 

牛角旺的詩:遲日馬祖丽,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我們真是三生有幸,居然遇到作者本人,可惜他講解的口沫橫飛,我卻還是聽得霧殺殺啦!

 

 

這個讓我們找了半天的石虎碑原來在牛角聚落外圍(位於牛角舊時村莊入口),村民早年懇地時挖到邪穢物,引起驚懼,連忙到內地請匠師打造石虎碑,碑內虎爺刻像下書寫「歸事何境,四方破災,百事如意」,用以鎮壓惡煞、護佑村境平安。如今碑石淹沒在一片荒草中

 

 

這片綠攻佔了整面石牆!

 

 

在蜿蜒的石砌步道上漫步,小徑間互通有無,安靜的氣息在空間中流竄….

 

 

真好奇這些甕裡裝的是什麼啊?

 

 

普通人家的亂石砌牆。

 

 

有錢人家才會用比較講究的人字砌牆(右下)

 

 

無論哪種砌法都是先民的智慧,每間都有不同的美感,屋牆彷彿會呼吸、有個性。不知下一個轉折會是怎樣的相遇呢?

 

 

原來是遇到不怕生的貓咪啊

 

 

想在有150年歷史的古宅中用餐嗎?「依嬤老店」可以滿足饕客的好奇心。牛角村以前有「曹家村」之稱,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曹家古厝(即依嬤厝、依嬤老店)是聚落中最悠久的古厝。「依嬤」為福州話,「依」就是「一」的意思,而福州人稱長輩通常是用「一」作尊稱,所以「依嬤老店」就等同我們說的「阿嬤老店」的意思 ......

 

 

依嬤厝坐西朝東,為一落二櫸頭格局,由正廳延伸出左右護龍,中央包圍一四方形的小天井。此格局與聚落中「一顆印」獨棟方正的石厝,在建築形式、材料、工法均明顯不同,用以突顯牛角港開基的曹氏宗族重要的社經地位。古厝建築在迎風面為石頭砌牆,背風面以木頭築屋,上以陶瓦為屋頂,下為紅磚鋪地,左右房舍牆壁部分以竹編泥牆(混紅土),正廳院外前方有「圓滿」的照壁設計,匠心獨具。

 

 

「依嬤厝」為ㄇ字型建築,正面為大廳,院內兩側花木扶疏,綠意盎然。早期有訪客來訪,先安排在右廂房奉茶及洽談;有重要貴客或尊親長輩才迎進大廳;左廂房早期作為臥房用。

 

 

屋內以福杉為樑木隔牆,舉目所及盡是古老歲月遺跡,老式燈罩、電線瓷礙、斑駁泥牆;屋外則是以石板、鵝卵石及酒醰所佈置而成的庭院。庭院對面設有一道照壁及一座入水石臼(右下),此設置是為了導引沖煞之氣經天眼進入,石臼的水氣可阻擋沖煞之氣衝入大廳,維護居家平安。

 

 

牛嵐民宿這棟古厝原來是俗稱的三三館,也就是早期打麻將和抽鴉片的地方。後來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下,慢慢整理成一間可供大家交流的藝文空間及民宿。

 

不論是方方正正的閩東印章屋,還是色彩鮮艷的封火山牆廟宇,馬祖用建築告訴遊客,這裡跟台灣真的很不同…

 

 

牛峰境舊廟主祀五靈公、陳將軍和白馬尊王。其中因水流屍而升格成神的「陳將軍」,傳說此人生前為一內地軍人,且相當熟悉捕魚技術,常指導百姓海上作業方法,1950年在福建定海遭奸人殺害,屍身隨海潮漂至澳口旁的「西半山」,由出海捕魚的村民發現後,村民將其屍身抬到現今牛峰境廟處就無法再抬,於是就地安葬。後來藉神媒乩示,村民才知其姓氏為陳姓,因受地靈命而得道成神,官銜將軍。

 

 

這座五靈公廟(即牛峰境新廟)是馬祖罕見的「大廟包小廟」廟宇。2007年完成時,神明乩示不得拆舊廟,因此形成舊廟與新廟共存的子母廟。新廟面積寬18公尺、深25公尺,高約15公尺,是馬祖少見有中庭天井的閩東廟宇,也是目前馬祖最大的廟宇。以紅色為主的五靈公廟,外牆以青石和莆田石壘砌而成,內部用福杉,中間留有天井。綿延起伏的誇張封火山牆聳向天空,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裝飾成為廟宇的飛簷,如同天外飛來的巧思,令人讚嘆不已!

 

 

回到介壽村的「兵兵有禮」採買紀念品,吃完晚餐後,我們在夜色中飛車回津沙,卻莫名奇妙地一直找不到回家的路(不是沒路燈就是標示不清),幸好在小圓環附近有軍官可問路,這才有驚無險地回到家

arrow
arrow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