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誤打誤撞下發現西關民俗館,趕緊買票進去參觀。「西關大屋」具備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磚木結構,一律用青磚;二是大門用可推移的「趟櫳」;三是用圖案色彩繽紛的「滿洲窗」。



繞進荔灣博物館右側,就看到綠筒瓦坡屋頂、花崗石牆腳及青磚牆壁的西關大屋立在青雲巷邊。




西關大屋是廣州荔灣區西關一帶興建的富有嶺南特色的傳統民居,大部分興建于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當時多為名門望族、官僚巨賈所建。從平面佈局、立面構成、剖面到細部裝飾等都有濃厚的廣州地方特色和風格,規模較大的建築被稱為西關大屋,多在400平方米左右,平面佈局是縱深方向發展,有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


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臨街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上有神樓祀天神及祖先)、二廳(飯廳)、到最後的二房(尾房),形成一條縱深很長的中軸線。


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廳與廳間以小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蓋,靠高側窗(水窗)或天窗通風採光。


中軸線兩旁左為偏廳、客房(倒朝房)、傭人房和廚房等;右為庭院、書房及廚房等,大體上左右對稱佈置。


西關大屋平面佈局狹長,獨特的結構又利於穿堂風,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內部裝飾多採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風和滿州花窗,門前有水磨青磚石牆、腳門、趟龍門、回字門廊等。





比對西關民俗館的平面圖後發現,房間沒那麼多,而且後面也沒有二房及傭人房。



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如巷子較長,常在中段處加設門洞牆分隔,以牆加層次感。




青雲巷這口水井的井泉龍神。舊時認為井水通大海,龍神即海上龍王,拜此神可保家人平安。




西關大屋的門,外為矮腳吊扇門(又稱腳門),中為趟櫳,內為硬木大門,三重門扇均由高級硬木製成。腳門是4扇對開的小摺門,用於防止外部光線干擾;趟櫳為粗大的拉式圓木柵,和腳門有防盜通風的功能,是適應嶺南炎熱多雨的氣候而特製的建築構件;大門用紅木或樟木等高級木材製造,厚約8釐米,門鈕銅環,門腳藏石臼中,門後用橫閂扣門,以防盜賊。



大門進來就是門廳,看門人坐立的地方。門廳中設天宮和土地神仕,其後有中門四扇,平時不開,只有乘轎貴客來訪才開,以示隆重迎接。僅留左右兩門出入,使路人看不見門內情景。過去天井多為方形,特別是門廳、轎廳和正廳之間的天井更強調要方正。天井裏的去水孔,常雕成金線形狀,這與過去相信水為財有關,同時兼有隔柵的功能。




這裏還奉有門官神,保佑家人出入平安。大屋用水磨青磚砌壁,據說青磚牆鋪砌不用水泥而用糯米飯拌灰漿,所以牆面沒有一絲縫隙,固若金湯。



轎廳是供乘轎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轎之所。



正廳又叫神廳,是全屋的心臟,是主要廳堂,中間神台上方書寫「金玉滿堂」。這個廳屋脊最高,面積最大,建築裝飾工藝最講究,氣氛也最莊嚴,是大家庭聚集、拜祭祖先、決議家庭大事和接待特別重要賓客的地方。



正廳的傢俱是全套的華貴酸枝傢俱,這裏是最老的長輩就座的地方。牆角齊人高的立式自鳴鐘,還不知疲倦地訴說著歲月的流逝正廳後面用屏門圍隔成頭房,屏門工藝用料看得出來比其他房間高貴許多。



屏門上方的神樓用於供奉祖先。站在廳前稍微仰視即可看到神位,兩側對聯寫著「寶鼎呈祥香結采,銀台報喜燭生花」。這樣的尺度可反應主人家的財力和家世。



正廳兩邊高牆上各掛4卷畫軸,牆邊每二椅配一小茶几,共「四几八椅」,為子孫就座的位置。廳正中是一張雲石圓桌。



整座大廳紅棟(主樑油紅漆)黑桷(木角油黑色)白瓦(襯瓦塗以白色),寬敞宏大。大廳前近天井處做有花楣掛落,廣州人稱花罩,從圖案、材料及工藝都構成為很高貴的工藝品。



花罩隔開大廳和天井。花楣兩邊垂下,一般只到人高之上,懸垂至地的稱「落地罩」。



西關大屋各開間彼此以橫門相通。橫門上往往有橫匾或磚雕裝飾,也有做成圓形帶蝴蝶圖案窗櫺的彩色玻璃窗,俗稱「蝴蝶窗」,窗頂有圓弧形的灰批模線,很明顯是受到西洋的影響。



正廳後面的頭房(長輩房)是家中最老的長輩居住之處,以明瓦、高窗採光。頭房後依次是二廳(飯廳)、二房(供兒子婚後夫婦居住)。二房又稱尾房,是中軸線上最後的房間。



傢俱陳設一般隨主人的喜好。



頭房後是二廳(飯廳),是家人用膳之處,傢俱擺設較隨意。民俗館在此陳列多種舊時的常用品,如柚木榨汁機、銅水煲、擂漿盆、搓衣板等。   



正廳西側為偏廳,原家屬生活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現作展覽室。牆上掛著介紹西關大屋建築特色的圖文資料;陳列櫃內可以看到三、四十年代的電取暖器、梳妝鏡、照相機、化妝盒、火水燈、鑲銀烏木筷子、紅木司馬尺等物。可惜後面的客房並未對外開放。



西關大屋室內裝修不僅將木、石、磚雕、陶、灰塑、壁畫、石景都應用上去,還用玻璃漏花、蝕刻彩色玻璃等工藝,反映當時廣州經濟、文化發展及中西文化兼收並蓄的時代背景,是清末時期廣州傳統民居中的代表作。



牆上的彩色玻璃滿洲窗與古樸的木雕牌匾相呼應。書畫對聯體現主人的文化品味和修養,如「滿懷明月,兩袖清風」、「梅蘭菊竹」四幅畫。



為使大廳更加明亮,屋頂錯落裝以明瓦即玻璃瓦。



門廳東側為書房,作為主人讀書、教子、會友、雅集的地方。靠著青雲巷的門邊放著一塊巨型靈壁石,名為「龍鳳呈祥」。



書房對外設有個清靜幽雅的小庭院,栽種花木,佈置石山、石景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透窗上書「入韻」二字,窗邊兩聯:「綠葉搖風詩宛轉,紅花經雨畫玲瓏」。幾叢竹與街景相互掩映



書房擺設依照舊模樣,書桌、書櫃、古董櫃一應俱全,書桌上擺放著毛筆、墨硯等文房四寶,透著濃濃書卷味。一側桌上擺放著古老笨重的留聲機。



這扇裝飾精美的滿洲窗,用各式大小不一、結構繁複的方形木格,襯托著中間圓形的蝕刻彩色玻璃,玻璃上刻著盛放的梅蘭菊等花。



書房後是「西關婚俗陳列室」,內有新郎、新娘、大妗姐像,禮品擔、禮品盒放滿房間,反映西關婚嫁風俗延續中原傳統,極盡豪華隆重。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清末民初,新人除進行中式婚禮外,往往還穿上西式婚紗禮服拍照留念。   



「西關婚俗陳列室」後面樓梯間的牆角放著一副「池記雲吞麵擔」,其精緻考究也讓人大吃一驚,一邊是炭爐,一邊有抽屜有櫃可放碗筷銀錢和雲吞麵食,如果放上麵條和爐水,該有四五十斤吧,看來每天挑著這副重擔上街謀生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二廳順木扶手木樓梯蜿蜒而上,可至閣樓,樓梯階數取單不取雙;上掛介紹廣州衣、住、玩等習俗及歷史的圖片。



走上樓,是西關小姐的閨房。「東山少爺、西 關 小姐」的俗諺由來已久,指的就是1930年代廣州曾令人矚目的風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多為出身富商之 家的 小姐,這裏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



閨房向來是中國少女的私密之地,精緻的大床,古意的妝台妝鏡是必不可少的。閏房面對天井則開著大大的長窗。



梳粧檯上擺著美麗精緻的化妝盒與化妝鏡。牆上有花鳥蟲魚的繡畫,牆角還有一台西式鋼琴,西 關 小姐的修養品位可見一般。當年西 關 小姐知書達禮,穿衣打扮更帶動時尚潮流。



左邊是供奉祖先的神樓,像古戲曲舞台的鏡框式神龕,正面凹入的進深約1-1.2,旁有小門供人出入,以方便早晚點香燭及神燈。右邊則是小姐閨房旁的通道。



另一間少爺房現為介紹「廣州時令習俗」的展覽室,展覽品有春節的舞獅、中秋的互贈月餅、乞巧節「針穿七孔」等。




少爺房旁邊通道的盡頭是一個小露臺,供曬晾、賞月 和西關 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目前也不開放。




西關大屋最富特色的標誌之一是滿洲窗。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許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鑲嵌而成,工序十分複雜繁瑣,光一個滿洲窗就耗掉1510天的工時。滿洲窗的真正工藝早已失傳,據說每件窗的玻璃起碼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即使建這樣一座木石瓦房,其工程量相當於建一座9層高樓。



天井



廚房


 


(以 摘自王杜明-西關如昨http://guangzhou.cncn.com/article/99294/



西關大屋裡住的是天天與洋人打交道的廣州商人,他們是新興的資產階級,這些新興階級受西方思想影響,追求自由平等,他們與市民生活沒有距離,市民也樂於談論和效仿他們,西關就這樣成為廣州的時尚風標。包容向來是嶺南的性格,滿洲的窗戶、舶來的鋼琴、中國的古畫都可以容納在西關大屋內各得其所….西關大屋的精神迴響在那個世紀。歐陽山的小說《三家巷》描寫的就是20世紀初西關大屋裡生活的人與事,這部小說已拍成40集連續劇《風雨西關》,連廣東電視臺的《外來媳婦本地郎》也是以西關大屋為背景。現在西關古老大屋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多間。位於文昌北路全長100多米的耀華大街是至今保存較完整的西關傳統民居。




西關大屋內精緻奢華的生活,使人們不禁要問:「他們的財富是從哪里來的?」這就要從十三行說起了


17世紀,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但大清王朝卻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有廣州是唯一合法的對外通商口岸。十三行就是當時那些政府指定進行對外貿易的行店,因最初只有十三家而得名。他們壟斷中國的對外貿易長達一個半世紀,積累無數財富。


康乾盛世,十三行興盛達到頂峰,商行多達幾十家,出現4大巨富-伍秉鑒、潘啟官、盧觀恒、葉上林。那時十三行內餐檣桅林立、生意興隆。來往商人有英、法、俄、西等十數個國家,十三行的商人也因此積累大量財富。由於城內每晚關閉城門,對做生意和生活都很不方便,他們就到西門外買地建屋,使西關成為華洋雜處的富商居住地。但是十三行於1822年意外失火,大火後數年內奇跡地恢復往日的繁榮;1856年再遭大火,這次是人為焚燒,從此它的繁華和財富灰飛煙滅,西關大屋也漸漸歸於沉寂。


今天遊人行走西關,十三行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名詞。廣東人做事就是這樣低調實幹,他們對西關富商的經營就像十三行那樣沉默。今日關於他們的點滴記憶還是從洋人的記述中找到的。以伍秉鑒為例,美國《華爾街時報》稱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他在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美國第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其名「浩官」(他的別號「浩官」,象徵著財富和商業信用)。1834年美國商人亨特估算他的資產,共約值2600萬元,相當於今天的50億人民幣。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300萬元外商債務,他獨自承擔100萬。伍氏的豪爽大方聲名在外,據說一個美國商人欠伍秉鑒7.2萬元(當時一艘滿載貨物的中型貨船約值10萬元)的債務,因為沒有能力償還一直滯流廣州。伍秉鑒當著他的面把借據撕碎,表示他們之間賬目兩清。他對清廷的慷慨史籍無聞,但這個故事使他在外商享譽半個世紀,這就是中國商人的悲哀。中國商人做生意遇到困難,政府趁火打劫撈一把,外國商人做生意吃了虧,政府出錢打一場鴉片戰爭為他們出頭。


也許因為這樣,沒有洪水,沒有兵焚,西關大屋內的生活就這樣像一場豪華盛宴一樣結束,只留下英美商人的盛讚。美國商人亨特在《廣州番鬼錄》中說:「由於與被指定同我們做生意的中國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們眾所周知的誠實,都使我們形成一種對人身和財產的絕對安全感。」但是中國人對他們卻很陌生,至今沒人寫他們的傳記。他們的商業謀略,享譽世界,卻沒有一部專著剖析,只有空空的大屋讓人懷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