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橋仔頭糖廠舊稱「橋仔頭製糖所」,原隸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901年由日本人所建造,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廠,創立至今已超過百年。



1910年,隨著橋仔頭經驗的成功,製糖廠成為大官到台灣不可錯過的一站,是日本在台灣風景明信片上的人文景觀焦點。新式糖廠在台灣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雖然屏東的阿緱糖廠規模最大,號稱「台灣糖業新高山」,但相關工業設備的引進仍以橋仔頭糖廠為優先。為了應付成功所伴隨的大量砂糖外銷,日本人為打狗港訂製釜山丸、福岡丸兩艘大船,更廢掉昔日清隸鳳山縣稅收最豐富的瀨南鹽場(今鹽埕區),全力發展打狗港市,促成了1924年高雄市的誕生。



1966年合併橋頭糖廠與小港糖廠,更名為「高雄總廠」。高雄總廠於1975年更名為「高雄糖廠」,199971停止製糖,改制為「高雄廠」,直到2002年公告為縣定古蹟,至今製糖廠、日式木屋、防空洞、紅磚水塔等昔日古物保存完好。



到糖廠不愁沒東西吃,日據時代的舊員工宿舍整修為美食區。



「和心歐式料理廚房」由一間舊糖廠宿舍重新改造,是一間醒目且特別的歐式風格建築。夢幻花園裡種植多種綠色植物,遠眺可看到大武山、小崗山及義大世界。



餐點部分食材是老闆娘親自種植的蔬果,天然又健康。



門口活潑好動的鸚鵡



院子的風車盪鞦韆



各種造型的風車



這間粉紅色的cup cup「杯杯麵」超可愛



製糖產業早自荷蘭時期即為台灣重要的地方產業。



日本據台後全力發展糖業,積極興建新式糖廠,鼎盛時期擁有糖廠42家,酒精工廠15家,自營農場113,000公頃,規模空前絕後,為台灣第一大產業。



台灣光復後,為持續開展糖業生產,於1946年成立台灣糖業公司,積極復員,1950年代砂糖外銷高居外匯收入73.6%。隨著製糖成本提高,台灣糖業在市場漸漸失去競爭力,於是糖廠吹了熄燈號。



基於橋頭糖廠為台灣由老式糖廠進入現代化製糖的第一座糖廠,是台灣工業化發軔地,因此橋頭糖廠成立「台灣糖業博物館」,於2006年同時與台糖公司60週年慶開幕。



高雄捷運開通後,再度為這個沉寂已久、默默無聞的橋頭糖廠注入人潮。



從這間「警勤隊」辦公室可看出日治時代警察局的規格樣貌。



隨著歲月流逝,人去樓空的辦公室經年風雨吹折,無人聞問,破舊的房子好像沒人特別在乎它的存在



昔日,蔗田幅員遼闊,綿延數十里。五分車以糖廠為中心往來,採收季節時,一列列的五分車滿載甘蔗飛奔蔗埕,只是,這樣的場景將永不覆現



「鐵道景觀區」包括歷史廣場、蔗田迷宮、花野廊道、野餐區等,分布在原俱樂部前廣場、鐵道卸蔗區、農場課間,是園區裡最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



橋頭糖廠內共有5條主要運輸路線,全長63.2公里1900年開始興建五分車專用鐵路,除載運甘蔗外,1909年開始負起客運業務,至1999620日駛出最後一班小火車後,才結束將近一世紀的營運。



五分車名稱的由來:因為甘蔗專用鐵道的軌距寬僅762公分,是國際標準鐵軌的一半,所以人們便取了「五分車」這麼可愛的暱稱。



軌距小,火車頭、車廂、車皮當然也跟著縮小一半,因此又稱「小火車」。



五分車百年來不斷穿梭各個蔗園,功成身退之際,園區特闢一處五分鐵道園區,展示各類退役的老火車頭。



五分車駕駛座



五分車見證了台灣糖業發展的興衰,從草創的維艱到繁榮興盛,從璀璨繽紛到風華褪色



鐵道是糖業運輸的主要工具,鐵軌在汰舊後,成為糖廠廢棄再利用的建材,所以糖廠內有些公共設施及藝術品大量運用鐵軌建材,發揮巧思後,變為橋仔頭糖廠特有的景觀。



張新丕《消失的帝國》:糖廠經歷百年的風雨,曾經,榮耀繁華盛極一時,曾經,產能傲視全台,牽動著台灣的經濟命脈,如今,帝國消失在鐵和樹木之間,消失在兒童嬉戲迷藏裡,消失在咁嬤糖的口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