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里山的由來,普遍流傳的是約250年前,有一位名叫阿巴里的鄒族酋長,曾隻身來此打獵而滿載而歸,後來便常帶族人到此打獵也屢有斬獲,族人為感念他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阿里山」。既是傳說,聽聽就好,不足採信啦!

 

19世紀末年日本人發現阿里山有巨大密林,1906年開工興築阿里山森林鐵路展開大規模的伐木作業。1974年伐木事業功成身退,漸漸由伐木、造林轉為保育及森林遊樂,為保護天然資源,將附近1,400公頃國有林班地劃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遊樂區境內沒有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最高峰為大塔山,海拔2663公尺。由於高山環境地處溫帶氣候,阿里山的氣候四季相差不大,平均氣溫為攝氏10.8度,在冬季最寒冷之日曾達零下3度,因此夏季為著名的避暑勝地。

 

 

一早醒來,又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迎接我們,想必今早的祝山日出一定很棒,昨天錯過了遊客中心的開放時間,所以今天第一站就是去遊客中心拿資料,順便蓋紀念章,11個紀念章分別有日出、森林、晚霞、雲海、櫻花、登山火車、阿里山五奇等。

 

 

浮雕版旅社區導覽圖

 

 

一般俗稱的阿里山,係指以沼平為中心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事實上,翻開地圖來看,沒有一座山叫做阿里山,正確的說法是阿里山由18座大山組成,涵蓋了阿里山山脈的主要山系。若以地形來說,阿里山山脈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在塔塔加鞍部以楠梓仙溪、沙里仙溪和玉山群峰區隔。日治時期,阿里山森林鐵路林場支線延伸至今之塔塔加一帶;1991年新中橫公路通車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便與玉山國家公園串連而成。

 

 

遊客中心前的流浪狗

 

 

全台最高的郵局-阿里山郵局。日據時期伐木興盛時,就已設立郵政機構,當時稱為代辦所。台灣光復後,於民國47年式式設置郵局營運(位於沼平車站旁)。

 

 

民國65年沼平發生大火,郵局亦遭波及,目前郵局建物係為74年完工使用,宮殿式建築外觀常讓遊客誤以為是廟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項郵政業務都可辦理,提款機更方便遊客提款,是阿里山的主要地標之一。

 

 

從阿里山車站遙望對面的塔山,塔山是鄒族的聖山,塔山斷崖落差超過1,000公尺、展開達5,000公尺的地質景觀,令人難忘。

 

 

香林橋

 

 

香林橋位於阿里山工作站前往受鎮宮途中,翠綠山巒,綠樹扶疏,拱橋流水,山清水碧,跨越溪水,前方左側有一步道,駐足平台回眸一撇,彷彿進入日本京都。

 

 

這棵被砍掉的樹頭稱做象鼻木,從步道上方的角度俯瞰,就可以看到酷似象頭的部份,甚至還能辨認出象鼻和象眼。象鼻木是我此行遇到最多陸客的地方之一,想拍張沒人的角度是難上加難啊

 

 

三代木指的是一棵三代同株的老樹所形成的奇景。第一代的老紅檜生長了1500年之後枯死,主幹橫陳於地表。經過了250年之後,由於苔蘚覆蓋樹幹表層,形成保濕面,且倒塌後,上方的天空裸露,提供充裕的陽光,使得第二代種的樹苗得以在上面存活,藉著枯樹為養分,生長茁莊。300年後,第二代木經過漫長的歲月榮枯演化,逐漸根老殼空,再度萌發新苗,即為今日所見的第三代木。

 

 

阿里山的森林資源,涵蓋了不同氣候帶。從平地的龍眼、相思樹、桂竹林等熱帶植物開始,順著山勢攀升,景緻變換成暖帶林的樟木、楠木和柳杉林。

 

 

再往上,到了溫帶林則可見到鐵杉、台灣扁柏、華山松、台灣杉與紅檜等。

 

 

阿里山博物館在櫻花大道通往慈雲寺的步道左側的樹林邊,展示阿里山地區達邦、特富野、來吉、新美、山美、茶山、里佳和樂野等鄒族八大部落文化風情。

 

 

博物館創立於民國24年,96年重新整修完成,這座以檜木興建的木結構建築,原址本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高山博物館,經過3-4年的重新整建後以嶄新面貌迎賓。

 

 

慈雲寺是阿里山觀雲海、晚霞、落日最佳景點之一,在此還可遠望阿里山聚落及塔山,此處也是最早由慈雲寺通往神本的步道。1919年,阿里山初期開發之際,日本曹洞宗管長有感阿里山如印度的靈鷲山聖地,因而建造阿里山寺,1925年重建整修,日人走後一度荒廢,破舊不堪,無人管理。1967年由林管處禮請上倫下參老和尚為住持,中興修建,於1945年光復後改名為慈雲寺。

 

 

建於1933年的琴 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是為了表彰民國前8年來此進行森林調 查的 博士河合鈰太郎的貢獻。

 

 

2代阿里山神木-香林神木,樹種紅檜,胸圍14.7公尺、樹高45公尺、樹齡2300年。

 

 

神木舊名「光武檜」,因推算神木落地發芽時間約為東漢光武帝年間,2007年正名為「阿里山香林神木」。

 

 

樹靈塔不僅見證台灣的伐木史,它本身就是一座傳奇。高約20公尺的「樹靈塔」建於1935912,為求古老樹靈悠久地安息而建,當時日本人大量砍伐阿里山區的千年神木,有不少伐木工人因罹患怪病而死亡,甚至傳出白米煮出來的飯,竟然成為「紅飯」,日人認為是樹靈作祟,因此興建樹靈塔以祭祀樹靈。據說樹靈塔建好後,日人還請道士上山作法,這對當時無神論的日本人來說,是非常特殊的事。樹靈塔興建完成後,伐木工人遇到的怪事就消聲匿跡,因此,當地人咸信是興建樹靈塔的功效。

 

由於當年砍伐的神木,大多有兩、三千年歷史,因此「樹靈塔」的底層建有6層環狀物,代表樹的年輪,每層環狀物代表5百年。塔身代表高大樹幹。塔身邊的圓柱代表樹木被砍形成的切口,塔頂原裝有3層式純銅製尖端,但不知何時遺失完整的型態,令人惋惜。

 

 

千歲檜樹齡約2,000年,樹高35公尺,胸圍11公尺,海拔2215公尺。日據期間,日本的林務官見到千歲檜的樹型有如雙手高舉的模樣,好似日本人高喊萬歲的姿態,因此首先命名為「萬歲檜」。直至1976年,當時的副總統 謝東閔 先生巡視阿里山,參觀檜木群後對萬歲檜興趣濃厚,認為萬歲檜只有兩千年的年齡不應以萬歲命名,因此便改名為「千歲檜」。

 

 

千歲檜是此行遇到最多陸客的地方之二,幸好陸客待的時間不久,只要稍微等一下,就能拍到千歲檜的獨照啦!

 

 

千歲檜旁有座博愛亭,內有國父頌的詩文,旁邊是第一巨木群棧道的起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