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這個台北人一直以為去蘭嶼的交通方式,要嘛不是搭飛機,不然就是從台東搭船,所以當霖告訴我也能從高雄的後壁湖搭船去的時候,我還以為她在跟我開玩笑哩,好吧,既然有第三方案能去蘭嶼,那船票部分就由霖來負責!

 

 

蘭嶼坐船要有遇到颱風或大風浪的心理準備,怕暈船除了事先吃暈車藥外,上船後還要記得坐船尾(比較不晃),我們很幸運,這次海象不錯,一路平安抵達蘭嶼,在碼頭與陳大哥會合後,先回民宿休息並討論今天的行程,最後敲定晚上8點回來參加夜間生態導覽。

 

 

跳上機車,我們先去第一個景點-蘭恩文教基金會。

 

 

蘭恩文教基金會有免費的地下屋可參觀。由於受到生產方式、氣候及地理環境的影響,達悟人的聚落空間選擇多位於礫灘和山之間的緩坡上,並靠近河流,但與河流維持一定距離,同時還有泉水流出以作為飲用及居住所用;田地則是分佈於聚落的後側或兩側緩坡上。所以從海平面往山上的方向看去,聚落和其相關設施之間的排列依序為-海、礫灘(船舍)、車道、聚落(主要住宅)田地(水田、旱田)、山地等。

 

 

傳統完整的達悟家屋包括:主屋vahay)、工作房/高屋(makarang)和涼臺(tagakal/lapalag),另外還有前埕(inaorod)、晒飛魚架(zazawan)、產房(valag)、靠背石(pananadengan)、船屋(kama ligan)、豬圈等屋院空間(Inawururd),家屋建築都是面海背山,船屋通常集中在近港灣附近的海邊,豬圈和產房則在村落周邊荒地,產房為簡陋的半穴室空間,無楹的一門式住屋,顯示新婚夫婦(非繼承人)社會地位卑微,唯有憑藉辛勤工作及養育子女來鞏固地位與聲望,直到育有子女後才可遷建新屋。(圖片出處:黃旭雅美族之住居文化及變遷,19955月,稻香出版社)



主屋、工作房及涼臺在安排上視基地形狀而調整,沒有固定規則,唯一重點是主屋面對大海,建於基地內側邊界石頭砌成的凹地中,高屋靠在主屋前方並與主屋成垂直關係,涼臺則設在前方具有開闊視野之處。

 

 

 

 

 

為了防颱及躲避東北季風,達悟人先將臨海的山坡地整平,將地面下挖2-3公尺的地穴(稱豎穴式),利用海邊採集而來的卵石在地穴四周砌成擋士牆,防止四面士石崩塌,用圓木或方柱作為支柱,埋入地下 1~2 公尺深的地方,地面鋪上卵石後再鋪木板,屋頂則蓋以茅草蘆葦,牆壁則用木板併成,寬約7 公尺,長約 3~5 公尺(圖片出處:黃旭雅美族之住居文化及變遷,19955月,稻香出版社)



 

主屋形式為長方形平面、兩披水屋頂和前廊的木造建築,主脊在屋深2/3處,內部隔間則是沿屋脊方向分隔成1-2個狹長階梯房間。主屋是屋主夫婦與未成年子女的住處,是社會聲望與地位的象徵。主要功能包括提供作為睡眠(特別是冬季)、煮食、生育、貯藏家傳寶物(金片、銀帽、玻璃、瑪瑙、羊角等)、儀式活動的場所。

 

 

 

 

主屋只有屋頂露出於地穴外,與涼台、工作房不同,站在前庭只能見到主屋的屋頂,屋內的人與活動,除非走下石階是無法見到的,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避免季風與颱風所造成的傷害。

 

 

主屋內部結構由外而內依序分有前廊、前室、後室三層,一般主屋的最深處或兩側為貯藏室,兩端設一排或數排木架,以安置雜物和傳家寶。

 

 

 

 

第一層前廊(do spanid)深約1.6公尺,儲放簡單的日常勞動工具,主要作為冬季的日常活動區,同時也建造簡易的炊火爐灶,用來聊天吃飯,家人多在此進食、作息與會客用,其前方對入口的地穴庭開放,並有活動隔板可作為防颱關閉,地穴庭則分為二階;廊的兩側為儲藏空間,左側放置工具,右側則放置鍋具。

 



第二層内室(do sesdepan)深約1.65公尺,為開放型的主臥室,共有四個門窗,入內需要半蹲,第二層進門的上方稱pasaptan,這是儲放一般日常生活的器皿,如陶甕、陶碗、男性女性專用之魚盤等。地板向內傾斜約3%左右,主要作為睡眠、休息的空間,睡覺時則頭朝外向海、腳朝內對山、男左女右。掛在牆上的羊角和魚骨,除了具有慰靈的意義外,同時也象徵家庭的富有程度。

 

 

第二層内室作為炊事之用的灶

 

 

第三層後室(do avak)深約2公尺,與前室之間以台階分開,主要儲放金飾財物,戰鬥盔甲等,實用意義是作為飛魚祭paneneb(首月)前船員共宿的空間,平常不太使用,是主屋中最隱密最具儀式性的空間;後室中間立有宗柱(tomok2根,為一厚板構造,上窄下寬,刻有淺槽,上面掛有羊角及小米,祈求此屋與山羊同壽,象徵家屋靈魂,也象徵男性在海上集體性命運的緊密。殺豬的時候要把豬頸肉掛在宗柱上,以獻給精靈,之後家人才能食用,宗柱將空間分成前後2個部分,前半部深約1公尺舖設地板並向內傾斜3%,後半部do saseyran為泥土地比前半部地面約低15公分,後壁上則設後門2個。

 



後室左側設有魚灶,用於沸煮飛魚,每根宗柱上各有置物板,2根之間設有置物架,位於宗柱的後方;此外後室中有一儲藏煮飛魚用的陶甕空間,是利用屋頂與前室天花板之間的空間所組成。

 

雅美的房屋內除了分層外,並無其他隔間,這種屋子冬暖夏涼,有防颱效果,主屋在地下卻不淹水,因為雨水會滲入地下,唯一缺點是室內高度較矮,進入必須彎腰,也使得雅美族人的外型比起一般人較為矮小,平均只有157.2公分

 

 

makarang是「很高」的意思,所以也稱「高屋」,就是一般常說的工作房。工作房一半在地面下,一半在地面上,是一棟三披水的建築,主脊垂直於海岸線,屋頂朝海的一面是山牆面,地板高度與門外地面一致。主要供日間工作所用,依地形不同,通常建於主屋前後或左右(若建在右側更佳),通常較主屋小但較主屋高,成矩形平面。工作房涼廊外的木柱上挖有槽洞以便安置活動門板,夏季時可打開迎接海風,冬天時則關閉。

 

工作房有兩種,一種稱makarang,另一種舉行過新屋祭的稱saza,面積寬敞、光線充足、通風良好,多在春秋之際使用,所以也稱為春秋屋。工作房是屋主成年未婚兒子或新婚夫妻(屋主新婚兒媳)或寡婦(屋主寡母)的住處。提供為睡眠(特別是夏季)、手工藝制作、招待客人等活動的場所。男女聚集於此製作籐具、紡織、裁縫、製造漁具和陶器,當家裡有新船落成時,也是族人聚會舉行慶功吟唱的地方。按傳統習俗,達悟部落的成年男士大都先建造高屋再建主屋。工作房兩邊有限的空間儲放飛魚季節期間專用曬飛魚的木條,木樁,及船槳槳繩,底下空間則是儲放雜物。

 

 

從工作房前方入口經過時,屋內的人與路過的人可以清楚看到彼此,後者有時甚至於停下來聊幾句再走。

 

 

工作房分上下兩層:上層用來在白天時工作,下層則用來堆放柴薪漁具等日常生活工具。工作房三面由卵石砌的牆面,豎立木架以茅為頂且門戶較大,設有天花板,在天花板上為儲藏空間其中央開一小洞以便取物,天花板下設有一個凹形平面的櫃子用來儲存小米,朝海的那一面緊緊設置一個置物板。工作房內牆通常雕有魚、人、船等圖案,且繪有黑、白、紅三色,地上舖有木板,屋頂是上折式天花板,此為防熱設計。

 

 

主體空間外,靠海一側有涼廊(pinasoklip),具有擋風作用,有些家庭也在那裡煮食物。廊的盡端有一列橫向木柱,位置與主體空間的木柱相同,亦即中柱的兩側分立木柱2根,中柱上承凸自行的扶脊木1根,其它的木柱上也各承方形的檁木,在其上方設置圓木釘釘在扶脊木與檁木上,望板上舖茅草5層,每層各用細竹壓條綁在下層的構造上。

 

 

 

 

工作房的平面有5列柱子,最外側的2列緊貼著地穴的卵石牆豎立,其內另有2列木柱用來固定工作房主體空間兩側的牆板,外側柱列與牆之間的空間作為儲藏用,主脊下有中柱2根,分立在主體空間之前後兩端。

 

 

涼臺有大有小,高出地面約60-90公分,設木梯以供上下,用木頭搭建,由約丈餘的4根木柱搭建,有時候木柱也會多達6-8根甚至是12二根,通常8根以上的涼台也會舉行新屋落成祭,四面沒有遮掩無護欄的干欄式建築,比工作房的屋頂高出許多,有一茅草搭成的頂蓋,屋頂與涼台平臺距離約100公分,只能容納小孩站立

 

涼臺是達悟人夏天乘涼的重要空間,也是日常生活起居,交誼的主要場所。涼臺通常靠近聚落中的公共通道,設置在較開闊的地點,具有良好的視線,為家屋建築中最開放的社交場所,族人在此與鄰人閒聊、與路人打招呼。涼臺是達悟人的客廳,是夏季主要活動場所,平常聊天、吃飯、休息、觀魚都在這裡,夏天時也充當臥室睡覺或午休,所以也稱為夏屋。

 

 

kamaligan即「船屋」。船屋的大小會依船的大小而不同,但是都有長方短形而且開口向海,構築的方法是先將地盤往下挖,內壁砌石,屋頂則以丹木或較粗的丹竹交叉架上棟樑,然後再覆上茅草。船屋屬於部落外的建築,位置近海,方便大小拼板舟進出。蘭嶼有6個部落,每一個部落原先都有自己傳統船屋區域,即kamaligan

 

 

拼板舟平常停放在海邊,但遇到颱風或強風時,為避免船被海浪沖走,就會將船停放到船屋中。傳統上船屋分大、小兩種,每位擁有船隻的族人,依自己船隻大小來建造船屋。船屋可延長船隻壽命達10年以上,甚至更長。船隻沒有船屋,歷經日曬雨淋,壽命僅45年就毀損了。

 

◆達悟傳統建築地下屋-建材的採集

 

通常建造一棟有四個門洞的主屋需要用到4~5年的時間來收集150多件大小不等的木材,採集的過程中大略情形如下-

 

1.7月的吉日,先砍下1公尺長對葉榕的支柱作為建屋的象徵,並不使用。

 

2.其後按順序採集,依次為後室地板、前室地板、刻有羊角文浮雕的親柱、壁板、架板、脊桁、桁條與門板,最後一年則依序採後室支柱、前室支柱、簷廊支柱。

 

3.由於達悟人對死靈的禁忌與敬畏,在採集建材時,均認為已經被砍伐的木材為死木,所以必須將選定的樹木依所需用途先雕鑿成形,之後再砍伐。

 

4.在採宗柱的過程中,後室台階長橫板與後室山牆脊柱時,皆舉行祈福儀式,並且殺豬以豬血沾木板禱告。

 

◆達悟傳統建築地下屋-建造過程

 

          建材一但備妥之後,屋主就聚集親友大約數十位來幫忙,一起共同建造屋舍,其建造過程為-

 

1.規劃屋舍的排水暗溝,再清理建地。

 

2.所要建築的基地隨著地形變化,挖成幾個不同高度的階梯平台,並用大石頭舖成整齊的護坡與舖面。

 

3.將整地後的所挖出的士方填於基地四周,做成90公分高、60公分寬的楷梯,接著堆砌一個個石頭做為擋士石壁。

 

4.之後將石頭平舖於基地上,預防木板因為受力不均而斷裂,再以繩子或竹子依「尋」(人手張開之長度)度量來定屋舍的平面尺寸。

 

5.再來是立木柱,是由主人親自站立屋舍兩側的山牆的脊柱。

 

6.除了宗柱與四支前廊的簷柱之外,其餘的支柱,全部都需要再半天之內由親友共同豎立完成,次日則是安置脊桁、簷桁等屋頂架構。

 

7.最後由主人家豎立親柱,親友們再用白茅草蓋好屋頂。

 

8.整理屋內地面並舖上卵石底層。

 

9.將後室台階長橫板固定於支柱上並舖上後室地板,主人家在夜晚的時候,站在親柱下唱歌祝福。

 

10.將前室台階長橫板固定於支柱上並舖上前室地板,裝上前後室之間的隔板、前室與簷廊間的壁板,之後再作屋後的壁板;山牆部分的壁板則是由後往前豎立,同時作後室與前室的架子。

 

11.最後,豎立四支正面的簷柱,再以舊木料舖在簷廊的地板,這樣一來,主屋的建造就完成了。

 

通常在建造的細節上,木柱下端膨大埋入地下約45公分,角柱與間柱形狀不一,只有中柱造型特殊是厚板狀,然後以木料架樑及桁條用竹片切割成椽子,將茅草蓋成二披水式逐層綁牢在竹架上(現多改用鐵皮),再用厚板橫置疊成牆,外覆茅草可防熱及防水,工作室則為雙層牆,內牆為木板,外牆為石砌或下部石砌,二層約隔60公分可放置雜物,最後才做天花板與室內雕刻。

 

在建屋的過程中,挖階梯式地面、豎立支柱、取茅草蓋屋頂等階段施工的時候都要殺豬宰羊,取牠們的血和耳朵向祖先祈福,並且宴客酬謝幫忙的親友,工程完畢時也需要舉行落成典禮,整個建築才算大功告成。

 

◆達悟族傳統建築地下屋-主屋(vahay

 

因階級與用途不同又分為

 

1.四等級的幼房:用來治病與生產,家中若有病人或產婦,就一定要搬來這裡,有點類似醫院功能,卻無醫療設施,純粹為信仰當中避邪的地方。

 

2.三等級的2門房:指單身漢或新婚夫妻住所,通常為2個門,是新婚男女的第一個房子,如果從小到老一直住這種房子,會被視為不爭氣的人;也有專給單身漢住的,只有1個門。如果1個人一直娶不到老婆,他一輩子就得住這種房子。

 

3.二等級的3門房:通常一個男人成為父親時才會蓋這種房子。3門房才有資格做新屋落成慶典,為防止族人不上進,3門房是不能舉行10人造船組的飛魚祭,1個人若一直住這等房表示他不夠上進。

 

4.一等級是最高等的住屋,即4門房,通常雅美人期望自已當祖父前就能住這種房屋,因為10人船組可以在這裡舉行飛魚祭,平常也可以將這房子當成族人的會議室,雅美族人認為上進人才可以住這種房子,直到老死。

 

◆達悟傳統建築地下屋-宗柱(tomo

 

達悟族主屋的宗柱,達悟語稱為tomok,為板狀構材,有人稱「中柱」,大慨是因為它支撐在屋脊中央;也有人稱宗柱,大慨是因為它是家屋的精神象徵。其平面形狀上窄下寬,約等腰三角形,而兩腰為曲線,表面淺雕水平紋樣,上方有羊角形狀的浮雕。

 

 達悟族傳統住宅的建築造型,是在所有木構造文化都看得到的基本型態,唯獨三、四門主屋中才有的tomok是特殊的元素。傳統上,主屋的tomok在主屋的構造中,並沒有結構上的實質意義,但其傳家的精神意義曾深植於達悟族傳統文化裡。在核心家族制的居住原則中,家屋使用年限與家屋主人的生命週期相當,父死三年後拆除家屋,兄弟們分別擁有家屋建材部件,原則上tomok由長子繼承,有著美麗羊角雕飾的tomok是雅美族的不動產之一。蘭嶼雅美族主屋後室的屋脊樑木下豎立著宗柱,有大小兩種,以番龍眼樹為材;大宗柱是象徵家屋靈魂支柱,小宗柱象徵一般支柱。豎立大宗柱的時候,主人要殺豬或羊,取血塗抹在宗柱上,同時祈禱。宗柱從新製的取材到不堪使用後的處置,每一步驟都極為慎重:取材、搬運、刨製、造型與雕刻安置都必須挑選吉日,並恪遵禁忌的進行各項供牲與祈求的宗教性儀式;經過代代繼承後不堪使用的宗柱,亦不可任意棄置或劈為柴薪之用,必須慎選一處置放直至自然腐化。

 

就達悟族傳統財產的繼承而言,能夠作為承襲的財產只有祖先傳下來的東西。而家屋是單位家族的財產,原則上只有一代使用不能分割也不能繼承,父親在生之時,始終是這個家屋的主人,死後只有拆屋,兄弟分有其建屋材料,但是長子則可以有分到宗柱(tomok)的權利。如果父死母在,母親可以保留房子和最幼小的子女同居,直到幼子結婚另遷他屋後,母親才改居長子處所,而所留下來的家屋照樣可以拆毀。

 

◆達悟族新屋祭典(mivazay

 

地下屋的建造需要很長的工作時間,每一個階段都有嚴謹的儀式和規矩。在達悟族的習俗裡,父母親去世後,兒子們繼承了房屋,必須把房屋拆卸後,再利用這些舊的建材和自己去山上取回的材料重新建造自己的家,不勞而獲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而房屋建造不可能是屋主一人完成,需要大量的親朋好友幫忙才能完成,所以在新屋落成後則要選定宴客的日子,婦女們則要廣種芋田,在落成時,男子會將芋頭堆滿新建主屋或工作房屋頂,藉此誇耀主人的財富。

 

達悟人每當有新屋落成時,必須舉行新屋祭典,達悟人的家屋從幼房、2門至4門不同的形式,象徵屋主的社會位階提昇(如娶妻後先住2門房,等到有了孩子後開始建3門房),只有在4門的主屋落成禮,屋主具備有祖父資格時、且擁有很多的豬、羊、水田等財產才符合舉行此儀式的資格。其重要儀式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收割禮芋:於正式落成體前三天開始,即由該家主婦邀集本村親友,到田裡收割芋頭,堆於屋內。

 

2.豬羊入欄:也於三日收於儀種主人家附近,圍搭一個家畜欄,把放在牧場或社裡的豬羊,照預定的數目,捉回來,置於欄內以備宰殺。 

 

3.邀集親友:於典禮前一、二天,由家長代表到各一村邀集親戚翌日前來聚讌。

 

4.展覽禮芋:典禮日早晨由本村男性親友幫忙,把已運回住屋內的水芋,再搬出來,陳列於住家的屋頂、走廊、及凹下的院壁四周,以誇示其數量,顯現主人的財富。

 

5.祝賀讚頌:典禮日各外村的親戚相繼來到,在村外換上禮服列隊而入。大致到齊後,主人先唱迎賓歌,然後客人一個一個的唱讚頌祝福之歌,直到深夜。

 

6.分配種芋:翌晨早餐後,主婦出來主持贈芋禮,客人依次排座於屋外平台兩側,由主婦領導先撿最大的芋,在每位客人面前送三根,第二次送六根,直到陳列之芋頭分完為止。芋的分配量是平均的,無親疏遠近之分。

 

7.分配豬肉:分芋完畢後,主人由近親幫忙,宰殺欄中的豬隻,抬至村後草地燒去其毛,以刀刮乾淨,再以一定的方法解開,把肉依親疏遠近各等級賀客人數多寡,分成一堆堆,分贈親友。



參考資料<

arrow
arrow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