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前天已在蘭恩文教基金會參觀過傳統地下屋,但那畢竟只是樣品屋,我還是很想看真實版的,所以我們來到這個與野銀齊名,保存較多傳統地下屋的朗島部落。

 

 

I-raraley意思是「禮貌和善的村落」,也有「受人敬重」之意,故得此名,另有一說為「尊禮部落」。早期原聚落位於Ji-Mawawa地段,因部落族人作奸犯惡遭受天神降下洪水之災將此地盡數毀絕,其倖存村人而後即遷居至朗島聚落現址。過去在道路未開通前,朗島是東清和椰油部落的必經之地,由於往來人多,朗島居民見人就打招呼的親切行為,便被稱做有禮貌的部落。朗島部落在六個部落中是領域最大的,比其他部落擁有較多的奇岩異石。

 

 

部落分為下部落及上部落,下部落目前為老人家居住的空間,而政府興建的國宅便建在部落上方的山腳下,稱為上部落,是年輕人的居住地,形成傳統地下屋和水泥屋及2種世代對比的現象,與野銀舊部落齊名,是必訪的原住民聚落景點。

 

部落耕作地為左右兩側,後方山地為果園地,朗島部落腹地甚廣,擁有廣大的潮間帶及前方海域。下部落前方的灘頭為舉行招魚祭等祭典活動之地,紀守常神父曾經參與部落招魚祭活動,打破教友對傳統祭典迷信說的概念。

 

 

我們遊走在朗島部落裡,正納悶為何部落裡都沒人時,才突然想起~大家都去看拼板舟划船比賽了嘛﹗發現這個事實後,我們放心地、安靜地在部落裡拍起照來,在教會前散步的蘭嶼豬,抬頭看了我一眼,確定我不是壞人後,晃頭晃腦地走了。

 

 

朗島天主堂地下屋

 

 

達悟人再次將藝術天份表現在朗島天主堂內部,處處彩繪上人形紋、波浪紋、船眼紋等。

 

 

 

 

達悟族將蘭嶼的自然環境分為海、海邊、山野三個地帶,由於受到生產方式及地理環境影響,達悟族的聚落選擇在礫灘和山之間的緩坡上,地理位置兼具漁村和農村的生產性質,雖靠近河流但與河流維持一定距離,同時還有泉水流出以為飲用及居住所用;田地則分布於聚落後側或兩側緩坡上。所以從海平面望向山上,排列依序為:海→礫灘(船舍)→車道→聚落(主要住宅)→田地(水田、旱田)→山地等。這種居住方式和自然環境有關,由於季節風很強,選擇高坡是防止洶濤的沖刷,地處熱帶還可在坡地上享受季節涼風;坡地上的建築為防颱風而半地下化,以得天然保護。

 

 

聚落空間在功能上分村落、開墾地、取用地、墓地與棄穢地與船屋及港口。

 

1.村落:住屋聚集地。

 

2.開墾地:水田與旱田,分布在村落的周圍,受勞動力的限制和是否靠近水源,形成耕作地的生產空間。

 

3.取用地:包括了野菜採摘及木材砍伐的山林,羊、豬與雞的放牧區和漁船捕撈的海域範圍。

 

4.墓地與棄穢地:達悟族敬畏anito(惡靈),建立在村落外圍的棄穢地和墓地,一般人不會進出。傳統聚落裡,將路分為日常行走的,和出葬、捕洄游魚季節進出的兩種。為了避免anito的侵擾,出葬、和捕飛魚進出的路徑上,都要設竹竿隔離。

 

5.船屋:船屋的距離可以靠近港口,也可以靠近村落,依照每個聚落和港口的距離不一而定。不過位置需要建立在潮間帶上,利用坡地,可便於小船的進出。

 

 

完整的達悟族家屋須有主屋、工作房與涼台:主屋的正面朝向大海,工作房與涼臺的屋脊線則垂直於主屋脊線。主屋以礫石堆砌圍埋於地下的方式建築,只有屋頂露出地穴外,藉以防範每年的強颱;工作房建於淺穴上,地板大致和地表齊平;涼台則高於地表,以杆欄式建築架於主屋前,大都有頂無壁;實際上主屋與工作房之地板也都以柱架高,不與泥土直接接觸。其它附屬建築尚包活船屋及工寮等。

 

 

在受風強度、氣溫、濕度等微氣環境不同的狀況下,呈現使用建材需求的差異。以柱子為例,主屋光照少濕度高,樑柱以毛柿、小葉桑及台東龍眼為主;工作房以蘭嶼赤楠為最佳擇;水芋田的工寮以菲律賓火筒樹為主;船屋則以檳榔樹幹及泰山竹為主,不同的房舍運用不同的樹材;以繩索為例,水藤運用於主屋及高屋,紅葉藤限用於涼台,其間絕不混用,尤其是絕不可用於主屋,否則主人會一如紅葉藤的達悟美俗名ozis「綁牢」延伸之意,不是生病就是手腳不方便,無法從事生產。

 

 

 

 

主屋、工作房與涼台這三種建築的屋頂以前由茅草搭成,一般3-5年換草一次。茅草屋頂因通風良好且冬暖夏涼,所以一直為居民所喜愛,後來因農場等機構佔用土地及大量牛隻放牧,茅草減少,加上香菸的傳入,使得位於地下及半地下的主屋和工作房容易起火燃燒,所以主屋及工作房現在多改用鐵皮屋頂,上舖柏油以防水。

 

 

在建造新屋時若行有餘力,屋主可以事先計劃為其新屋舉行落成禮,這種儀式可以為主屋、工作房或涼臺而行。要舉行落成禮的家庭必須在34年前即開始籌備,開闢大量的水芋田及牧養大群的豬、羊;儀式的重點之一在於將屋主積聚的大量水芋及豬、羊肉,分給每個參與典禮的外村親戚及本部落內的每一戶人家,每次儀式經常消耗近噸的芋頭及至少34隻豬羊,富有家庭所花費的常倍於此數。舉行大規模落成禮的建物本身也有較細的做工及雕飾。

 

主屋前為一寬廣平台,也就是所謂的前庭(inaorod),在進行儀式或造船時可作為臨時的場地,平時則為社交場所,其上有涼台、曬魚架及靠背石。

 

 

曬魚架兩端有立竿支撐的長竿,用來曬飛魚以便儲藏,通常立於主屋前通風良好處。

 

 

靠背石是被豎立在主屋前院的大石頭,以長形卵石豎立地上而成的石頭靠背,平滑舒適,有喜訊之意,稱bannaligan,一般有三塊,因為傳統數字3atlo)是最完滿的數字。一般來說中間最大的象徵主人,左邊一塊次之象徵妻子,最小的代表兒子。有的家屋為了方便親戚造訪會放4個靠背石,不過這種情形很少。如果有人去世會將其中一塊卸下,三塊均在表示全家福。

 



(攝於野銀部落)

 

靠背石是頗大的石頭,能找到大石頭豎立家中,想必要費很大的功夫,這是對男人力量的考驗,因此達悟男人會拿靠背石來炫耀自己。

 



(攝於野銀部落)

 

達悟族人傳統的生活作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人捕魚,女人負責田裡工作,似乎沒有時間休息,不過從靠背石的存在,不難發現一對夫妻在忙碌之餘,也有停下來閒聊的時刻。除了讓可以靠背休息聊天、吃檳榔外,靠背石也有文化上重要的意涵,工作房落成時,主人會在前院的靠背石處迎賓,迎賓時,平常是男左女右,但女人不能並列迎賓。

 

 

由於主屋和工作房皆建築於地下或半地下,所以地面上只能見到屋頂、涼台、平台以及在上方的曬魚架和靠背石,如此一來,每一家的前庭和涼台階可望見海,山風及海風順坡上下給終年高溫的蘭嶼帶來一絲涼意,所以村人不論冬夏,天晴時多在前停或涼台上活動,夏日夜晚甚至睡在涼台上以免去酷熱。

 

 

理想上一個家庭的主屋須隨男性家長年齡增長而擴展。主屋的規模以門洞多寡來計算,門洞越多房屋的正面越寬,縱深亦加長。年輕夫婦經常在妻子懷孕時,才離開夫之父家另建新居,這時大都因陋就簡地造1門或2門的小屋暫棲,經夫妻二人齊心合力地努力奮鬥,逐漸擴建成普通水準的3門屋,乃至代表高社會成就的45門屋。在這個過程中,一對年輕夫婦不僅要努力地開闢更多的田地,以種植藷、芋,並致力於多畜豬、羊,同時更要注意社會關係的鞏固及開拓。因建築新屋時,不論材料的收集或建物的築造,都須要部落其他家庭提供勞力才能完成,因此屋主及其家庭成員平時就應提供勞力,協助其他親友完成大規模的工作(如建屋、造舟、開地);再則也要有能力供應大量食物以酬謝幫工的親友。因此,能將住屋越造越大及逐漸增添其他附屬建築,對屋主及其家人不僅意味提高生活物質水準,更代表一再提昇社經地位。

 



 

 

居住地區所有大小平台皆由石頭砌成,表面舖以卵石以便赤腳行走。平台邊緣以一排整齊的卵石作為轉折,平台和平台間多在通路上做成幾步踏階供上下出入用。左右等高兩家間築成階梯平台,而以最高的一層為分界,前後不等高的二戶間以位於後面者之前庭前緣為界,多半亦築成階梯平台下降,故平台之間沒有太大的落差,多在1公尺以下。

 

 

卵石之間的高麗芝,排水效果良好容易保持乾淨。

 

 

站在前庭環顧前後左右,涼台不僅整座建築可見,其上的人、物與活動也是一清二楚。涼台旁邊設有活動隔板,可在冬季時隨著風向關閉,夏季時打開。涼台的開放(社會性高)與主屋隱而不易見(私密性高)正好成明顯的對比。

 

 

蘭嶼的夏天極酷熱,涼臺便成了族人生活中重要的建築物。傳統式涼臺與新屋新船一樣,有8根大柱,除了砍很好的木頭,涼臺屋頂要堅固,需蓋成像主屋或高屋屋頂般,蓋上好幾層的屋脊,鋪上一束一束的茅草才能舉行落成禮(一般涼臺是4根柱子,簡單不費心,故沒有任何儀式)。

 

 

一個家戶若要建造傳統式涼亭,除了要3年計畫外,主人必須清楚建造過程中的禁忌和規則,否則會帶來家庭的不幸,更嚴重的是會危及整個部落。夏天不能建涼亭,會帶來壞天氣或颱風,建造最好的時間是在冬季。主人若有足夠的豬或羊,便可在3年時間內好好整地、開墾、種農作物;不過再多的農作物若沒有豬羊當禮肉也沒用,主人只能在過程中悄悄進行,不可聲張。

 

 

當主人將一切必需的食物預備好,有十足把握可供給幫助他的人食用後,就會上山先砍涼亭的主要柱子,共8根。木條砍完後會擱在山上一段日子,當主人準備邀請親戚朋友一同協力將山上的木條搬回家時,丈夫會跟妻子商量食物是否足夠,若沒有問題,搬運木條的工作便立即展開,妻子則會預備各樣的食物。

 

 

8根很粗的木條搬回家後,便進入另一個階段,主人為答謝協力扛木條的親戚朋友,會擇日殺羊或豬來慰勞他們,除肉類還附加芋頭等。接下來的工作是將這8根柱子豎起來,樹立完主人從家畜中取一隻白羊,將這隻羊綁在8根柱子的其中之一,其意義是祝福這涼亭並帶來吉利。特別注意的是絕不能用黑羊,因為黑羊會帶來壞天氣。

 

 

涼亭完工後,主人依習俗要舉行落成禮。落成禮前,女主人邀請親戚朋友一起到田裡採芋頭,男主人穿著盛裝、戴銀帽、手持禮刀到親戚朋友家邀請,被邀請的客人可分到芋頭及禮肉。整個落成禮結束後,主人會拿12塊芋頭切成一小片一小片,也同樣將豬肉或羊肉切成一小塊,放置在盤子裡,然後主人捧著盤子繞行部落外環道,一邊將盤中的芋頭和肉塊撒在部落外,口中一邊不斷唸著:「我將你撒出,但願你如同大地中的小蟲般那樣豐盛,永遠賜給我們豐富的產業,直到世世代代。」

 

 

連盆景都用齒輪紋和波浪紋來美化,非常的「達悟風格」!

 

 

用網子包住飛魚乾是為了防止惱人的蚊蠅沾染!

 

 

這、這豬圈也太大、太寬敞了吧?

 

  傳統上達悟族深入地表23公尺的穴居式住屋,已經証明是對當地生態環境最能適應的住居方式,由於土層的隔熱效果,冬季地表的低溫須至夏季才能穿透土層進入居室;反之,夏季的熱氣在冬季才緩緩滲入,而且土壤又兼具隔音的效果,穴居更能防颱防震。

 

 

不幸的是這種「穴居而野處」被認為是上古人的生活方式,政府「好心地」為達悟人蓋出一排排每間約12的鋼骨水泥平房。從實用觀點來看,這些國宅夏季自早上6點起,室內氣溫即急劇上升,過午後屋中就如蒸籠,非至凌晨氣溫不會稍降

 

 

看過電影《等待飛魚》嗎?這是一則真實故事,描述一個台北女子與蘭嶼勇士的浪漫愛情... 戲中名叫避風&晶晶,就是老闆夫婦黃碧風&莊美琴的故事,兩人的「避風港文化工作室」以漂流木為柱,木板、石頭堆砌成牆,完全採用天然的素材砌成。

 

 

小小屋裡展售許多精緻的手工藝品,包括串珠、編織小袋,還有以飛魚、珠光鳳蝶等為題材所製成的木雕、皮雕、彩繪卡片、手機吊飾、鑰匙圈、T恤等,我最喜歡的是吊掛在外面的蘭嶼角鴞貓頭鷹系列!

 

◆關於達悟聚落

 

1.排水系統

 

 

每家主屋所在的凹穴皆有排水系統,包括排水孔、暗溝及出水口;排水口位於凹穴中主屋前的左右角或中間,視出水口的方向而定;暗溝則以石頭和石片砌成,其地下路線可能經過別家的工作房、涼台或平台之下,但不會在主屋之下;出水口則視各家所在的位置而定,位於居住地區兩側或下方的住家直接排到居住地區外,位於居住地區的中或上方的住宅則單獨或兩三鄰家共同排到公有道路上的溝中,或排到下方住宅的凹穴中與其共同排出。

 

2.公有道路

 

公有道路係供各家從山上或海中攜回物品時通行之用,這些物品可能有污水或碎削掉落,所以只能走公有路,平時則不限於此到處皆可行走。在修築房屋和平台時公有道路是必須一併納入考量的,一般都在邊緣的階梯平台上,如左右等高的二家間最高的階梯平台,前後不等高的二家間後家前庭下的階梯平台。公有道路的分佈以各家皆能由山上或海邊便利到達為原則。整個居住地區中約有垂直、水平方向各35條,以及自公有道路通道各家的道路。一般各家的領域和公有道路之間有擺設踏階或較突出的石塊,以為分界、進出口或防制鬼靈的進入。

 

3.土地權屬

 

居住地區除了公有道路屬於全村所有外,每單元皆屬家族土地,以父系世襲方式傳承,父親死後只有兒子或其兄弟可分得土地及房屋。土地多由長子繼承,若長子已有房屋可由次子或其他兒子繼承。房屋可整棟或拆開給予各子。房屋構件中以「宗柱」較重要,多半傳給長子,因此建造的方式相同,拆開來的木材可以各自湊齊再建新屋。也因此不易有使用很久的房子。居住地區邊緣的荒地為全村所有,亦為公有道路,通常作為放養豬、雞之地或供新建房屋用。居住地區外的港口、喪葬地、水源地、山地等皆屬全村所有。水田的灌溉渠道則屬父系世系群所有,田地則屬家族所有並依父系世系方式傳承,但有時亦可做為嫁妝餽贈用,所以田地多半分成無數小塊,每人所持有的土地亦常分散多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蘭嶼 朗島 傳統地下屋
    全站熱搜

    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